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的确,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的情感得到交流、行为得到支持、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对幼儿的交往进行正确引导,有助于幼儿在自主性的交往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为塑造健康心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就如何引导幼儿交往谈点看法。一、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幼儿期是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对幼儿交往的引导,关系到幼儿成长后是否与社会、团体以及他人之间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以良好…  相似文献   

2.
<正>【设计理念】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是亲密需要,人际交往的愿望强烈,对友谊有着迫切的需要。青少年能否与同伴建立亲密的友谊,对促进其社会功能发展极为重要,但是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在与人交往方面存在障碍。明确人际界限,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掌握人际交往原则,对他们来说是人际交往中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时期正经历着一个“心理断乳期”,随着生理发育走向高峰,在心理发育上也开始产生独立趋向。正当青少年与长者在心理上产生这种裂痕的时候,友伴交往却使他们很自然地进入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于是他们便把自己的情感转向自己的伙伴。交友结伴,珍重友谊,这既是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也是他们情感发展的特点之一。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做自己的朋友呢?1.诤友型。交诤友是正确选择朋友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能有朋友及时指出来以帮助改正,或是打打预防针以防患于未然,这实在是人…  相似文献   

4.
与人交往是个体的一种心理需要,个体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个体在社会竞争中赢得成功的保证。对幼儿而言,同伴关系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主要人际关系,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他们的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0岁~2岁单独活动为主,同伴交往很少。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在场的同伴及其行为做出反应。但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对同伴做出的反应,还不具有真正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中,师生交往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左右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平。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被看作是整体的人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的,双方在认知上进行沟通的同时,情感、人格等方面也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交流。这种交流,使师生从首次接触逐步发展到形成相对稳定的交往关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除了教师的态度外。就是师生双方的心理状态,即师生的人际认知、人际情感和人际行为等心理成分。教师了解和认识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并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注意利用这些心理状态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自我监控和调节。将极大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幼儿中期和青少年早期,儿童是不会形成友谊的,因为“真正”的友谊尚未出现。然而,近来关于幼儿同伴关系本质的研究与上述观点相左。由于同伴的熟悉、同伴交往中的一致性以及双方共同行为的出现,“友谊”能在婴儿和学步地之间产生,例如,相互之间积极情感的表现、分享和游戏。此外,更为明显的是早期的友谊有一个强烈的情感内容,使友谊表现为一种近乎情感上的联系。证实早期友谊存在的最通常的方法是收集父母和幼儿看护人员的报告,或者是对幼儿之间的交往活动进行直接观察。例如,Howes(198)证明了两岁幼儿的友…  相似文献   

7.
教会合作     
交往与合作是个体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儿童青少年由只具有动物性的人发展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的主要手段,它的发展水平依赖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在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的负面影响,儿童青少年常会出现交往障碍,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中遇到困难,并增加社会的病态成份。教育要在尊重、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他们的独立人格,使他们走进生活,学会合作。  相似文献   

8.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心理、行为方面的有目的的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的效能化,离不开互动双方情感上的融洽和通畅,即情感融通。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基于对自身和社会需要、利益的考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反映形式。它通常作为主观体验表现出来,但不是认识过程中产生的纯粹主观心理状态,而是包含有价值的内容并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有意义的关于对象的心理体验与追求取向。情感融通,我认为可以界定为社会互动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以对根本利益一致的认知、交往态…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同龄交往的心理分析与指导郭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长,其独立性和“成人感”也在逐渐增强。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开始产生了强烈的交往需要。随着这种社会情感的发展,他们渴望友谊,因此,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在他们生活中越来越占...  相似文献   

