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进行以读为主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这样对文章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理解深透。北京特级教师王欢上五年级的课文《买小狗的小孩》一课,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瘸腿的小男孩买一只小瘸狗的事。她在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对买小狗的小孩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人物说的几句话,通过反复读深入感知人物,增加对人物的认识,在让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就以描写人物的语言文字为重点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只抓住老板说的“哦,这只小瘸狗不值得买,如果你真想要,我…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进行以读为主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这样对文章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理解深透.北京特级教师王欢上五年级的课文<买小狗的小孩>一课,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瘸腿的小男孩买一只小瘸狗的事.  相似文献   

3.
沈萍 《云南教育》2000,(11):22-22
小 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语言训练过程。一、整体感知语言感知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开端。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感知教材内容 ,可以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清文章的重点和非重点 ,从而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把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 ,感知语言的主要目标是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简明地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给课文划分段落 ,分清文章的详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将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经反复实践,我总结出了一种以学法指导为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扶放式四步教学:整体感知,精读片断,仿读片断,巩固练习。以初中语文第二册第1课峨的老师》的教学为例。该文的学习重点是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言行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品质特点的写作方法,并颌会词语运用的精当。还要让学生懂得写人散文的阅读方法。第一步,整体感知。主要是让学生带着思考题(由教师精心设计)自读,让学生了解课文梗概,弄清文章的条理和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鳍一步,…  相似文献   

5.
一、初读课文,了解其意  拿过一篇文章,首先通过“读”,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说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或描写了一处什么景色,或介绍了哪些知识,对于中心比较浅显的课文,还可以初步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质,或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对于上述内容只是做到初步感知,了解大意。并且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过反复练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二、细读课文,品出其情  在阅读时,要抓住文中的重点段落、词句,细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相似文献   

6.
一、感知感受,明确目标要想明确学生在课文中学到什么, 怎么去学,教师应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感知感受,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妥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去感知感受。为此,我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二读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三读课文,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四读课文,想想我有什么感受?五读课文,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情智切入点,教与学的方法……例子是说理的依据,认知目标不是例子,而是作者意图阐述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认知目标:认识事物间有必然的联系。通过阅读,领会到作者通过因果、连锁、相承、总分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说…  相似文献   

7.
课堂预习指导“五读法”山西/穆枝一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在范读(教师范读纪录音范读)全文时,让学生带着“本文主要写什么”的问题去听读,从而使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范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采取层友、诱导、设问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全...  相似文献   

8.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读顺全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各是什么?2.再读课文,边读边划,把不懂的词句划下来;用“‖”标出课文各自然段,理解每段的意思;划出写“大家”和小光看企鹅的不同动作的词语,以及小光看喂食企鹅时“心想”和“没想到”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学会抓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读懂读好课文.3.自学第一段、第四段,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课后练习2的(1)、(2).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究“读、问、悟”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种自主的学习氛围。一、在“读”中激发兴趣,发现问题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是“问”、“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课文,必须让学生先反复地阅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读”可以分为课前“读”,课上“读”,课后“读”,尤以课前“读”至为重要。所谓课前“读”,即为预习性自读。预习性自读中,学生要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性感知。通常做到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读、会写、会释);初步理清文章条理,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画出文中含义深刻或让学生感动的语句;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创作作品的背景,提出问题。课上“读”就是教学中要做展示课题引导读,根据兴趣自由读,检查效果汇报读。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相似文献   

10.
孙卉 《小学生》2013,(8):40-40
新时期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通过感知课文的语句,从一位质朴而又豁达乐观的老人联想到名人及生活中的身边人,培养学生豁达、宽容的美好品质。教学本篇课文,我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一开始,我先谈话揭题,让学生知道本文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层次,并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出在自读中发现  相似文献   

11.
正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读写结合是语文课堂永远的生长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初步探索出"读写结合"教学的基本流程。一、整体读文,了解大意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透过文字整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获得初步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如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了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力的获得主要靠语文实践,而朗读是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点:1.在读中整体感知。读是感知的前提,感知必须以读为基础。有时上课开始就范读,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感知。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先让学生自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并把课文…  相似文献   

