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是推进公立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权力结构关系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必然会遭遇"官本位"行政文化、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部行政化管理惯性、既得利益集团及高等教育政策治理思维等各种阻力,但其也具有政府治理方式转型、高等教育治理发展趋向、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国家战略、师生内在需要等基本动力支持。当前,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阻力大于动力,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应采取以强制性变迁为主、诱致性为辅的制度变迁模式,通过重塑大学精神、破除政府行政化管理模式、改革内部权力配置机制,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和推进高校教育法治等基本策略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2.
行政化为我国公立高校治理的基本特征。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行政化主要表现为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主导化,学术权力边缘化与师生权力形式化,由政策治理向法治的跨越是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推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向法治化推进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为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我国应针对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行政化的表现及法律障碍而采取相应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3.
明确"去行政化"的目标,能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内部治理去行政化改革提供持续的动力。发展学术,培养人才,既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灵魂,也是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方向。高校内部治理"去行政化"的核心目标必定指向"学者""学生""学术"这"三个中心"的诗意融合。为此,高校必须通过改变行政主体中心化、学术权力边缘化、学术目标碎片化等路径来努力接近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5,(9):73-78
《教育纲要(2010-2020年)》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均提出取消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模式。通过对高校外部与内部由动力与阻力构成的力场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尽早地、顺利地将改革付诸实施。为打破高校当前的体制僵持和应对复杂多样的强大阻力,需要重构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四类动力系统:强制变迁型压力、权益驱动型动力、精神驱动型动力、危机驱动型压力。强调要以权力结构调整为核心重构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动力系统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推进高校二级学院以专业职级取代行政职级,突显二级学院作为教学科研组织的专业性质,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重要探索。倡导高校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需要以大学章程建设为统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推进"院为实体"的改革,完善二级学院内部治理制度,健全二级学院用好办学自主权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完善职员晋级的纵、横向通道,破除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的"行政化"和"去行政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行政化"是指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的特性被忽视.用行政的手段和思维管理高校.高校"行政化"可概括为外部"行政化"和内部"行政化"两个方面.高校"去行政化"的本质是按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去行政化的具体途径包括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方式以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高校要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的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性质、内容、方法与过程都体现其政治属性。剖析、理解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政治属性,有助于理性认识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为改革进路的设计增添政治可行性。政治属性决定了高校去行政化的制度变迁特色,因此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必须拓展改革的政治空间,实行思想解放先行、法律制度跟进、政治领导挂帅和渐进强制的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8.
许跃华 《文教资料》2011,(28):160-163
高校行政化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国高校行政化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体制根源。近年来,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很高,国内几所高校已经进行了去行政化的路径探讨,但终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高校的去行政化工作,是一场涉及教育观念、制度和利益的深刻的思想和制度革命,因此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阻力。本文从我国高校行政化的表现和弊端出发,剖析其背景根源,分析去行政化的现状和阻力,进而探讨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期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首轮中期评价结果公开发布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分析和研究日本国立大学法人评价的改革历程以及法人评价制度,将对我国公立高校去行政化、实施法人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去行政化"成为社会热点的背景下,加强高校内部控制成为其实施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中,高校治理结构又是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从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地位、组织结构扁平化、建立审计和提名委员会和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治理机制等角度提出几点改善高校治理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校过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政府与高校出现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内部契约不完全的委托代理制度催生了高校的行政化问题。高校去行政化必须发挥制度诱致性变迁的作用,以契约和市场精神改造政府与高校及高校内部的委托代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2.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体现为大学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配置,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管理体系和制度.针对我国目前公立高校存在党政职责不明、行政化色彩浓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民主制约监督机制缺失等弊端,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六位一体”的治理结构;理顺权力关系,规范权力运行;构建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重视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进一步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由于历史、观念等原因,我国高校"行政化"现象严重。"去行政化"是高校去功利化、培养创新人才、消除内部腐败的基础,更是实现高校自主发展的迫切要求。为实现高校"去行政化",应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高校自主发展的自主动力机制;制定并出台高校章程及学校管理条例,建立高校自主发展的自主运行机制;成立校董事会,建立高校自主发展的内部制衡机制;实行校长公开选聘制度,培养自主发展的新型领导者;协调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形成高校自主发展的学术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公立高校治理中的制度性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立高校治理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在于,权力高度集中在校长和书记手中,教师利益代表制度的泛行政化,学生利益代表制度的缺失.制度性障碍背后反映出的是价值的失落,公共利益和学术利益,有效性和效率,民主参与和精英统治是治理结构安排面临的价值性难题.今后,我国公立高校治理需要结构和要素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框架中,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经历了尝试探索期、深化改革期和加速发展期等多阶段,但在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治理结构优化依然面临困境和矛盾。从价值重塑维度下对高校治理结构进行优化,能够从价值观念这个根本问题上扭转高校治理的偏差,提升治理结构的规范性。基于此,分析了高校治理结构优化面临的困境,从价值重塑维度下指出高校治理结构优化的着力点,并从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机构框架、促进学术事务去行政化、深化制度执行成效等层面提出高校治理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高校非行政化改革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校自治化、法治化改革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去官僚化、民主化与柔性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高校非行政化改革,既是高校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高校遵循科学规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高校外部环境的推动力和内部自身发展的拉动力共同构成了我国高校非行政化改革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七次较为明显的演变,并呈现出行政主导的显著特征。由于历史根源和现实因素,导致了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失衡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对策:要通过立足于高校治理的实际,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理顺多元共治机制;把握内部治理的关键,实行大学校长职业化;培育弘扬现代大学精神,营造适宜文化环境等措施,实现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完善。  相似文献   

18.
"去行政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必须实现其在高校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合理界定。通过规范行政权力,提升学术权力。本文从我国高校"行政化"和"去行政化"的内涵出发,指出我国高校行政化的弊端,分析了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本质,最后提出了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行政化"问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大学"行政化"可以概括为外部"行政化"和内部"行政化"两个方面。外部"行政化"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大学划分行政级别、用行政的思维和手段管理大学;内部"行政化"主要表现为大学组织结构的"科层化"、大学管理决策的"集权化"以及大学学术活动的"行政化"。破解大学"行政化"难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扩大和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加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及其运行保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和去行政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和机制失灵等多方面问题,不仅削减了我国高校的创新空间和核心竞争力,也带来了政教冲突等多重矛盾,加剧了学术腐败。去行政化不仅是大学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廉政文化构建的内生动力和内化机制。去行政化不仅能激活大学的办学动力,也可为高校治理腐败和廉政建设提供新的视线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