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高校通过与政府密切合作、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建立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等多种形式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发挥了主体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经验。我国高校虽然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要汲取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明确高校办学定位,增强高校科研和协同创新能力,创新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模式,营造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面向创新型社会的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向创新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针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创新型社会中政府部门、企业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创新型社会中高校科研人员、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内在动力。提出政府部门要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要加强合作,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应引领原始性创新等促进创新型社会产学研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本文在对天津市高校教师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天津市高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促进高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是实现高校教育职能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本文从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意义入手,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并从提高认识、吸引人才、保障经费、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加强转化等方面提出了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基本目标,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为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普遍存在合作机制与形式松散简单、课程保障机制缺乏、师资力量难以适应需求、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为实现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目标,应从优化政府促进功能、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保障、加强师资建设、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健全利益分配等方面优化地方高校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苏州国际科技园5家软件企业的调查访谈,从企业视角探讨了中小创新成长型企业在与高校合作进行科技创新、技术转移中的合作经历、模式,以及企业对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评价和需求.提出了高校与中小科技型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农业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大潮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面临自身认识不到位、发展动力不足、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等问题。因此,分析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必要性,思考其角色定位,找出合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优化合作体制机制,走产学研特色发展之路是摆在农业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常熟理工学院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提出了教师企业研修、开展定向研发、校企共建研发机构、产学研项目成果报奖等四个方面的改革路径.实践结果表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可充分激发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提高高校科技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隆重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展示、探索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产学研深度合作、科技评价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中国高校科技》杂志社决定,开展"开放融合,创新发展"主题征文活动:征文主题(1)高校校长、科研院院长、产业负责人及一线的科研管理人员以不同角度,围绕"开放融合,创新发展"主题,围绕高校科技工作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在总结实践经验、阐述个人观点的基础上撰写论文。(2)征文选题方向:开放融合助推高校特色发展;发挥高校优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高校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但仍显不足。企业与高校产学研技术成交额占比较小,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内部的创新潜力没有得到完全释放。国内发明创造专利主体以企业为主。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创新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建立有效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拉近科技与经济的距离,解决产学研脱节的状况,同时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结合目前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践经验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如何创新高校内部机制、利用政府外部支撑体系等视角,重点探讨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的优化路径,为高校拓展产学研合作局面提供新思路,以促进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和意义,对如何提高中小企业参与地方高校培养的积极性进行了探讨。认为通过提高企业自身对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主体认识,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及地理优势,积极发挥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构建长效的合作机制以及积极的政府引导能达到提高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参与度的目标,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探讨科技信息工作者如何在高校、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现代科技信息服务作用。立足于现有优势科技资源,提出了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平台,集成创新资源与信息;打造专家和经纪人队伍,充实科技人才库;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挖掘企业创新需求,促进产学研合作;开展协同合作,解决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技术需求等科技信息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学研合作中缺乏高校与企业的有效联合机制;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强;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管理方面有欠缺,如科研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专业管理人才不足、经费分配不合理、合作研究中心缺乏、信息平台建设落后等。为此建议:1.妥善处理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问题。产学研合作是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与企业对接是产学研合作中社会有关方面对两类创新主体的殷切期望.文章针对河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强度低的现状,通过国际比较、省际比较,对河南省如何培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打造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战略伙伴深层对接机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面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这些不同的利益即是产学研结合的动力,同时也对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形成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股份合作制、股权分配制、股权激励机制等利益分配模式,是解决高校产学研结合中利益分配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要提高对高校产学研结合重要性的认识,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明晰知识产权归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以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产学研合作健康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关键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作为高校的主力军,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时应该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提出了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应该解决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构建技术转移机制的两个关键问题,并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集约型发展模式下,产学研合作还存在转型困难、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政府、高校、企业等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相关部门,要通过打造阳光政务平台、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建立战略联盟合作机制等方式,构建面向区域发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行业特色高校大多完成了从行业到地方的融合和转变,学科综合,特色鲜明,并依托自身科技、人才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此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不断暴露出不适应性。为充分发挥行业特色高校在行业领域的优势,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介绍了南京理工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创新方面的实践,提出了集产业技术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公共服务和区域创新发展"五元一体"的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有效推动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外学者在创新型高校的成功经验总结时提出了"三螺旋理论",即政府、企业、高校的合作。要培养适应社会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就一定要与产业部门和研究部门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做到产学研合作,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机制,而由政府牵头主导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阐述"产学研"合作中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湖南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现状,并深入探索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