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俊 《河北教育》2010,(7):36-38
课前思考 08年10月,我有幸作为南通市第一批“名师助教”成员奔赴四川绵竹灾区助教,当地学校给我点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这一课。对我来说,这着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谁都知道,一谈到计算教学(特别是笔算教学),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简单”、“枯燥”、“沉闷”。正因为如此,几乎很少有人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拿来公开展示。  相似文献   

2.
好美的数学     
林雯 《教育文汇》2007,(2):41-41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准备教学“十进制计数法”一课。刚开始研究时,觉得它是一节枯燥、乏味的课,后来仔细分析,却发现这节课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有数的起源.有文明古国数字的奇异形态,有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历史等。于是我就以传递数学文化作为这节课的切人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来了丰富的素材,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数字诗;有了我们的祖先结绳孩0痕、摆石子记数的情景;有了阿拉伯数字演变、发展的漫漫历程。在这节课上,学生的眼神里都透出惊喜。满脸都荡漾着激情。课后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写道:“我觉得数学真是太神奇了!”“我突然发现,数学是这么有趣!好像把我带到了神秘的古国!”“原来我一直认为数学就是写写算算,这节课改变了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曾经在杂志上渡过这样一个案例:作者听过的一节六年级《最后的姿势》一课,这节课教学过程很顺利,学生几乎是对答如流,上课教师感觉也很好。课后,作者找了三个学生交谈,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我懂得了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四位学生,他真伟大。”“我懂得了谭千秋身上充满了爱与责任,他的灵魂很美。”  相似文献   

4.
简单教数学     
看了李霏老师的《验证勾股定理(1课时)》课例(三)后,我的眼前一亮,这是一节广东省正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生本教育模式课.作为顺德的同行,我很了解镇属初级中学学生的水平是比较差的,但“验证勾股定理”这一传统的教学难点竟然可以被教得这么简单,学生却可以学得如此精彩!这,不就是我们教师梦寐以求的理想课堂吗?经过对这节课的反复研究,我发现,本节课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5.
自从实行新课程改革,我在教学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口语交际”,同学和老师一样,现在该怎样上课?怎样的课才是一节成功的课?新课程的变化使我们老师有些不适应教学。甚至会对教学理念产生误解,这节课该怎么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6.
有幸听了中年级组教师的一节数学课,对我很有启示,现就这节课的教学节奏来谈谈我的感受。这位老师所授的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这节课教学内容只有一道例题和三道“做一做”的练习题。但老师在授课时,开始松,中间紧,最后就急了,使结尾的教学几乎处于急奔竞走的状态。这也让我想起几年前在一次小学数学教学交流研讨会上所听的一节课,这节课老师说话如放机关枪,整堂课像一场答辩会,逼得好学生也只能望板兴叹。这些经历不禁让我产生了对这样一个问题的思考:小学中年级课堂教学节奏应如何掌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清楚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生…  相似文献   

7.
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是枯燥的,单调的,乏味的,不会有多少吸引眼球的东西。但我相信,如果大家有机会看看邓偲娟老师的《丁丁冬冬学识字(三)》这节课,你一定会惊叹:原来识字教学竟然可以上得如此精彩纷呈!如此有滋有味!我曾经看过邓偃娟老师上这节课,课后我对这节课的有序、轻松、愉悦、高效赞叹不已,久久回味着课中的一个个精彩之处……  相似文献   

8.
“9加几”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3~84页的内容,它是教学用“凑十法”口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本节课我尝试运用讲故事、编儿歌等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准备练习”这一环节中,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相似文献   

9.
为了承办一次大型的市级教研活动,杨老师需要上一节计算课。和杨喜梅老师一起研讨这节课的过程很有意思。最初我们看到人教版教材上这个内容的时候,大家设想这很可能会是一节比较枯燥的计算课。对于学生的计算技能,杨老师不怎么担心,她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用竖式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虽然没有学过,  相似文献   

