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的诗词不仅以其鲜明的思想倾向著称于世,而且艺术表现上也是值得推重的。他的《卖炭翁》、《琵琶行》、《忆江南》……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被选进了中学语文课本。讲授这些课文,如果能从艺术表现上,特别是从语言运用和形象描写方面多下些功夫,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一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李俊 《现代语文》2005,(2):109-109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因其对琵琶声的出色描写而流传至今,成为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千古绝唱。《琵琶行》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处理好教材中音乐描写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篇课文教学的成败。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了多篇歌行体经典诗作,如李白的《将进酒》、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而其中高适的《燕歌行》被明末学者黄周星称赞为“歌行本色”。该诗为何能够从多篇歌行体杰作中脱颖而出,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这与《燕歌行》边塞主题、诗人典型的唐人思想,以及歌行特有的表达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琵琶行》音乐描写异常成功探因《琵琶行》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也是最受当今中学生喜爱的诗篇之一.其实,早在作者白居易生前.就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足见其魅力所在.该诗之所以长期传诵不衰,令人耳熟能详,固然因其结构缜密,音调和谐,而诗人又以其撼人心魄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身怀绝技“漂沦憔悴”的长安名伎的悲剧形象,并且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语作为“通篇关键”(沈德潜《唐诗别栽集》),使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中浸透了作者的“迁谪”之恨,叙事和抒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毋庸讳言,诗中音乐描写的巨大成功不能不说是诗作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说,《琵琶行》如今已被许多艺术院校音乐专业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必读材料。  相似文献   

5.
自居易《琵琶行》里有一句诗为“初为《霓裳》后《六幺》。”课本注释说:《霓裳》,就是《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诗歌在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中,应该占有一什么样的位置。这个问题长久以来,是被忽略的。从五十年代,甚至更远,中学语文课本中诗歌所的篇幅就很小,大抵是处于聊备一格的地位。古典诗的经典名篇,如《陌上桑》、《木兰辞》、《石壕吏》等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是大部分课本所必选的保留篇目除此之外,现代和当代诗歌编选标准十分混乱。上个纪下半叶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统一的中学语文课本于诗歌的选择,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价值,处处显出化的迹象。贺敬之的《回延安》,完全是一首“伪民体…  相似文献   

7.
“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张俊卿“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不仅仅指语音正确,声音宏亮,重要的是通过朗读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在情感体验中,加强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如初中课本中的《春》、《听潮》、《最后一课》,高中课本中的《荷塘月色》、《缘》、《雄关赋》、...  相似文献   

8.
分析高中课本所选的四首诗《孔雀东南飞》、《大堰河——我的保姆》、《琵琶行》、《致橡树》,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地位转变的过程,即由旧社会被压迫被欺凌的刘兰芝、大堰河、琵琶女到新中国平等自立的木棉。  相似文献   

9.
对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几例注释的匡正迟秀云随着中学语文教研的不数断深化,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社版)的注释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能发现一些不尽完善之处。现试举几例,谈一点个人看法,以供编者参考。一、词义、词性注释不准1.《孔雀东南飞》中有一...  相似文献   

10.
栾芳 《现代语文》2002,(9):21-21
中学语课本里所选的《琵琶行》、《赤壁赋》、《明湖居听书》等章关于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发于器,人于耳,转瞬消逝,无迹可寻。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变为有形可见的字,记录在纸上。使读获得具体的感受,确实是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11.
自居易以一曲《琵琶行》使其贬官江州的这段经历格外引人注意。但在中学语文教材及教参中多只介绍他前一年因“越职言事”而贬官的背景。教师在讲解该诗序言“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时,也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未能深究其义,有时甚至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12.
在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了一些剧本,如《雷雨》的第二幕、《龙须沟》的最后一场、《威尼斯商人》的第四幕第一场和《窦娥冤》的第三折。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岁末,《语文新圃》杂志登载了一篇由中学语文教师令狐补充撰写的有关人教社将已故著名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以下简称《谁》文)撤出课本的评论文章。该文称,将《谁》文撤出中学课本是明智之举,这是现行教材的编撰朝着正确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方向迈进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4.
随着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读者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能够不被作者所左右,能够对文本进行独立而客观的评价。有意无意地站在白居易的视角解读《琵琶行》,是《琵琶行》鉴赏史上的主流解读方法。这种解读的不足之处在于,将琵琶女与作者互相激发、触动的双向行为,简单处理为琵琶女激发了白居易情感抒发的单向行为。因而,仅从白居易的视角分析《琵琶行》,是单向度的,是不全面的。只有增加从琵琶女的视角,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琵琶行》。因而,破除阅读教学中的作者至上观念,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撰《新版中学语文课本古文注释发疑》一文(载《宁波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1989年第5期复印),对新版单册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若干注释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是该文的续补,主要是对新版双册课本文言文若干注释加以辨正以及对当注未注的几个疑难词语加以补释,少数几条是单册课本的。失当之处,敬请指正。惜不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初二册245页注:“惜不得,就是‘惜之而不得’,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惜,舍不得。得,能够。”按,课本注解不确。惜本是爱惜、吝惜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国内小学语文课本和初、高中语文课本都选了他的诗作,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等等。这篇短文,以浅显生动的文字,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及其最著名的长诗《琵琶行》和《长恨歌》,有益于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诗作。  相似文献   

17.
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课本,根据1986年制定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现将《课程·教材·教法》1988年第7期刊登的两篇关于中学语文课本修订的文章登载如下,供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一九八○年我曾写过一篇《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刊于该年第六期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文中把中学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上文言文注释中的一些尚可商榷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风习、古训、假借、词例。几年来《课本》经过修订,篇目有所增加,原有选文的注释也作了一点修改。披览一过,觉得可以商榷之处还有,并由此而联想到古籍注  相似文献   

19.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从前年第二次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座谈会之后,着手编写一套供全国六年制重点中学使用的语文课本(试教本)。目前,初中一年级的课本已编写好,将从今年秋季起在全国少数六年制重点中学试教。这套课本每学期分编两本,一本是《阅读》,一本是《写作》。《阅读》课本的课文分“讲读”和“自读”两类。《写作》课本的课文分“写和说的训练”和“现代汉语常识”两部分。现选刊《阅读》课中的“讲读”“自读”两部分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沈亚丽 《学语文》2010,(3):17-18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学语文(以下简称“初中语文”)中收录李清照词三首,即《如梦令》(七年级上册)、《武陵春》、《醉花阴》(九年级上册),这三首词是易安居士的代表作,破收入中学语文教材无可争议。但细读课本,却发现版本和注释上均出现了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今不揣浅陋,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