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车锡伦 《家教指南》2001,(2):132-138
本文更正前人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是“谈经等的别名”的结论,指出佛教的俗讲是中国宝卷的渊源,它是佛教僧众向世俗民众讲经说法的活动,其内容为讲解经文(讲经)和说唱因缘(说法)两大部分。宋代,在佛教信徒的法会道场、结社念佛的活动中,孕育和产生了宝卷。宝卷继承了佛教俗讲的传统,而同南宋时期勾栏瓦子中出现的说唱技艺“谈经”等无关。  相似文献   

2.
俗讲新考     
俗讲是唐、五代时期在三长月举行的劝俗人施财输物的佛教法会。俗讲包括讲经和受斋戒,俗讲仪式与之相对应。佛经、讲经文、变文、因缘文和受八关斋戒文等都可以是俗讲的话本,但它们并非只是俗讲的话本。目前学术界对俗讲的界定有泛化之嫌,对俗讲话本的认识则有窄化之失。  相似文献   

3.
S.2702《净名经集解》抄卷是一个典型的讲经和俗讲活动所用的"底本",卷中有些内容看似偶然抄在一起,但从俗讲特点以及讲经与俗讲的关系等视角来看,它们之间都存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相互关联,整个写卷大致可以再现当时的讲唱过程。  相似文献   

4.
佛教将一年中的正、五、九三月称为三长斋月,简称三长月,又叫神变月.三长月是诸天帝释鬼神运用神通,巡行天下,视察善恶的时间,所以要奉持八戒,吃斋、礼佛、讲经、布萨、禁屠钓,以求福避祸,俗称八关斋戒,又叫三长月斋、神变月斋戒.俗讲是唐代寺院在三长月举行的重要法事活动之一,目的是修善求福,传布佛法.本文论述了唐代俗讲与三长月斋戒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作为考察敦煌变文的讲唱时间与名称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5.
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俗讲、转变与“说话”的世俗化 佛教俗讲、转变等讲唱伎艺与说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这是小说研究者探讨已久的问题:李褰《唐话本初探》称:“唐代说话是在古代的宫廷优人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说:“变文的出现,比我国说唱文学出现的时间迟得多,应该说变文是吸取了我国说唱文学的营养发展起来的”;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云:“主要是市民和市民的‘说话’影响了俗讲”~①,凡此云云,其核心观点为:说话伎艺是在中国本土俳优诵说的文化传统中独立成长起来的,而唐代佛教俗讲、转变所呈现出来的种种…  相似文献   

6.
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俗讲、转变与“说话”的世俗化 佛教俗讲、转变等讲唱伎艺与说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这是小说研究者探讨已久的问题:李褰《唐话本初探》称:“唐代说话是在古代的宫廷优人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说:“变文的出现,比我国说唱文学出现的时间迟得多,  相似文献   

