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构建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FD I背景下产业集群内的人力流动所产生的知识转移效应及其对集群升级的影响。结论表明:东道国政府采取何种策略最大化人力流动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而促使集群升级,不仅与集群自身产业特性、发展水平、技术差异有关,而且还与本土员工的能力素质、学习能力高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构建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FDI背景下产业集群内的人力流动所产生的知识转移效应及其对集群升级的影响.结论表明:东道国政府采取何种策略最大化人力流动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而促使集群升级,不仅与集群自身产业特性、发展水平、技术差异有关,而且还与本土员工的能力素质、学习能力高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新能源产业作为切入点,以产业集群为视角,研究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的规模、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结果表明:(1)新能源产业只是在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安徽和江西6个省市形成产业集群;(2)空间格局上,产业集群呈现出从东向西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3)新能源产业集群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核(核心企业)链(全球价值链)网(集群网络)互动影响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模型。基于浙江典型产业集群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1)集群外网络较集群内网络对核心企业的知识获得影响更大;(2)集群内网络较集群外网络对核心企业的知识输出影响更大;(3)核心企业的知识获得和知识输出均对产业集群升级产生正向影响,在产业集群的创新与升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研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产业集群升级理论,对产业集群升级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于斌斌  余雷 《科研管理》2015,36(4):30-38
集群企业是集群创新的微观基础,而合理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是提升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内在动态决策机理,并以绍兴市5个全国百强产业集群的201份调查问卷为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需要在企业规模、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正确考量自主性创新和合作性创新的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决策;(2)新产品更新率、与供应商或销售商的合作程度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3)企业竞争程度、企业自主品牌和企业规模可以显著促进选择自主性创新的集群企业创新能力;(4)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本地物流效率与选择合作性创新的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锐  李伟娜 《科学学研究》2010,28(7):1094-1103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中间性网络组织,其生产力的增进与竞争的持续,都是在企业网络互动中进行,因此,从网络视角来探讨产业集群的创新议题就尤为重要。以跨国公司主导的苏州IT产业集群为案例,借助网络理论及其分析工具,分析从先进国家或地区转移过来的集群所呈现出的结构特征及其关系联结对集群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网络结构具有中心势不高、强的关系联结、小团体互动和中介协调等特征;(2)基于不同知识基础的创新活动需要建构不同的网络关系组合和相应调适的网络结构;(3)网络互动是基于技术相似性和技术关联性在行业内部和行业间展开。  相似文献   

7.
徐丹  于渤 《科研管理》2024,(3):113-121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地区突破发展瓶颈,开辟创新增长赛道的关键支撑,也是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立足创新价值链视角,基于组态思维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以我国30省份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区域创新基础及环境的协同作用下,专业化与多样化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知识生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三阶段创新绩效的复杂影响机制与差异化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驱动知识生产与技术研发绩效提升路径包括“多样化高技术产业集聚主导型”“环境支持下要素拉动型”以及“综合驱动型”三类;(2)驱动成果转化绩效提升路径包含“专业化高技术产业集聚主导型”“开放环境下专业化集聚-创新基础协同型”“环境支持下要素拉动型”以及“政府引导下研发人员弥补型”四类;(3)三阶段区域创新驱动路径的差异性在于不同高技术产业集聚类型及研发人员是否发挥核心作用;(4)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各阶段创新绩效提升路径呈现不同特点,体现为核心主导要素的差异化激励效应。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打开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过程作用机制的“黑箱”,为我国各地区寻求更适配的阶段化创新路径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效率的知识生产与转化是衡量区域知识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沿用全球知识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将知识创新过程分为知识生产和转化两个子阶段,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效率视角对亚太33个地区的知识竞争力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地区中两阶段都处于高效率区间的只有北京,上海和天津的知识生产高效率但知识转化低效率;(2)尽管大部分地区在知识生产阶段都取得了不错的效率,但知识转化效率偏低是亚太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3)上海知识投入产出结构的均衡性优于其他中国大陆地区,北京投入产出偏离程度较大,两阶段投入均存在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9.
