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颜军撰写的《体育教学心理学》,是国内第一本较为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体育教学心理规律的专著。体系上、内容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迄今为止,有关运动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的教材或著作国内出了近20种,然而,即使是体育心理学的教材或著作在体系和内容上仍未跳出运动心理学的框框,并不是“货真价实”的体育教学心理学。颜军在探索体育心理学或体育教学心理学的体系和内容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本文引用了《论语·述而》和《朱子语类》关于启发教学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阐述了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途径,为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主动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需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体育心理学》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王健  马红宇 《体育学刊》2000,(2):48-49,52
对《体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及教材内容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包括:体育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三门相近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材内容的充实,调整及精简;实验课教学的加强。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强《学校体育学》和《电生理学》学科的建设和师资的培训,我院受国家体委科教司的委托,于本学期开办了《学校体育学》和《电生理学》进修班。参加者有来自全国二十多所体院和师院的中青年教师44人。进修班为期一学期。设有《学校体育学》、《教学心理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测  相似文献   

5.
一、上海《体育科研》是交流体育研究新成果,介绍世界体育新动向的学术性刊物。它根据广大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的需要,刊登有关运动训练、运动生理、运动医学、生物力学、体育教学、运动心理学和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出发,结合学分制的特点,提出高校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以下设想:完善选修制度;进一步推广分级分层教学模式;构建校内外、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管理模式;加强体育导师制度;规范体育课程与学分的标准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7.
《体育心理学》教材的立体化设计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当前高校《体育心理学》教材存在的问题,指出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提出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构建《体育心理学》教材立体化构建框架,并从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层次、内容等方面进行开发与创新,以推动《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1 明确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特点 目前,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基本沿用普通的中学模式,没有完全改变以体育运动技术、运动成绩为中心的传统,没有真正发挥出育人的功能。这必然不适应中专体育的特点和发展,不适应中专学校对各类人才的培养。1.1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教育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在《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珂琦 《体育学刊》2004,11(1):99-101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为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评估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研究与编写应反映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教科书编写的具体内容之中。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现代体操教学的特点和趋势从体育教学和教学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学习能力的结构要素与培养意义、机制及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试论体育美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体育美育界定的理论基础上,阐述了体育美育的功能,并认为体育美育功能具有多元性。进而指出:体育美不仅是一种体育的价值追求,更有实践的可能性;倡导体育美育既是体育科学与哲学的需要,更是我国体育现代化实践的必然要求;体育美的三种主要形态是讨论体育美育实践问题的依据。因此,加强体育美育的研究对于当代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在课程编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指导体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现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存在的缺陷,通过文献梳理、历史借鉴、综合考量与逻辑推理,重新构建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为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研究认为:(1)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新目标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要求,是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论依据,为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指明了方向;(2)重构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提出了体育修习、健康促进、思政品德领域目标,突出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学科特征,凸显了新时代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3)重构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上承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新目标,下接学校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及活动,符合学习层级理论并同普通高中课程目标有效对接;(4)重构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落实,在学校体育各项活动中切实贯彻,具有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丹 《体育与科学》2011,32(3):1-10
本文首先从体育概念的语源、本义,说明体育不是斯泡特(sport),而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并引三个国际文件为据。接着分别论述了体育的属性、对象、目的或目标、手段、体育课、体育教师和体育的形成史。最后,论述了我国当代体育发展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校体育的问题在于偏离体育本身。而体育本身,就是体育之所是。对学校体育本身的思考应从重外在工具理性向重内在本体回归,凸显其终极的本真意义。学校体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尽性"应是其意蕴所在。"体育的尽性"是注重人的独特生命的体育,是面向完整人性的体育,是自主自由的体育,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它是以实现人本主义的体育理想为最终目标的一种体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校体育区域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与区域互动发展可以充分挖掘学校体育的体育人力、物力资源优势与社会服务功能,使学校体育实现由固守一隅的“象牙塔”向辐射区域的“体育服务基地”的转变,增强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内动力。更重要的是,二者的互动发展能有效解决区域体育所面临的内部主体相互支撑力度不够、互动机制不畅以及区域体育不平衡等实际问题,为区域体育的合理规划奠定基础,进而实现区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区域互动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拓展学校体育区域服务职能、强化学校体育的区域体育文化培育与创新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16.
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终身体育被视为新世纪的体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是整体而长远的体育思想,体现出以人为出发点的哲学思考。学校体育阶段在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中有着重要作用,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走与终身体育(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学校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必须在终身体育总目标下,开拓人们对体育问题的思路,才能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同终身体育目标的统一。未来学校体育的结构、内容、教法、管理、师资培养、远景规划等一系列问题都收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进行革新和实验。  相似文献   

17.
现代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现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原因和结果及整合的理念与途径作出了初步探讨。结论:“制度课程”与“二元论”是造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根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不利于两者的横向融合和体育课程的创生;“体育课程教学”,即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体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体育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教学事件,是促进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新理念;理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促进体育课程论专家与体育教学论专家的平等对话、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是推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体育教育的信息化、体育教育的科学化、体育教育的终生化、体育教育的开放化、体育教育的超前化、体育教育的素质化等多视角论述了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揭示了现代体育教育在新世纪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对快乐体育思想的理性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乐体育既是一种以人本主义教育观为理论基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法论与教材理论的体育教学实践体系。在快乐体育正为我国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与实施的今天,我们对快乐体育的起源发展,快乐体育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学习与引进快乐体育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地探索,对于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普及和实施快乐体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体育思想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体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究竟是如何影响中国体育教育,体育思想与其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又是如何等问题,在目前尚属研究空白。从近代以来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对中国体育教育产生的影响等两大方面,阐明近代以来体育思想之核心价值观是影响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