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趟拳     
地趟拳传统拳之一。又称“地躺拳”“地功拳”“就地十八滚”。其源在明代《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有载:“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皆今之有名者。”其三十二势中有“抢背”“打滚”“卧牛倒”等多处有关“滚、跌、摔”法的记载。 地趟拳的特点为:腿法奇猛,跌法巧妙,腰身柔灵,随机就势,顺水推舟。实战交手讲究形退实进,上惊下取,下盘进攻,败中取胜。  相似文献   

2.
有些武侠小说在描写打斗场面时,常常写到某人一个“就地十八滚”……。那么,到底什么是“就地十八滚”呢? 说明这个问题,要从地趟拳谈起。地趟拳相传始创于宋代,来源于地功门,也叫地功拳。关于地趟拳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在醉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区别于醉拳的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少林武术有南北之分,长江流域以北多练北少林拳,长江流域以南多练南少林拳,福建是南少 林拳的发祥 地,福建南少 林拳在全国有 重要的地位 和影响力,且 福建南少林拳 拳种繁多,各 流派风格特点 突出,少林地 术犬法又称少 林狗拳,地术 拳是南少林武 术一支流源, 是福建七大 拳种之一。  相似文献   

4.
凌召 《武当》2003,(4):34-37
天狗滚堂为八大秘招之六。乃取地术犬法的卧地腿法,地趟滚翻的技术。用于武术技击格斗时,为败中取胜,脱身化影的腿法绝招。全式由六组技法组合而成,每一组技法都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中华武术》1994年第10期看到辽宁师大苗福盛撰写的题为《从“就地十八滚”说地趟拳》一文后,有不尽题意之感!作者一开始就在该文中向读者提出到底什么是“就地十八滚”的问题。然而,将文看完,仍未说出什么是“就地十八滚”。尽管作者在文中谈了许多理由,诸如:“地趟拳是由跌、扑、滚、翻攻防技巧组成的”;以及“地趟拳的攻防动作大多是在跌、扑、滚、翻中完成的”等等。笔者认为那些都是说明“就地十八滚”和地趟拳的关系。也即作者所完成的自命文章内容的一半。而究竟什么是“就地十八滚”,并未交代出来。这就不免使读者看后颇有求知不解之憾。 笔者认为:“就地十八滚”,就全国而言,几乎到处都知道!但究竟它的每一“滚”的名称及其攻防作用何  相似文献   

6.
醉八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格和特点醉拳,也叫醉酒拳,是武术的象形拳术。练习时,步法踉跄,身形飘忽,时而举杯自酌,时而颠扑醉倒,跌跌冲冲,趑趑趄趄。由于它的运动形式别致,致使这一拳术能流传至今。醉拳特点:寓拳法于醉形,藏机关于跌扑。它在东倒西歪、前仰后合的醉形醉态之中,含蓄着若刁搂点扣、踢弹勾挂、挨傍挤靠、闪展腾挪等技击手法,腿法,攻法和避法;而在一跌一倒之中,则蕴藏着扑、翻、剪、绞等地趟摔法的攻防技巧。这个特点使拳法、摔法和醉形融合为一体,构成了颇饶趣味的独特风格。醉拳的拳路很广,名目不一,内容也各有偏重。我们编写的这…  相似文献   

7.
张志毅,男,1963年出生,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学学历。自幼随祖父学习武术擒拿术及吐呐功。后学习长拳、绵掌、八极、地趟拳、形意、八卦以及刀、剑、枪、棍、鞭、锏等长、短、软拳械又学习□式形意拳、杨氏□架太极拳、杨氏太极推手等武当拳械,以及健将太极拳、大梨花枪、太极大杆等少林武当拳械,为提高武术理论技术水平,曾先后向多位老武术家及武术名师学习少林武当拳械,亲聆名家名师的教诲。1983年开始教学,1984年经镇江市武术协会考核  相似文献   

