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归纳学界对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议题展开的研究探讨,认知心理学和专长发展理论视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是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情境学习及实践社群理论认为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将因循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发展轨迹;新近研究者受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启发认为在变革情境中教师的学习和专业发展是不同学习活动系统间、不同领域学习参与者间边界跨越与杂合的发展过程。不同理论路向对此议题的讨论为当下我国教师教育、教师教学工作环境品质与改进及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深入研究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2.
理论分析:教育史学的本质属性 “教育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泛指历史上所发生的教育活动、教育现象,包括教育历史人物、教育机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习俗等;狭义是专指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包括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它“以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任务是研究各历史时期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进程  相似文献   

3.
教育思想史的特色在于范围广泛,不只讨论教育理论及思想家的系统作品,更要研究教育实践背后的思想基础。教育的面向很多,研究者应利用世界史的眼光来处理,文化间的相互比较以及世界史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历史活动的内在相关性是近代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可以提供研究的灵感。写作思想史应该有问题意识,本文认为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最大的基础或特色是“事事关心”。  相似文献   

4.
魏戈 《教育学报》2023,(2):16-28
致力于变革的形成性介入方法尝试超越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源于苏俄文化历史学派的传统,以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和拓展性学习理论作为学理基础,形成性介入的实践策略体现为变革实验室中的九个介入元素和六个介入环节。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发展项目为例,形成性介入的方法引导研究者与实践者在介入过程中共同讨论、检验、实施与反思,在研究者与实践者协同的拓展性学习活动中,重构了大学青年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并开发了提高教学效能的有效工具。形成性介入之于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从数据到行动、从经验到理论、从个体到集体的转型,进而通过实践的改变、概念的形成以及参与者主体性的创生,直指理论性抽象的变革潜力,成为教育研究的一种范式创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儿童发展领域中结合儿童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在不断增加。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这一研究做出了重要基础性贡献,他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学派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揭示了人类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发展规律,注重环境在促进认知发展中的作用~([1]199)。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成长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目前,我国对维果斯基学说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心理学阐述、借鉴和比较,但有关其理论对儿童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就以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为立论视角,尝试阐释儿童文化及其现代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6.
教育史学具有社会科学的一般发展规律:教育史学适应教育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发展;深受政治的影响而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与社会文化的更迭兴衰遥相呼应。教育史学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又有史学的演进规律:教育史学发展史就是教育历史被不断重写的过程;研究队伍的整体素养与教育史学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史学研究中史料、方法与理论三者密切配合、协调发展;描述叙事性的教育历史与解释分析性的教育历史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宏观教育史研究与微观教育史研究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教育史学自身的特殊的演变规律表现为: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活动的历史研究齐头并进,且维持动态平衡;教育史学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互依赖、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教育研究范式朝多样化态势的移转,使得文化历史主义传统明显式微。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历史的比较研究在新的背景与内涵上正逐渐勃兴。在对文化历史研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发展历程考察后发现。文化历史研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经历了从强调文化历史的统一性到差异性、从注重文化历史的背景作用到研究主角的转变的过程。文化历史研究始终在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史上居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一、理论框架——活动理论(Active Theory)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德国哲学、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维果茨基、列昂捷夫、鲁利亚等俄国心理学家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传统”,是“一个研究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理论框架”(Kuutti,1996)。活动理论是研究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它强调用文化、历史和辨证观点来理解人类活动和社会变化的重要性,认为人类活动是多向的、结构化的交互系统。活动理论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多种观点的活动系统(Engestrom,1993)。  相似文献   

