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露 《教育教学论坛》2012,(36):127-128
通过就业能力问卷对500名商科大学毕业生和500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建立校内和校外两份就业竞争力指标分析体系,论述了评价体系用SWOT分析商科大学毕业生就业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深入剖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高校分析商科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供参考,并为帮助其就业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近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向社会输出的一种"特殊产品",其就业竞争力作为"质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命力,同时,也可以反映专业培养人才的水平高低.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建立起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就业能力问卷对500名商科大学毕业生和500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建立校内和校外两份就业竞争力指标分析体系,论述了评价体系用SWOT分析商科大学毕业生就业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深入剖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高校分析商科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供参考,并为帮助其就业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本文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激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主动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构成和特点,分析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如何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为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激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主动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本文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激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主动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985、211工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总体强于非985、211普通高校的现象由来已久。本文从现实出发,通过分析国内非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提升非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伴随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前提在于其在校期间综合素质的发展.而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以及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社会"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准备是否充分同样对其就业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所处的社会背景出发,探讨大学毕业生做好就业信息准备对于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具体探讨了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可资利用的就业信息收集途径及其在利用就业信息时应注意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在对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进行体验式就业教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开展就业指导的对策与建议,旨在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致力于提高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就业前培训逐渐兴起。调查发现,政府、社会各界、高校和大学毕业生虽然已经开始认识到就业前培训的重要作用,但培训工作还不规范,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前培训的管理存在缺位。  相似文献   

11.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很大挑战。基于高校学生工作实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服务、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对策:国家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高校要加强就业创业服务,毕业生要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登楼》诗为杜甫七律之杰作,关于此诗的评注、鉴赏极多,然在对尾联的读解上,历代诗家分歧较大。在切实理解该诗本意基础上,今据多部笺注、鉴赏集之说进行辨思和分析,此二句主要应为诗人表达怀才不遇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任重道远。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践,高等教育转型期要构建全新的职业指导理念与实践模式,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大职业指导观;二是以人为本,构建大学生职业指导综合工作体系;三是加强职业指导理论研究,拓展内容,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就业竞争力与就业率、就业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直接关联。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120名学前教育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在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9个特征因素群和26项具体竞争力指标的学前教育专业高师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组合权重模型,以期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和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发挥教育职能,凸显办学特色,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尤为重要.周口师范学院化学系以教学为中心、以考研为抓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化学类新型人才,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和高层次就业,连续5年考研录取率占毕业生总数60%以上,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成功的培养模式为地方院校化学类新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企业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创新性、实践性、团队协作性要求较高,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是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本文对湖北某职业学院计算机类专业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毕业生就业区域、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工资水平、专业满意度、专业对口率、求职竞争力、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就业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的建议等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毕业生调查分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使课程设置更适合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特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对于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由于性别、政治面貌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就业能力的显著差异。工作经历、环境适应能力、社交礼仪等因素对就业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呈线性关系。高校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加强实习、实践教学。大学生自身要注重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习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几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促进应届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提高了人口素质、提升了国家整体竞争力,满足了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本文分析了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原因,提出了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政府公共服务重要职能观点,以南京市为例探析了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就业评价机制改革等问题,对发挥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就业中指导作用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学、系统地组织和实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能积极地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该文分析了当前内蒙古自治区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就业指导课程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就业指导课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就业指导课内容要全面而丰富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importance given by European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twin questions of the proper structure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link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From the mid‐1950's to the present, the debates on the two questions have sometimes been closely linked and sometimes barely linked at all. The point is that the link between increased employ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is very complex and that signals are unclear. There is no proof, for instance, that over the long‐term, graduates of non‐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ill be better protected against unemployment than graduates of traditional universities, particularly those from non‐traditional and diversified programmes within these universities. Still a non‐hierarchical diversity of institutions and programmes seems best suited to the long‐term employment prospects of students. Also, information sources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must be made more accurate and more comprehens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