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书的标点     
1、什么叫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不加标点符号的。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边读边断,全文句子断完了,意思也大体明白了。句读的概念始见于汉代,唐以后“句”与“读”才有了明的区别。古人读书的时候,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点,叫做“读(dou)”。两者合称为句读。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文古书没有标点符号,人们读书时用红笔在句旁加圈,作为句终的标志。在两字之间加圈,作为语意未尽而需停顿的标志。书写时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个字,这种读书方法叫做“句读法”。此法起始于汉代,直到光绪三十年(1804年)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启蒙思想教育家严复在他著的《英文汉诂》一书中才第一次采用标点符号。后来1897年,广东人王炳耀在我国原有断句法的基础上,吸收我  相似文献   

3.
标点符号很小,却在书面语言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标点符号有助于句读。现在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祖先在欧洲。中国虽然在汉代以前已经出现标点符号的概念,比如“离经辨志”,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  相似文献   

4.
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读起来很费力,甚至误解。所以读古文得先学会断句,断句也不容易,有些句子的断法至今仍值得商榷。如中学语文课本《曹刿论战》有个句子“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就有疑问。“轼”是车上的横木,打仗那么紧张,曹刿站在横木上观风景吗?显然该句应断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一句的意思是上车后,扶着横木望齐军败退。可见古人读书很费劲。到了汉代,才发明“句读符号”,即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小段为“读”(音dòu),宋朝始用“,”“。”来表示句读。明朝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  相似文献   

5.
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断句是考查文…  相似文献   

6.
古人写文章不断句不标点,人们阅读时就在句末用。”“断开,叫“句”,在句中用、”“断开,叫“读”。这就是传统上说的“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所以,近几年高考经常出现断句题。那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呢?下面谈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九九歌     
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约在公元5至10世纪间,九九歌才扩充到“一一如一”。大约在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关于九九歌,汉代燕人韩婴的《…  相似文献   

8.
标点符号的祖先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据说祖籍是在欧洲。有人查考,早在十五世纪末,著名的威尼斯印刷和出版商阿尔德·曼奴奇已开始在书中使用逗号了。其实,如果查一查它的宗谱,标点符号的祖先还应推中国古代的"句读"。所谓"句读",就是文章中意思、语气需要停顿的记号,我国古代叫句末停顿为"句",句中停顿为"读"。古人写文章是文不加"点"的,读书人得自己断句。读书时,在句中语意未尽,必须停顿的地方用"、"号,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末停顿处,点在字的旁  相似文献   

9.
古时称词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给言断句、加标点,首先就得辨明句读。辨明句读当然首先需要基本读懂段的意思,但准确断句和加标点就还得下些功夫,运用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0.
杜晓芹 《广东教育》2006,(11):45-46
一、断旬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b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相似文献   

11.
《礼记》中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所谓“离经”.也就是给文言文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古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óu)。[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古人写文章时是不断句的。古人读书时 ,一句话完了 ,便在句终末尾 ,这个字的旁边加一个“零”,叫做句 ;在语意未尽需要停顿的地方 ,常用“、”,叫做读 (dòu) ,二者合起来称为“句读”,又称“圈点”。明句读是读懂古文的起点 ,也是阅读古文的一项基本功。如果句读有错误 ,说明对古文中的某些词句还没读懂 ,也就不能正确理解原意。例如《谭嗣同》:“君退朝 ,乃告同人曰 :‘今而知皇上真无权矣。’”意思是 :谭嗣同退朝回来 ,于是告诉共同变法的人说。“今天才知道皇上确实没有权力了。”但如果误读为 :“君退朝乃告 ,同人曰 :‘今而知皇上真…  相似文献   

13.
有一句五个字的成语,叫“三年不窥园”,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成语。讲的就是汉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董仲舒小时候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标点摭谈     
文田 《语文知识》2006,(9):40-40
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人们读书时使用圈点法断句。这种圈点法古人称为“句读”。所谓“读”是指一句话的意思没有完.需要稍作停顿的地方,“句”则是指全句意思已完。  相似文献   

15.
《左忠毅公逸事》中有句云:“……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这节文字极为浅易,却很难断句。华中工学院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将其断为:“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出”与“微行”两个动词连用,表达的意思很不明白,令人费解。人教社版“必修”中语教材将其断为:“从数骑出,微行人古寺。”也值得怀疑。因为将“微行”归于下句,作“入”的状语,便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即左氏这次外出开始并未改换衣装,隐藏身份,只是进  相似文献   

16.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所谓"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o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断句不准确容易造成歧义、错义。文言文断句作为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近年高考中呈上升态势,逐渐成为新课标卷中的一道常规题,江苏、广东和北京甚至有把该知识点作为必考题的倾向。考查形式有主观题和选择题,尤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中主要有三种考查方式:①只断句,不标点;②断好句,考生标点;③既断句,又标点。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它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词义、语法、古文化知识。作为近年新热的一个考点,大家对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和方法。本文侧重介绍一些断句技巧,以期对大家有利。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的停顿。现在高考已经把断句作为必考考点,近几年广东高考连年考查,其他省市也是多次考查。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的第12题,就是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几句很难懂的话:“有念‘人远乎哉……千杯未醉嗬…………。’”这一段,课本注释过于简略。这句原文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论语·述而》中的句子。由于当时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儿童们并不理解孔子所说的话的意思,所以没有把句读念清楚。应当这样断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大意是:仁德难道距离我们很遥远吗?我想要仁德,这仁德就来了。”  相似文献   

19.
“抱佛脚”是怎么回事?(武汉)谢逢江有一句流传广泛的俗语叫“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比喻平时不准备,急事到来时才急急忙忙去设法补救。“抱佛脚”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跟佛教有关系,在流传过程中还有些故事哩。烧香礼佛是佛门的早晚常课,是平时积德修行的具体表...  相似文献   

20.
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对今人而言,明“句读”主要指正确地给文言文断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