10.
魏雷 《考试周刊》2011,(28):168-168
读书时,老师曾告诉我们评定一节体育课的成效,运动负荷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可我发现前一阶段相当多的课忽视了这一点。过去的体育课可以说是很重视运动负荷的.而现在不强调了,有些课根本没有什么运动量,整节课做做游戏、强调韵律,寻求一些肤浅的“快乐”,体育课越来越不像体育课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呢?  相似文献   

11.
张恕 《四川教育》2010,(10):44-44
教学细节是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往往显现的是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的实践智慧。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许许多多闪光的细节,教师也正是通过对众多细节的演绎而将其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想的可接受力量。一位老师这样说:“我那堂课也许就那一个闪光点。我就抓住了那一个细节,就把本来很枯燥的一堂课,上得很精彩。”  相似文献   

12.
教学是一门艺术 ,我讲哲学常识下册“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一课 ,经过精心准备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将其成功经验归结为“四结合”教学构想。一、图文结合在思维领域 ,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多地涉足抽象思维这一方天地 ,而抽象思维对于初学哲学的中师学生来讲往往显得晦涩而枯燥 ,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的激发。为克服上述教学中的障碍 ,在讲解“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这一框题时 ,我力争在教学手段上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 ,变纯理论为图片直观。本节课教学用具为 :胶片三张 ,彩图一幅 ,卡片若干。●彩图一幅在新课题引入…  相似文献   

13.
一位教师在执教《桂林山水》时说“上一节课,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朗读课,然后说说是不是真的甲天下。”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暑假我为北师大版教材培训活动准备一节示范课,选题初定为三年级上册“一天的时间”这节课。备课初期,很多老师善意提醒我不要选择这节课.因为这节课“很不好上”。其“不好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一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已有经验积累较为丰富,另一些学生则较为薄弱:某些知识点或许对部分学生是需要探索的,而对另一些学生却是熟知的,由此造成了教学的“点”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15.
“圆的认识”这节课,华应龙、张齐华和朱乐平等著名特级教师都上过,教学刊物上关于这节课的文章更是不可胜数。在一次市级研讨活动中,笔者确定要上这节课,面对各种“设计”,彷徨迷离。我们的数学教育怎样才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这节课该如何定位?是模仿,还是另辟蹊径?2011年版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变“双基”为“四基”,变“两能”为“四能”。这节课能否从“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人手来设计呢?  相似文献   

16.
卫立华 《语文知识》2014,(12):76-77
最近,笔者观摩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改观摩课,课题为《变色龙》。教者以“变”为中心,组织了与《皇帝的新装》的比较教学。在这节课里,笔者感受到三个特点鲜明的“变”。 第一“变”:教学内容的连接。在这节课里,教者在引导学生梳理《变色龙》之“变”的现象与本质之后,要求学生以“变”来审视《皇帝的新装》这个富有寓意的童话故事,寻找文中涉及“变”与“不变”的人物并挖掘他们“变”与“不变”的社会原因。这种教学将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前后连接起来,起到助推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的作用,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学习的抓手。  相似文献   

17.
“通分”是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上的一个教学难点,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纯数学”,学生学习时感到比较枯燥:如何让这部分数学知识“活”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现以课始的教学实录为例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比重很大,但是学生却常会觉得繁多的语法规则枯燥难学。新的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淡化语法,加强实践”,可是.语法是英语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到底“淡化”到怎样的程度才合适呢?“淡化”之后如何保证语法教学的有效呢?基于这一思考.何亚男英语名师培养基地的学员沈冬梅老师开出了一节语法教学公开研究课.她的尝试也许可以为我们的英语语法教学实践带来有益的启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黄庆娇 《广西教育》2008,(16):34-34
前段时间,我有幸听了自治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唐柳燕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一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木兰从军》一课。我认为这是具有“浓浓语文味,深深人文情”的一节好课。这节课主要亮点是:“指导品读”和“深挖教材,巧设训练”这两方面做得很到位。  相似文献   

20.
缘起: 《人民教育》曾以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为例,提出了“可否给技能教学来一次革命”的话题,可谓是轰轰烈烈。无独有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走进新课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让我拍一节录像课,也指定了这一内容,当时,我心中一阵窃喜,心想只要照搬华老师的课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