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其中青少年自身所特有的逆反心理、性心理、闭锁心理和归属心理等主体心理因素中的不利成分,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攀升,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日趋明显。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多,包括社会因素、家庭教育及中国的人口现状等。其中学校教育存在误区也是重要因素。 误区一:心理教育在教育结构中缺失,是现行教育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断乳期,这一危险年龄段的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但同时辨别是非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对于毒品, 暴力、色情等丑恶现象容易兼收并蓄,甚至进行尝试。在封闭、僵化的应试教育环境中,青少年本身固有的创新意识和…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心理表现,逆反心理引导不当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消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生理和身心发展迅速有关,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分类,只有针对不同形式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以及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经常处于一种困惑和胶着状态。家庭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进一步导致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极端性,集中体现为逆反心理。受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出一些时代特征,应该对其进行再认识。家庭学校社会等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恰当引导当代青少年走出逆反心理的误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岳峻 《甘肃教育》2001,(10):8-8
现在许多家庭和学校偏重学生智力发展,只关心身体的健康,忽视了心理健康,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轻生现象、攻击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统计,全国有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而其中1/3是儿童、青少年。因此,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一、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心理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被称之为“心理断乳期”“青春躁动期”或“成长关键期”,而学习的压力、价值的取向、不良风气的影响等最易使青少年在认识上出现一片“真空”…  相似文献   

6.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学生的这种心理表现得更突出一些。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则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文敏 《天津教育》2003,(11):39-40
人的一生中,随时都会有逆反心理的产生,只不过在青春期发生的频率最高。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著名心理学家彪勒把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倾向分为两个时期,即青春初期和青春后期。她认为青春初期的心理倾向特点主要是否定的,主要表现为不愉快、烦躁不安、反抗、执拗、粗暴、见异思迁、懒惰等等。所以,处在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什么都怀疑,他们内在的心理倾向使其对周围的人或事物产生一种自然而强烈的反抗情绪,他们爱唱反调,并有一种胡闹的欲望。由此看来,青少年学生对教师及家长的监督、教育常常有抵触、反对和敌…  相似文献   

8.
孙雁群 《师道》2006,(10):12-13
引起注意,发泄不满,标新立异甚至哗众取宠,是中学生逆反心理和行为的普遍表现。逆反心理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对抗态度。是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常态教育要求的心理倾向。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这,应该是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标志。事实上。这些逆反情绪和行为表现于外的外显逆反者,往往受到教育者们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逆反心理探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青少年逆反心理给教育工作、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本身的影响、青少年同龄人社会交往的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逆反心理并不全是消极的,它有着求异创新、开拓进取的一面,只要成人对其加以积极地引导,完全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克服其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文章从逆反心理的实质、表现、成因和调适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1.
逆反心理又称受众逆向心理,属于情绪和态度的范畴。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在接收信息或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传统观念或受特定的信息背景或教育情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对立、心理抵触和心理抗拒状态。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山。青少年有了逆反心理,在接受教育时,就会通过逆向思维而产生种种“障碍意志”,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指孩子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环境及教育者产生的厌恶、反感、对立,甚至拒绝教育的情绪和与此相应的行为倾向。这种心理在青少年孩子们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相似文献   

13.
犯罪与在校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是暴力犯罪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现代心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攻击行为的发生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结果价值倾向,即青少年对于攻击行为赋予的重要性和关注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犯罪青少年业已形成的攻击行为结果价值倾向,极易使之形成敌意性意图知觉和攻击行为决策,从而导致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4.
浅谈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对当代青少年来讲,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强势文化,无政府主义倾向,对青少年心理意识和角色意识的影响,网络成为影响青少年犯罪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为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稳定,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即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与构筑“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减少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前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且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原因是多重的,但心理问题是青少年犯罪的起点,青少年犯罪从心理角度而言,主要产生于不平衡心理、逆反性心理和孤独及空虚心理。基于此,作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中的学校教育应真正的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强化德育、法制教育及挫折教育,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逆反心理和行为在青少年中是普遍存在的,教育不当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又有教育失当的原因。文章对青少年逆反现象的表现、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预防、纠正的对策,对减少消极逆反心理与行为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全世界,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呈低龄化、智能化和恶性化倾向。据调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因素,有青少年自身心理方面的因素,更有家庭方面的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生活、学习和成长的摇篮。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的思想、态度和言行就开始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所有犯罪青少年身上,人们几乎都能看到或找到家庭的负面影响和父母教育不当的因素。有的父母离异,对子女不能尽管教和抚养的责任,致使孩…  相似文献   

18.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学生的这种心理表现得更突出一些。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则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光有身体健康而没有心理健康,那不是真正的健康。青少年的心理不健康或存在障碍,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犯罪,酿成悲剧。因此,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可控因素的分析,阐明青少年犯罪的十大心理动因,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