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心理契约管理:高校辅导员激励的有效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施恩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具体到高校辅导员管理中的心理契约,则体现为辅导员和学校双方对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主观约定,是联系辅导员与学校组织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辅导员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陈连林 《江苏教育》2008,(17):43-44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施恩教授的“心理契约”理论也可以转述为学校管理的一种状态:学校的成长与教师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学校与教师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即学校能清楚每位教师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教师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学校能实现他们的成长期望。  相似文献   

3.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e—hei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施恩看来,心理契约是“组织每一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刻;都存在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在班级管理中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契约,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和打造专业团队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现代学校管理思维主要思考如何通过改革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应,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也重视教师专业团队的建设.但研究表明:从我国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现状来看,建设尚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学校在团队建设与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误区和困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队建设的效果.那么,作为在我国各类教育中起步最晚,基础最薄弱的培智学校,又该如何建设专业团队呢?"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相似文献   

5.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 ,也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管理领域中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新一代的研究者对定量研究予以更多重视 ,研究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 :心理契约的内容构成 ;心理契约的动态发展过程。研究结果对于在组织中形成良好的雇佣关系、完善人力资源战略、制定薪酬福利政策、改进招聘及培训手段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可以将其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个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发展期望。本文试图把这一管理学理论运用于政治教学领域,为我  相似文献   

7.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契约"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组织行为研究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兴理论,而心理契约理论所涉及的问题是一切组织的共性问题,结合中国实际对教师心理契约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理论意义.通过实证研究,提出教师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模型,分析教师心理契约的群体差异及其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并在心理契约理论和管理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心理契约管理为基础、心理契约与文本契约并重的教师综合激励机制模型,详细阐述以心理契约的形成修正机制、履行激励机制、违背干预机制和规范约束机制为核心的教师综合激励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8.
心理契约:当代管理理论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是当代西方管理理论领域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90年代引入到国内之后,掀起了研究心理契约理论的热潮,并在企业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地认同和积极应用。心理契约理论的产生,是当代管理理论的"祛魁"的结果,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心理契约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在管理世界的实践效应。  相似文献   

9.
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最早的是阿吉利斯,紧跟其后的施恩、列维森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并证明了阿吉利斯的观点,采用了他关于心理契约的定义。虽然他们的定义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对心理契约内涵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对心理契约的定义是"组织和员工之间内隐的、未公开说明的一套对对方权利和义务的感知,以及由此形成的相互期  相似文献   

10.
心理契约虽无文字表达,但却客观存在。心理契约理论是指导高校组织改进师资管理的重要依据。教师培训能使教师提高工作绩效,可以增强教师对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还倡导了一种学习与工作相融合的职业生存状态。高校心理契约的构建可以借助实施科学的教师培训的途径达成。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教师管理是师资队伍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学校与教师之间,除了正式的经济关系,还存在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即心理契约.对“施恩PC理论”(心理契约理论)的形成、内涵及核心观点等辨析基础上,就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管理提出了掌握EAR循环、捕捉学校与教师的需求平衡点、变有形契约为无形和健全绩效考评等管理思路思考,进而提出促进我国体育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提高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2.
将“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概念首先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fis),他在《理解组织行为(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 Behavior)》一书中探讨了工人与工头之间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并称之为“心理工作契约(Psycological work contract.1960)”。后来施恩(E.H.Schein)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心理契约是西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交叉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对心理契约问题的研究已经涉及到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层面。而美国终身教授聘后评审制是美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心理契约在美国终身教授聘后评审制的执行中发挥了协调高校与教授之间关系、激发教授工作动机、规范教授行为、维系教授忠诚度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心理契约研究述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引入了管理领域,从80年代末开始,随着Rousseau从个体层面对其加以界定开始,管理领域中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本文旨在对新时期、新经济背景下的心理契约相关问题的研究做一简要的介绍,主要涉及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以及心理契约的违背.文章最后从心理契约相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组织与员工之间除了存在正式的合同,还存在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从管理方式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分析了心理契约备受关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心理契约研究是当前西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热门方向,目前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公司与员工的关系方面。国内有学者认为,心理契约概念可以移植到德育领域。笔者认为,心理契约理论也适用于学生班集体。学生班级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各高校在开展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成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主体是兼职教师,传统的经济契约管理模式很难调动其积极性,也给成人高校的教师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心理契约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深受欢迎,将心理契约管理理论引入到成人高校的教师管理工作中既是创新,也具有一定的适切性.成人高校应该以完善招聘制度来建立心理契约、以关注教师的发展和需求来巩固心理契约、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来发展心理契约、以良好的组织文化和人际关系来维护心理契约,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其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18.
心理契约理论主要在组织行为学领域进行研究,而应用于对旅游消费者心理契约的研究,主要是讨论心理契约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目前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契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如何构建和维持其心理契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介绍心理契约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存在于组织中的影响心理契约管理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组织心理契约管理效果的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教师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心理契约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组织和高校教师的特点,提出高校教师管理中运用心理契约的适应性,进一步提出教师管理应以心理契约契约初建、修正、履行以及心理契约违背干预,从而达到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最大化实现组织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