13.
《荔枝》语言朴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思念之情。本文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引导学生具体感受这融于“小事”之中的深深母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可做以下设计:一、强化初读,走近文本以赛读的形式调动学生熟读文本,达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读读并体会从这几件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这样让学生初步感知母亲的爱。二、品读感悟,走进文本1.读进文本,读中感悟。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再进一步提出默读…  相似文献   

14.
一、 整体感知 质疑激思 人们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经历了 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最终形成一种共识:语文的学习,应注重整体,从整体出发来读,从读出发来写,注重的是积累(积累也是注重整体的)。那么,如何从整体出发来读,在初读整体感知环节要解决哪些问题呢?经过反复实践,我们认为重点应解决如下问题: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正确要做到“六不”,即不指读,不唱读,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填字,不读破词句。 2、 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基本弄清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讲的是什么道理,反映的是什么情况等。 3、 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教师首先揭题激趣,让学生看着拼音用手指着每一个字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力求读熟,把字音与字形“对上号”,使学生对生字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去掉拼音读课文。孩子们通过反复与汉字见面,对生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指导朗读,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生字,而且理解了字义、文意。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最多超不过20分钟,这时,如果老师再拿出生字让学生去读、去写,对学生而言,那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巩固对生字的认识,我就把这…  相似文献   

16.
教《蛇与庄稼》一文时,我俯案备课,初感困惑:教学目标怎样定芽要学生认知什么芽智能在哪芽体会什么样的情感芽三者之间有何联系芽联系起来又有何作用芽一连串问号在脑海萦绕未得其解,待到反复阅读课文始觉有点眉目。一、感知感受,明确目标要想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去学,教师应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感知感受,才能去定教学目标,想教学方法,然后让学生感知感受。为此,我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说了什么;二读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三读课文,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四读课文,想想我有什么感受;五读课文,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情智切入点,想教与学的…  相似文献   

17.
《海南教育》2013,(4):50-50
<正>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1.读了课题,你推想一下,这篇课文会写哪些内容?——经过思考,学生推想:课文会写田忌与谁赛马?怎样赛马?结果是怎样的?2.带着以上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并在问题的相关处做上记号。——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读书,有的默读,有的小声读,有的放开声音读。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读,学生都很专注,在读中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读为主的策略 ,教给学生自读方法 ,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和默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 ,形成语感 ,受到思想情感熏陶。以读代讲。 我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时 ,先引导学生自主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让学生反复读顺课文。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思路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学生的读引向发现、感悟的读文层次。这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进行思考。先要求观察第一幅图 ,问 :“小鸭说了什么 ?”要求学生回顾课文 ,用文中的话以读代答 ,并启发学生注意句末的问号 ,想想小鸭子这句…  相似文献   

19.
从图入手,整体感知。看图学文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从观察图画入手,让学生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认真观察,大致了解画面内容,然后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怎么样?要求学生简单地说说图意,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借助拼音,读中理解。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拐棍,可让学生借助拼音,一目双行,把课文读通。注意读准“捕”“迎”“裳”等生字。读时可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试读等方式,要求读正确不添字,不掉字;读流利,不唱读。读后结合画面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写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图文结合,深入理解。在教学中,可紧紧围绕小蝌蚪找妈妈这条线索,把握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读文时要弄清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有几句话,各是什么意思。课文第二、三、四段的叙述方法  相似文献   

20.
要提高中职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文学素养,文言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调动中职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就必须在文言文教学中贯彻活、新、实的思想,注意六个方面的结合。整体感知与局部细研相结合整体感知应在学生预习环节就做出要求。每篇课文都有一定量的注释,要求学生预习时结合注释及有关提示、课后思考题等,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教师要切实督促、检查。课堂学习第一步,可先请学生概述课文大意。首先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主动参与到对文章的理解过程中来。特别是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更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