8.
唐拳     
小舟 《精武》2007,(1):53-53
唐拳,又名八卦唐拳,现流传于上海、吉林、山东、河北、湖北等地。相传为唐朝李渊第三子李玄霸所创,1911年,河北王少成将此拳传于湖北人丁鸿奎。唐拳动作矫健有力,舒展大方,刚柔相济,朴实无华,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属传统长拳类。唐拳以拳为本,其基本功包括腿功、腰功、臂功、桩功、平衡、跳跃、旋转、跌扑、滚翻、冲推、弹踢。基本拳法为四击、八法、十二型。四击为踢、打、摔、拿。八法为手、眼、身、步、精、气、力、功。十二型为猫窜、犬闪、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广东洪拳为研究对象,以泉州太祖拳为比较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广东洪拳和泉州太祖拳的历史渊源进行透析,对二者的技术特点、风格特点及技击原则进行对比研究,尝试揭秘广东洪拳之历史渊源。经研究得知广东洪拳与泉州太祖拳在历史渊源、技术、风格和技击原则等方面关系密切,同出于南少林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2000年5月7日,首届“世纪杯”武术邀请赛在北京昌文武术学校胜利闭幕,来自全国五个省市18家武术馆校的121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此次邀请赛的宗旨是“以武会友,增进友谊,交流技艺,促进发展”,大会共进行了长拳、南拳、太极拳、八卦掌、通臂拳、翻子拳、八极拳、地趟拳以及长短器械等248项比赛。亚武联名誉主席、中国武协会名誉主席徐才作了重要讲话。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文广、著名武术家孙剑云以及昌平区成教局领导王秉孝应邀出席了大会,出席大会的武术界知名人士还有林仲伟、崔国贵、骆大成、刘学勃、刘敬儒、…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少林拳美学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少林拳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少林拳的技击、名称、风格、意境、武德美等方面。少林拳富含深厚的美学思想,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通过对少林拳美学特征研究,使人们对少林拳有个更深的认识,从而为少林拳教学、训练及表演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并充实少林拳理论体系,为少林拳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优秀拳种,蕴涵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哲理。和式太极拳是和兆元在继承陈清平拳架的基础上创造的"带理架"太极拳,历经数代传人的发展,已成为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不仅具有"理技相合"与"耍拳"的理论特色;而且体现出和顺中平、轻柔圆活的技术特点。文章在阐述和式太极拳概貌的基础上,进而对太极拳的理论研究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3.
字门拳作为江西省优秀地方拳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字门拳的起源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针对当前的研究材料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的多种起源说法进行了分析与评述。认为字门拳起源于余克让,与内家拳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应当是在内家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形成的独特地方性拳种。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综合归纳等方法对阳湖拳的吴文化特征进行分析。阳湖拳的发展同吴文化发展和吴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有着紧密联系,是江苏唯一的地方拳种,个性鲜明,其历史演变有着极强的吴文化性。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太极拳传播的最佳土壤,这里聚集了国家建设的未来精英,他们将担负着国家的建设重任,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关乎着国家的未来.根据高校的太极拳教学现状,本研究认为,高校太极拳在教学中存在如下的误区:太极拳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缺少正确方向的引导;太极拳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不明确,混淆了太极拳的价值;太极拳教学只讲动作,不讲呼吸,遗失了养生的根本;太极拳教学只讲动作表面含义,不讲动作功力,缺少太极拳内涵的体悟.因此,建议高校太极拳的教学应紧紧围绕太极拳的养生价值内涵进行;呼吸和内劲的掌握和体会才是太极拳传播中的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包含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部分,以太极阴阳理论为基础的形而上是太极拳的精髓.太极拳传播不仅仅是技术动作的传播,更是要在“理”、“法”、“术”、“功”传播中融入形而上的内涵,以生命哲学的方式来看待和理解太极拳,才能体现太极拳的养气、守意、平心、练性和厚德之本意,使得太极拳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形意拳是中国著名拳术之一,其动作朴实、劲力精巧、体用兼备、内容丰富等特点深受人们喜欢。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出发,阐述了山西形意拳的起源与发展,对影响山西形意拳发展的人文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地理环境、晋商、武术结社与山西形意拳的关系,从而为形意拳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山西太谷是形意拳最早发源地之一,素有"形意拳之乡"的美誉,是形意拳创立、发展与传承的主要区域,也是如今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形意拳最早的地区之一。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专家访谈法,对山西太谷县中小学开展形意拳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更好的推广、弘扬地方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音乐与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人体生理学的视角论述太极拳和音乐的相通之处,指出了太极拳练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和功能,只要长期坚持练习,并配以轻柔和谐的音乐,可以达到壮内强外、延年益寿的锻炼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