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前"、"后"认知首先源于人们对自我身体特征和运动的感知,构成空间"前、后"认知的主体参照策略.自身"前、后"的认知特点会投射到其他空间事物而成为人们认知这些客体"前、后"的标准,从而形成空间"前"、"后"认知中的客体参照策略.这两种认知策略在通过空间来认知时间的过程中得到完全贯彻,也形成了时间"前"、"后"认知中的主体参照策略和客体参照策略,这就造成了时间表达中的"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2.
时空隐喻是理解时间概念这一人们认知的基本范畴的一种主要方式,Lakoff将其分为自我移动隐喻和时间流动隐喻两个子类。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并结合英、汉两种语料,根据时间空间化的横向和纵向模式,提出了自我移动隐喻的"前/后"模式、以观察者为中心的时间流动隐喻的"前/后"模式、以事件先后顺序为中心的时间序列性隐喻等模式。由此进一步探讨英汉时空隐喻异同,认为英汉语中都存在自我移动隐喻及时间流动隐喻,但汉语时间认知偏向时间的序列性特征而英语侧重时间流动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与其A不如B"句式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为:在语义表达方面,A和B表达动态和静态两种语义;而整个句式重在表达一种态度、看法或评价等.在语用环境方面,该句式一般较少用在转折关系的语境当中.在语义认知方面:因为认知方式比较理性化,所以该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相似文献   

4.
在表达空位的补位机制作用下,"草根"、"山寨"两词适合人的认知规律,以中性而又形象的附加义为补位要素,进入现代汉语"平民"、"模仿"两类词族"中性化而又形象"这一表达空位,从而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语境中很快成为一个流行词,两词也成为记录时代文化的文化词.这种共同语吸收流行词汇填补其表达空位的机制有力地证明了语言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记载文化的系统.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英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一种认知手段.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的隐喻化表达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种语言在时间隐喻化表达上的共性来源于人类相似的认知能力,并共享一个"时间作为空间"的隐喻,而差异性则是来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学前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学前教育的成功,为幼儿的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因为学前时期是幼儿心理刻痕最为深刻之时期,对幼儿的认知结构有极大的影响.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里,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时,有"前概念"和"直觉"两个亚阶段.  相似文献   

7.
悖谬性结构词语,其语义认知基础是词的"不可能特征",具有合语法而悖于认知原型的语义结构特点.悖谬性结构的词语能表达诸如荒谬、奇异等多种社会认知意义,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词语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8.
吴庆丰 《现代语文》2015,(1):138-140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人的思维模式,是认知能力发展的产物,也只有认识了事物才能用语言来表达。汉语"在+处所"空间范畴反映事物发生和存在地点或位置,也体现了汉语对空间范畴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英、汉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空间认知系统和认知习惯,因此英语中对空间概念的表达也和汉语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对汉语"在+处所"和英语介词"at、in、on"在表达空间范畴时差异的对比,研究了英汉两种语言对空间范畴表达的不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而非简单的装饰性的辞藻.颜色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人类对红色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和认知基础,因此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感知和反映就具有普遍性.文章借中国汉字文化"红"的词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词义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隐喻的强大认知功能,导致语言变化的媒介是隐喻.与此同时,也印证了认知语言学大师莱考夫的隐喻认知观点:语言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显著,特别是在脑神经的认知信息处理模式上取得许多重大成果.本文从人类语言的功能再现机制分析入手,介绍"二重通路模式"的代表性理论"DRC模式",并从"计算机理论"的角度对"深层失读"、"表层失读"和"音韵失读"等阅读认知障碍问题进行梳理,以期为我们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将谓"是唐代出现的认知动词,它来源于认知动词"将"和"谓"的连用, "将"和"谓"都有"认为" "以为"的意义. "将谓"和"将为"不是通用关系,两者来源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认知动词.  相似文献   

12.
用化学学科的视角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遴选与化学教学紧密相关的基本要点,以"化学平衡的移动"为例,进行单元教学的创新设计.借助"建构认知模型","开展多元探究","强化知识运用"等教学环节,通过"模型认知"、"科学探究"、"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模因论"和"认知隐喻"是外语教学中有关文化和语言不得不关注的两个重要概念.其特点、类型及其成因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经过比较分析之后,了解"模因论"和"认知隐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语言文化学习和教学十分重要.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研究.后进入到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领域.模因(meme)源于生物学词汇(基因).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本文探讨致使移动结构的认知基础,即致使移动图式,并分析其隐喻表达。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致使移动结构在认知基础、语义、句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寻求两者的异同点,并进一步分析导致其差异的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15.
侯勇 《四川教育》2021,(5):12-14
"知"与"行"是德育研究及实践的根本对象和关键环节,是高质量开展德育的着力点.在"人本观""善恶观""良知观"分角度认识王阳明"知行观"的架构上,分析当代"理论式""表演式"德育两极模式的不足,进而以王阳明"知行观"为借鉴,探索自我认知、知识认知、品行历练、能力形成和实践反思等实施路径,以期有效渗透至当代德育.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而非简单的装饰性的辞藻.本文借英汉语料库中"心"类词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词义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隐喻转喻的强大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19年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启动,各大高校着手开始了一流课程即"金课"的积极建设.对标"两性一度"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地方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主要存在的差距是:课堂教学引导仍属于低阶层次的认知阶段,课程教学"三基"创新性和挑战度远远不够.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的引领下,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建设,应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认知的高阶性;改革教学"三基",以学生为中心增强课程的创新性;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程的挑战度.  相似文献   

18.
"育人"应以育德为先.一切教育归根到底是"德"的教育. 处于求知、成长中的青少年.受其年龄、个性特征、知识水平、心理水平,行为模式、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其道德认知水平和行为模式具有易反复、善变的特征,从而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果难以巩固和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委婉语中也大量的存在着隐喻.借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来分析委婉语的认知机制,并从概念隐喻的模式下对比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发现两者存在很多的共同点,都借用"休息"、"离开"、"与神灵在一起"、"结束"等概念来表达"死亡"的概念.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的个性特点:英语中多用"最后的事情"来婉指死亡:而汉语中可以用"自然界万物的凋谢、陨落"等来婉指死亡.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线上、线下与物流相互融合发展的"新零售"模式成为零售业的新趋势."无人零售"是"新零售"在消费者层面的表现,"无人零售"与移动支付如何完美融合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移动支付在国内外"新零售"中的应用现状,结合安徽省第一家派客购"无人零售"超市,说明移动支付在"新零售"应用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新零售"下移动支付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