大学在产业集群知识转移中角色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守明  赵小平  赵贺 《科学学研究》2007,25(Z2):375-380
从节点的层面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并检测了一个关于在产业集群中的组织间知识转移理论框架。我们假定:(1)大学是一个知识库,集群中其他大部分的公司能从大学获得他们想要的知识;(2)从大学溢出的知识同以下因素是正相关的:大学知识的价值、接收公司的吸收能力、知识传输渠道的存在以及是否丰富。我们从在环同济产业集群中运营的企业和与这些企业有商业关系的大学教师、研究生收集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数据完全支持或部分支持我们提出的理论框架中的元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种群竞争、创业导向及自组织三种理论,通过模型构建及推导,构建了区域产业升级的研究框架及分析了实现逻辑,尤其是利用自组织理论将微观层面的创业导向应用于中观层面的产业升级。主要结论有:(1)种群竞争是产业升级的基本形态;(2)创业导向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着引领性作用;(3)自组织是产业升级的实现机制。基于此,结合区域特征,可以为其产业升级的策略选择及政策制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集群知识网络的内生演化研究——基于多主体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丹  胡汉辉  吉敏 《情报杂志》2012,31(7):128-133
理解集群知识网络的内生演化机理与过程对于提升集群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集群知识网络中网络关系出发,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维逻辑,剖析了集群知识网络在网络关系和整体网络两个层面上的内生演化机理.将多主体仿真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模拟了集群知识网络的内生演化过程,并分析其演化结果.研究表明,网络节点基于自身需求对网络关系的选择行为遗传或变异着网络结构,导致了集群知识网络的涌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后,集群知识网络规模趋于稳定,具有较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特征和倾斜的度分布曲线.  相似文献   

12.
界定基于产学研跨组织知识集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网络的内涵;设计其创新集群网络的结构;提出创新集群网络的发展模式以及演化路径;探究如何依托产学研跨组织知识集成机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网络的政策措施,旨在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常态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负面影响极大,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迫在眉睫.构建以集群政策为升级基础、集群自我优化推力和外在市场需求拉力共同作用的产业集群升级动力结构框架,并以此分析增城牛仔产业集群升级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情况,以揭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为集群内企业及区域政府科学参与集群升级决策提供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周璇  陶长琪 《科研管理》2021,42(7):126-136
本文首次提出技术嵌入式创新的概念并将其量化,首先探究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的驱动机理,继而选择2003—2015年我国分行业的工业企业数据,基于驱动机制下的内外驱动因素,构建水平式知识溢出空间权重矩阵,深入分析水平式知识溢出下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源、技术创新战略和经费资源等内部驱动因素和政府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等外部驱动因素是实现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共生演化系统的推动力和拉动力,两者的相互作用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全局角度以及局部角度的水平式知识溢出下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的空间效应均显著为正;产业结构协调化存在行业技术嵌入式创新水平的时空异质性,不同行业间的分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从流动要素的集聚视角研究产业演化,凸显产业演化本质。构建单一要素流动模型和动态多因素耦合模型,分析要素流动驱动产业集聚路径以及产业集聚如何通过经济变迁和技术变迁完成产业动态演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各要素在流动中相互作用、动态耦合,导致产业经济系统的整体演化;集聚综合效应促进产业经济变迁,经济变迁中竞争效应诱发技术变迁,经济变迁和技术变迁的动态作用决定产业演化趋势,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或萎缩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否相互影响的问题,基于我国2005—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此来研究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各自都存在较强的惯性;信息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且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都具有持久性;信息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持久的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升级对信息化的促进作用并不持久;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持久的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依据价值链标准对制药产业群类型进行了初步划分,分析了不同类型产业群产生的背景和条件。随后对石家庄制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进行了考察,发现其主体特征与产业群的发展阶段相联系,并对影响其升级障碍的部分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依据分析结果,对创新网络结构的完善方向提出了部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主要通过生产技术效率提升和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技术效率提升和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和中性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受到技术效率、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产业智能化最显著的特征是降低企业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但随着“机器替人”现象不断深化,大量低技能和重复性劳动力会被替代,对高技能和创造性劳动力的需求提升,导致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间重新配置,影响产业结构。本文利用2004-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地区产业智能化指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数,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回归模型估计产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影响,分析高低技能劳动力和男女比例等劳动力结构因素的调节作用,并分析地区异质性的不同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产业智能化整体上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是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为负;(2)劳动力结构作用于产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高低技能劳动力比例的提高和男女比例的下降会促进产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作用,并缓解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负向影响;(3)产业智能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地域差异,产业智能化对东、中部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显著,但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明显,并且劳动力结构调节作用强度不同。本文的研究丰富和拓展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也为科学评价产业智能化效果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