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4年12月3日,蜚声世界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在天津与世长辞.享年93岁.南开大学校园内.烛光闪烁,纸鹤低垂,寄托着人们对大师的景仰和怀念.陈省身被国际数学界誉为“微分几何之父”,是陈省身使微分几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其影响遍及整个数学,他也因此成为惟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陈省身谦虚地说:“我的微薄贡献是帮助建立了中国人的科学自信心.”陈省身一生中创办了3个数学研究所,在他的周围群贤毕至,人才辈出.著名数学家阿蒂亚说:“陈省身总是乐于帮助年轻人,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晚年,他的数学事业在中国,直到2000年回母校南开大学定居,为把我国建设成数学大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陈省身一直关心着青少年的成长,对数学普及不遗余力.2002年,本刊在北京与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中国数学会等共同举办“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少年数学论坛,陈省身应邀参加,并欣然题词“数学好玩”.陈省身的一生,辐射着人格的魅力和智慧的光芒.本刊近期专辟“纪念陈省身专栏”,表达我们对大师的敬仰和感谢,并在追思中走进大师给我们留下的宝库.  相似文献   

2.
西南联大数学名师的"治学经验之谈"及启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西南联大是一所名师云集的高等学府,为我国培育出了许多英才,被海内外人士喻为“藏龙卧虎”之地.西南联大数学系的“数学三杰”——华罗庚、许宝禄、陈省身3位教授,以及后起之秀钟开莱先生均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华罗庚先生讲课的主要特点是,他总是尽力把题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强调搞学问必须有“看家工夫”;强调“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陈省身先生强调“数学为的是简单性”.许宝禄和钟开莱先生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要“直观地理解数学”,主张要把数学定理及其证明的“原始思想”告知学生.所获得的教益:认识到追求简单规律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研究数学的目标和兴趣出发点;学会使用直观、联想去理解数学并籍此去发现问题,提出可以研究的题材;学会了重视“特例分析”、数学概括和抽象方法;向华罗庚、许宝禄先生学到了“不怕计算”和“乐于计算”的习惯并乐于从计算中发现规律和提炼一般性公式.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当前最富生命力的教育形式,针对猜想能力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培养数学猜想能力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数学大国”,这是国际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早在1988年就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我国领导人曾风趣地称之为“陈省身猜想”.如今,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数学水平到底怎么样?“陈省身猜想”能否变成现实呢?让我们从对历史的回顾与现状的分析中寻找答案.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我国古代数学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古代算术十分发达,最早使用十进位制计数法,最早发明十进小数,认识分数;代数成就很高,方法独特,最早认识负数,方程解法体系完整,发现了有名的中国剩余定理和二项式系数表等;在几何方面,圆周率的推算是举世公认的光…  相似文献   

5.
数学“猜想”是数学理论的“胚胎”,正如弗赖登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作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在数学中运用“猜想”教学,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要学习的数学结论及解题途径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由联想到猜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是激活主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可猜想因素,恰当处理教学过程,这是十分必要。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12月2日,在陈省身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近百位各界人 士、陈省身先生生前亲朋好友聚集一堂,参加中国数学会和香 港亿利达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陈省身数学奖设 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暨陈省身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纪 念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数学科学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7.
陈晓燕 《广东教育》2003,(10):28-29
“猜想——验证——结论”是科学探索的重要形式。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猜想——求证”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正是当今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为猜想提供条件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只有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才会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猜想的机会,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猜想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曾经听过“圆柱的体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将猜想引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既要教证明,又要教猜想。”数学猜想是数学理论的胚胎,是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形式。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9.
说起国际级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陈省身教授,大家的心情难免有些沉闷,因为大师于2004年12月3日在天津病逝.大师的去世对中国数学界,乃至国际数学界都是一个无法估量的损失.陈省身教授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世界数学最高荣誉之一“沃尔夫奖”的华人,被称为“当今最伟大的数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他生前非常关心中国数学教育,  相似文献   

10.
周士藩 《时代数学学习》2007,(1):52-52,61-66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数学的发展史上,许多著名的数学难题都是在猜想的基础上发现的,比如“四色定理”、“费马大定理”以及“哥德巴赫猜想”等等.正由于这样,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提倡,要循循善诱的教导学生,“从猜想中发现,在发现中猜想”,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初等数学研究”课的教学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初等数学研究”课不被人们重视的现状,从它在师范院校的地位和对中学数学教师的作用、以及它与中学数学的区别和与高等数学的联系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2.
情境学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研究是基于国际、国内数学教育改革大趋势而开展的一项前沿性、探索性与实证性的课堂教学研究,其中包含的情境学习观有中国特色,其基本的情境学习理念与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而不应兼有指代意义,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语现象。这既符合汉语运用及其词义发展变化的规律,也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14.
“数学文化”做为一门学科(或素质)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结构,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它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对它的认识、了解和掌握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文化素质。本文从5个方面阐述了“数学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经验与知识、经验与言语经验、言语实践与语文课程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明确了语文(实践)是什么,提出了语文课程要以“经验”为主位的论点。  相似文献   

16.
杜威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世界很多国家在诸多领域都有人对其思想进行过或正在进行着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这本身似乎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自1912年蔡元培首次“介绍”杜威到中国教育起,时至今日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已历经90余年。在此期间,从“杜威引入”到“杜威批判”再到“重新认识杜威”,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走了弯路。反思历史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教育既要突破以往以自身需要切割、肢解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框架,又要避免把杜威教育理论当成普遍真理“削足适履”运用于中国教育实践的操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杜威和他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也才能最终从“独白”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17.
我们称所有的对称、和谐、整齐为对称“整”,包括双音节词、成语、句子的对偶、排比及语音的押韵,除此之外的都称为“散”。汉英语言整散有诸多不同之处,亦有不少相同之处。相同之处体现了两种语言追求对称、和谐的共同心理,不同之处可能与语言符号形式自身有关。  相似文献   

18.
成中英教授提出的“本体诠释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他运用自己创立的“本体诠释学”成功地诠释中国哲学的宇宙本体“道”。他的诠释开启了对中国美学本体“境界”的理解。境界即道有显现。中国美学认定的“美在境界”,究其根本也就是“美在道”。道的生命性、有无统一性、关系性、心智性及整一性都通向境界。  相似文献   

19.
学习数理逻辑可直接提高"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数理逻辑智能,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思维效率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大学生思维要达到理性、严密、系统的自觉水平和较高的创造性,就必须接受系统的逻辑教育。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主张“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然而这却引起了种种误读,导致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文章认为,“语文实践”至少有三种类型: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活动;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潜藏着特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作为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更应该强调后面两类“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