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时代的中国女子接受教育相当不易,男女地位更是不平等。蔡元培积极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接受教育,且主张男女同校。从蔡元培的言论以及实践来讨论其对于男女同校的观点,可以得知,蔡元培1901年便有“初、二两级”男女学生可以同校,再到1912年在教育法令中提出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到中学阶段的孔德学校里实现男女同校,最后到五四运动后的1920年北京大学开放女禁,实现了大学男女同校。蔡元培不仅是在言论上发表男女同校的观点,且积极的实践,他走在推动中国男女同校的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近代大学之门向女子开放是伴随着五四时期关于"大学开女禁"的论争,才逐渐成为现实。论争的双方围绕"大学需不需要向女子开放?""大学能不能向女子开放?"等核心问题,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辩,最终以北京大学招收第一批女大学生为结果表明支持派获胜。这场论争不仅在当时有着开新风气的深刻意义,而且使得男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在高等教育上的初步实现,从而促进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是中国男性思想启蒙和身体力行的产物,它由男性倡导,极具功利性。针对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先天不足的弱点和男女地位差异的现状,导引积极的社会性别文化,建立男女两性和谐的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为此,应将基本国策和性别意识真正纳入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和教育实践中;大学要促进妇女研究学科化建设,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大学课堂中应引入女性主义视角,努力构建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1870—1920年是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从试验到扩张的关键期,人们围绕男女同校是否危害女性健康、女大学生婚育率下降是否会造成种族自杀、性别化课程是否合理等问题展开了三次大规模争论。一方以女性的生理特征为由反对男女同校,提倡培养贤妻良母,主张女性学习与其性别相适应的课程;另一方从经验事实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出发支持男女同校,反对固化女性性别角色,主张男女学习同样的课程,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争论表达了不同群体对女子高等教育形式、目的和内容的不同看法,折射了性别的生理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之间的冲突。争论促进了美国女子高等教育观念的变革和实践的发展,间接推动了美国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转变,最终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男女同校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女子学院的未来角色是当代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议题。大学女性人数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校园文化的变化,也引起了人们重新思考女性应该接受怎样的高等教育。思考当代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将有助于看清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景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吴贻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女教育家,在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二十多年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其思想蕴涵着"厚生"务实、服务社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所推行的一系列教学措施和管理措施,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大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仍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女子高等教育与两性差异 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有许多条款约束着女子接受教育,特别是受高等教育。例如,东河库帝国大学在1913年才首次招收日本第一批女大学生,到了1940年招收女生的大学也仅有十几所,而且都非全日制。战后,日本进行了全面的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女子受教育的平等条例,号召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大学都应对女子实行开放。此后,完  相似文献   

8.
美国大学男女同校教育是女子高等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深刻变革。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大学基本完成了男女同校教育,从有限招收女生到平等接纳女生。大学争夺生源的需要、大学相关利益团体的推动及社会对平等机会的倡导,是其转变的主因。实施男女同校教育后,大学逐步废除了限制招收女生的"配额制"政策,大学课程和专业趋于多样化,校园社团组织更具包容性。  相似文献   

9.
西方早期女子学院为不能进入传统大学学习的妇女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美国走在了西方女子高等教育的前列,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早期女子学院的创办和发展上。女子学院作为一种专门提供给妇女的男女分校式的高等教育,其特点非常鲜明。早期女子学院的创立和实践改变了整个高等教育的结构,并且作出了严肃对待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贡献。直至今日,女子学院仍是世界各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研究生》2002,(2):30-33
我校历史上的第一(选登)1.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是二十世纪初为图存自强而建立的我国首批师范学堂之一。2.1914年陈衡哲作为中国首批官费女留学生赴美留学,是我国第一位女教授。她也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位新文学女作家。3.1915年南高师设体育专修科,为全国首创。4.1918年中国留美学生组织的科学社迁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中国科学社”,是当时中国唯一的科学团体。5.1919年陶行知在南高师实行“学分制”,为全国高校“学分制”之首举。6.1920年竺可桢在南高师创设中国第一个现代地学系。7.1920年南高师在中国首开“女禁”,第…  相似文献   

11.
一、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历史变迁 (一)建国前的高校女教师队伍 1920年北大首开女禁,招收女学生,同时聘任留美的陈衡哲为历史系教授.陈衡哲是我国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我国自办的学校,首开女禁的,还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事。“五四”运动既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以及女子教育的发展。许多人,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著名人物,都很关心妇女解放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认为女子教育是关系妇女解放的大问题。有的还著文论述,女子教育当从大学教育入手。当时,第一个要求大学开放女禁的是邓春兰。邓春兰是甘肃省循化县人,其父是甘肃省教育厅一个科长,思想比较开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始于本世纪初,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的创建和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女禁,揭开了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时代篇章。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性虽然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能够得到这种机会的人非常有限。据资料统计...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大学自由教育现代化进程与女子学院以及其他男女同校制的大学院校的关系,有助于理解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变迁,女性对于这些课程的自我意识,女性在美国大学中的存在对自由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以及学术学习和职业训练在女子高等教育中的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高校女性教育中存在问题与成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女学,主持制定男女同学的教育制度,并在大学首开女禁,1919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招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女大学生,开创了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先河。然而我们现行教育当中的女性教育尚存在种种问题或误区,使教育的开发作用在女性身上打了折扣。本文是针对高等教育层面女性教育存在问题与成因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为主,座谈、访谈、笔谈与文献法为辅的综合性调查方法。在全国高校以任意抽样方式发出问卷1200份,收回1030份,其中有效问卷1010份。问卷采用Excel97数据库软件,经…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兴起,为中国教育事业谱写了新的一页。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人士的开女禁、争女权、兴女学、禁缠足,为中国女子体育运动的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并创造了基本条件,而教会学校与归国留学生倡导的尚武精神,又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国近代女子体育运动起步虽晚,但发展甚快,三十年代开始走向亚洲与世界,为中国当代女子体育运动的鼎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美国黑人的女子教育观,从政治、经济、历史学的角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性作为研究范例,纵观了19世纪美国黑人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揭示出美国黑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之路的艰辛,反映出19世纪美国男女和人种之间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历史变迁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历史变迁 (一)建国前的高校女教师队伍 1920年北大首开女禁,招收女学生,同时聘任留美的陈衡哲为历史系教授。陈衡哲是我国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20年代,我国高校女教师队伍的来源之一,是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等地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女留学生。  相似文献   

19.
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与社会的化现代化过程和现代化程序密切相关。首先以西方女学的传入为视点,梳理出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控化历程:西方女学传入的肇端与中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孕育、兴起,男女同校教育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等。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从比较的视解对中国子女高等教育的现况和问题进行了总体把握和具体分析,并展望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未来,指出了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20.
不同高校类型中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平 《高教探索》2006,(5):22-23
通过对我国10个省份不同类型的50所高校农民阶层子女的抽样调查,探讨了不同高校类型中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发现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阶层男女接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逐渐缩小,尤其在公立高职院校农民阶层女子接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已经超过农民阶层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