7.
春秋二社,即春秋二时的祭社活动,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官方祭祀活动,然其在唐宋之际的敦煌却转变成了佛教斋会,这使我们看到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在本土文化、礼仪和外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是如何维系自己的职能与地位的,同时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相互适应发展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王志鹏 《家教指南》2006,(5):103-106
敦煌写卷保存了大量佛教颂歌赞作品。佛教早期的偈赞,主要用于礼佛仪式中表示歌叹、赞颂,都是配乐歌唱的,具有较强的音乐性。佛教偈颂歌赞传入中土之后,特别是在隋唐之后,无论是其韵文体式,还是歌唱的性质,都有一定的改变。佛教偈颂歌赞不仅对俗讲及其民间讲唱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戏曲的体式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佛教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作为宋代文化中心之一的洛阳,其佛教发展状况必然能够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对于佛教的态度。本文通过收集文献以及遗迹、遗物资料,试图对宋代西京佛教的概况进行了解,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佛教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作为宋代文化中心之一的洛阳,其佛教发展状况必然能够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对于佛教的态度。本文通过收集文献以及遗迹、遗物资料,试图对宋代西京佛教的概况进行了解,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有清一代,河湟洮岷汉人多受藏传佛教影响,在民间社会,丧葬、祭祀活动中常有藏传佛教僧人的身影,藏传佛教也借助节庆、法会吸引汉族信众;汉族士人对藏传佛教或持批判态度,或示以宽容,他们的言论行止中亦可循迹藏传佛教对汉人社会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2.
韩柳与佛学     
这里试图探究韩柳与佛学的关系。韩愈立足于儒家,引释入儒,启后世道统儒学的先声;而柳宗元对佛学则是另外一种态度:他糅合儒释,游刃于中。韩愈等人的融释入儒与柳宗元等人的糅合儒释,构成了佛学对中国士大夫影响的两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中土 ,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汇互融。经过几百年流播 ,至隋唐 ,影响已渐入肌理。此时的诸部佛典完备译出 ,成为刺激隋唐五代叙事文学演变发展的一种活跃因素。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传说、神话、故事、传奇有不少佛教因子。佛教不断向文化深层的渗透 ,极大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理念 ;梵汉文化交融对唐五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佛教东渐,与中国传统化交汇互融,经过几百年流播,至隋唐,影响已渐入肌理,此时的诸部佛典完备评出,成为刺激隋唐五代叙事学演变发展的一种活跃因素,本以牛肃《纪闻》为对象,全面爬梳其中之佛经故事的踪影,逐一胪列新发现的受佛经故事题材濡染刻烙的小说,探寻其“本事”之源,中从汉译佛典及相关传录中梳理出部分小说题材之“摹本”,以实证材料同小说题材相对应,从而论证小说融摄佛故事,以展示梵汉化交融对隋唐五代小说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佛教的中国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它催生了与儒、道鼎立的中国佛教,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西汉至西晋的输入传播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其主要活动是翻译佛经、讲习经义: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是中国佛教的成长发展期,连续出现了中国佛教的两个信仰高潮;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成熟繁荣期,八宗争鸣,竞放异彩,而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五代以降是中国佛教的退潮延续期,佛教的中国化至此定型。  相似文献   

16.
佛教初传、筚路蓝缕,历经汉魏六朝,立足华土,于盛唐之际烜赫一时。在与中国传统化的撞击和融会中,不断丰富着中华化。唐代学是中国古化中的一朵奇葩,因而,佛教对于唐代学的影响尤为突出,浅而论之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佛典学形成、唐诗禅化和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唐代尽管出现过唐初重道、武后重佛、中唐儒佛对抗、晚唐排佛重道的此起彼伏的社会思潮,但三教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并行存在、各自发展。唐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包容性特征,直接促使唐人形成充满活力的艺术创造精神。这种艺术创造精神表现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方面,则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喜人景象: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以韩愈为首的"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与初唐陈子昂高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的文学革新精神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横贯全唐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有效发挥了"诗教"的社会功能;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唐代士人在"兼济"无望的情况下,遂选择了"独善"的避世归隐之路,他们遁迹山林,神游云霞,其诗歌想象之丰富奇异,意象之瑰丽神妙,意境之凌虚飘渺,将浪漫主义的诗学精神推向了新的境界;在佛学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式的佛学——禅宗"即心即佛"、"无着无住"的随缘任运的思维形式与"当头棒喝"的"顿悟"意念,直接渗透到唐人诗歌的艺术中。  相似文献   

18.
大多学者研究认为,韩贞是先信佛后弃佛从儒的,通过史料的梳理和研究,可发现韩贞尽管对佛教有所批评,但一生并没有离开佛道的影响。特别是师从王襞之后,韩贞受其影响,不仅佛道情结更重,其所修之禅也是吸收了佛道修行方法的综合之禅,当然这种禅主要是哑禅。  相似文献   

19.
佛教石刻的区域分布可以反映佛教信仰行为和佛教活动强弱的地区差异。大体说来,在唐人,北方重视造像、造塔、造经等实践行为,南方则逊色许多。唐前期石刻数量多,有两个分布中心和两个次中心,有两个分布带和一个次分布带;唐后期石刻数量减少,有两个分布中心和一个分布带,而且南北方差异缩小,总体上北方趋向衰落,南方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通过授经、译经等活动不断弘扬教义,宣传教理,在初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早期佛教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形式,为以后佛教教育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