9.
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实证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对中国高等教育学制系统改革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学制要符合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社会条件、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现阶段要建立多元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构建多元开放、类型多样、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环环相扣、相互贯通的学制系统,为个人终身的发展和需要服务,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促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0.
甘剑梅依据“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诠释与文化创造活动”,“教育的文化演进必须依托于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只有依循文化传统进行历史演进性的理念设计才能获得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的观点,在《扬州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了当前教育转型研究中存在的忽视教育理论可?..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features of school leadership as it evolved in an upper secondary school attempting to enhance school improvement through a dedicated team of developmental leaders. We study the team leadership’s tools and design over one school year and report on the evolution of a collective approach to leadership for school improvement. Researchers in a formative intervention research project supported the change process.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and a set of new technologies inspired the intervention design. The study describes how conceptions and practices of leadership gradually emerged as a collective and distributed approach to leading educational change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n particular, new tools and designs for school team leadership were explored and implemented. The study addresses the need to develop shared and collaborative conceptions of leadership in school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careful planning and skilful orchestration of human,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re needed in order to make sustainable improvements in schools.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评介了Viv Ellis,Anne Edwards 和Peter Smagorinsky 主编的《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学习教学》。文章首先指明了该书的出版对于教师学习研究领域的意义,然后对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进行了介绍,并且结合国内的外语教师学习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论。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的评介让国内的外语教师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了解社会文化理论各流派的由来与发展状况,明晰社会文化视角下教师学习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而思考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开展有创新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所存在的三种主要的教育理论研究类型以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阐明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应倡导不同类型研究者在保持自身研究特色的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互补,取长补短。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CHAT) approaches to intervention aim for transformative agency, that is, collective actions that expand and bring about new possibilities for activity. In this article, we draw on CHAT as a resource for organizing design research that promotes teachers’ agency in designing new science curriculum materials. We describe how CHAT informed our efforts to structure a collaborative design space in which teachers and other participants sought to develop new curriculum materials intended to help realize a new vision for science education. Specifically, we describe the tools and routines we deployed to support the design process, and we analyze the ways in which teachers took up elements of our design process as well as how they adapted, resisted, and suggested alternative tools and strategies to help develop new curriculum materials. In so doing, we illustrate ways in which CHAT can serve as a guide both for organizing collaborative design processes and for analyzing their efficacy.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cruitment of adults to the beauty industry in Sweden. It is concerned with a move in (beauty) education away from state and towards private provision in a wider context where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heavily marketised. Drawing on a poststructural approach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Foucault and feminist theory, the shaping of student subjectivity in recruitment material for private beauty schools is analysed. A poststructural approach provides analytical tools that make visible the process of how power shapes subjectivities, and the use of feminist theory gives special focus to the gendered aspects of this process. The study includes a textual analysis of website homepages of beauty schools, beauty schools’ Facebook pages and web pages that provide compiled information on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courses connected to the beauty industry. The analysis shows how consumption is constituted and feminised through specific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thereby becomes both a starting point and a resource for the shaping of student subjectivity. Thus, a particular form of gendered entrepreneurial self is shaped in this femininised educational context, and this study therefor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vocational research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shaping of student subjectivity.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分析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基本涵义人手,对当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探讨所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了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教育研究方法论主要应该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的问题,并通过比较研究和元教育学研究,探询国外教育学理论发展的方法论背景,同时,对当前人们使用的教育研究方法要具体分析,并主张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方法论探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教育研究》1979—2008年1972篇论文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教育哲学、德育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重心的演变,发现:不同时期教育研究对三大领域的关注存在显著差别;同一领域下的各类论题,发展态势不一,关注焦点差异巨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与我国社会转型方向一致。基于此,展望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对教育效果及学生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它始终是教育研究的重心之一。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存在一些不和谐的情况。因此,应从教师、学生、管理等多方面加强协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视频作为一种教育数字媒体,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视频运用于教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微格教学、交互分析、建模专家教学、基于视频案例的研究、超媒体项目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基于教学理论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在不同阶段视频资源的教育应用是并行兼用的。基于"跨越式优秀课例资源网"的调研发现,当前视频资源的教育应用存在视频内容粗加工、视频支持技术单薄和视频资源应用范畴有限三大典型问题,不利于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学科领域的深入发展。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设备广泛普及的信息时代,技术的助力为视频资源的教育创新应用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也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能途径。回顾和审视当前国内外有关教育视频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及项目,可以发现,教育视频资源应从内容开发、活动设计、交互技术、语义技术、应用机制5个方面进行纵深发展,从而实现教师的深度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协作学习,并促进教育视频研究的螺旋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行动研究方式因其在解决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作用而受到倡导。这促进了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表现于"重理轻用"、"低水平重复"、"文不对题"等对教育行动研究的泛化及滥用现象;混淆教育行动与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存在"去理论化"倾向。秉持跨学科研究取向,以问题为中心,正确认识、评价和定位教育行动研究,廓清概念、规避"唯方法主义"倾向、重视理论思维,方有助于我国教育研究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