10.
幼儿教师在师幼交往中的情绪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师幼交往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幼儿教师只有力求使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和谐统一起来,才有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情绪和情感因素在师幼交往中具有特殊意义,从行为学上来看,人们的交往行为一般是依据交往对象的特征、对交往对象的预期而随时调整的。当交往对象在各方面处于优势时,人们往往会注意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使之失控或失范;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中,师生交往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左右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平。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被看作是整体的人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的,双方在认知上进行沟通的同时,情感、人格等方面也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交流。这种交流,使师生从首次接触逐步发展到形成相对稳定的交往关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除了教师的态度外,就是师生双方的心理状态,即师生的人际认知、人际情感和人际行为等心理成分。教师了解和认识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并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注意利用这些…  相似文献   

12.
张莉 《考试周刊》2010,(12):235-236
交往与合作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言语的表达、信息的传递、友好的动作倾向所传递的一系列社会性行为.它是社会和人们情感交流的需要。分享是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能共同享用物品。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常常出现吵闹、争抢、各玩各的等交往失败的情形。我们只有时刻观察孩子的特质、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愉快宽松的交往、合作氛围.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会合作     
交往与合作是个体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儿童青少年由只具有动物性的人发展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的主要手段,它的发展水平依赖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在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的负面影响,儿童青少年常会出现交往障碍,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中遇到困难,并增加社会的病态成份。教育者要在尊重、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他们走进生活,学会合作。  相似文献   

14.
非权力影响力是班主任用自身的品格、行为、才能等因素来改变学生心理及行为的能力。这种影响力是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建立在学生对班主任的信服、崇敬基础上的。在班主任工作中,非权力影响力比权力影响力更能使人口服心服,它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是权力影响力所不及的。因此班主任要注重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特殊作用,做好班级工作。 一、情感影响力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迅速时期,生理、心理发育均不成熟,情感特别丰富,对情感的需求也十分强烈。他们总是渴望得到老师、班主任的信任、关怀,班主任好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  相似文献   

15.
社会观点采择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认知结构成分,个体对他人观点的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直接促进了人与人的理解和交流,使个体道德发展成为可能。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是当前道德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这一能力的发展能促进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增强和道德行为的形成;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也是个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社会交往是中学生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着传递信息、调节行为、心理保健的作用。处于青年初期阶段的高中生 ,交往心理的发展尚未成熟 ,交往中个体心理因素的差异 ,交往双方的社会文化差异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信息的正常交流 ,并对交往造成一定的障碍 ,阻碍正常的心理情感与行为的流通过程 ,使人际关系陷入危机之中。一、中学生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1 一般在人多的场合 ,如集会或上课 ,找一个最偏僻的能隐蔽自己的角落或坐在靠墙的最后一排 ,自己过度紧张 ,时常出现用余光注视别人或总感觉别人注视自己。2 …  相似文献   

17.
蒋全成 《快乐阅读》2011,(15):100-101
一、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课堂心理气氛,是指授课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心理状态,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含有认知交往、情感交流、行为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因素,在教学心理气氛中占主导地  相似文献   

18.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所谓“羞怯症”是指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局促不安、手足无措的一种心理倾向。一、害羞心理的消极影响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隐含流露,怕羞如同电影中的潜台词一样,会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平添几分可爱,从而使青少年(尤其是女性)更具魅力;另一方面,怕羞也会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绊脚石。害羞心理的消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阻碍他(她)们与人进行积极的交往,妨碍友谊的发展;(2)怕羞会影响个体才能的正常发挥;(3)怕羞还会导致沮丧、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和孤独感,导致性格上的软弱和冷漠。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机制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岳晓东  严飞 《中国德育》2006,1(12):11-16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偶像崇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青少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也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行为,本质上反映了青少年自我确认中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等三大心理学流派的相关理论,可以比较系统地探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背后的心理形成机制,梳理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成因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幼儿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并认识他人,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学会表现自己,理解他人,相互沟通,建立友谊。并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规则、学会合作、学会解决矛盾和解决冲突,逐渐成为社会人的一员。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往往会决定他的才能是否被社会认可,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处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往往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缺少正确的交往经验。幼儿同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培养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那么,如何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呢?笔者在实践活动中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