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赵龙山 《师道》2007,(9):35-35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许多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善于总结,他认为人生大概每十年是一个发展阶段。如今我年过四十,进入中年,白发增多,苦短日蹙。下面我就谈谈对人到中年的一点思考。所谓“不惑”  相似文献   

3.
"耳顺"     
白子超 《科技文萃》2004,(10):116-118
孔子有一段话非常有名,读书人尽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夫子自道,更是现身说法.实际上,孔子阐述的是道德修养之阶段、境界提高之进程.这段话成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箴言,连绵达2000多年,肯定还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4.
孔子之志是人自由性和道德自觉的表现,体现了孔子道德哲学的进路。孔子从"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三个层面展示了自己哲学体系的架构,因此,孔子之志对于他的学说起着提纲挈领的枢纽作用,是其道德实践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句话的要点在于“志于学”。在孔子看来,十五岁以前的学习固然很重要,但那是被动的学习,也就是说想学也得学,不想学也得学,没有养成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到了十五岁就不同了,他开始把学习当成人生的第一需要,这就是“志于学”。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志于学”是圣人求学的动机,这是求学的逻辑起点,也是求学的基点;“不逾矩”是圣人求学几十年结出的丰硕成果。无“志于学”之恒心,就不会有“不逾矩”之硕果,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志于学”是圣人求学的动机,这是求学的逻辑起点,也是求学的基点;“不逾矩”是圣人求学几十年结出的丰硕成果。无“志于学”之恒心,就不会有“不逾矩”之硕果,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学”,据说传授弟子3000人,其中学有所成的贤人72人。孔子对教育所做的卓越贡献,很大程度得益于他对学习的重视与实践。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相似文献   

9.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历程的总结。我们看到他的“志”贯穿了五十五年漫长的生命历程。“学”了十五年,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不惑”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大学之道与六经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十有五而志于学”,首先学的是《诗》.“三十而立”,是立于《礼》.“四十而不惑”,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书》.“五十而知天命”,是因为深刻领会了《易》.“六十而耳顺”,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得益于《春秋》的创作.孔子从一个苦难的少年成长为中华民族世代景仰的圣人,他用一生的不懈追求实践了他自己所开辟的,以六经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在养成个体和谐人格的大学之道.追随孔子的大学之道,我们的大学一定能培养出人格完美的人才来,和谐社会的理想亦庶几可望.  相似文献   

11.
志于道     
骞叔 《中国德育》2006,1(5):75-75
“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见于《论语?述而》。中国传统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孔子自述他一生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一步“志于学”说的就是立志。后来的学者关于立志也有许多精辟的话。如:“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  相似文献   

12.
<正>孔子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耳顺",就是每每听到一些逆耳之言,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进行客观分析、正确对待,虚心接纳其合理成分,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是每每听到一些赞誉之词,都能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思想上的警惕,不会轻易受别人左右,并能从心态上化逆为顺,化被动为主动,做到"得之,有幸;不得,我命"。首先,"耳顺",意味着教师能  相似文献   

13.
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中对《论语》的解读,笔者认为有失偏颇,在此略述一二,敬请同仁辛旨正。 一、解读背离文本。有失知人论世 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这段话的意思文中是这样解释的:他(孔子)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向学;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是一个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人,在他人看来,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的我,能做到今天的成就,已是功成名就了,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回顾自己几十年来的人  相似文献   

15.
而立     
人们习惯地把30岁称之为“而立之年”。这要追溯到孔子的《论语》,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16.
终身教育是当代一种国际性的重要教育思潮,它由个别国家的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国际教育运动。学习应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始终,终身学习在我国很长的历史时期以来即已存在并广泛传播。 孔子曾提出过人生修养的“阶段”学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相似文献   

17.
试论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和教育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既是个人生活的行为,又反映了社会的时代特征。学习化社会也是教育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终身都要学习。这不仅是个人追求的权利和责任,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一“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思想和行动在我国古而有之,源远流长。孔子讲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就是一种较完整的终身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成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用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智慧建立了更…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正是我们立大志的年华,十五岁的我们进入了九年级,我们不再是小孩,我们的学习不再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我们将为了"三十而立"而自主学习,那么九年级的数学如何自主学习呢?  相似文献   

19.
<正>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如何学?老师如何教?如何最优化这个过程?如何让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是教育界永不止息的探讨,也是教育最关注的问题,当然,还是实现教育目标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孔子在他的教育言论中说过这样一些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弗学,何以行。"根据这些话,很显然,孔子是把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20.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既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又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只有与终身教育联系起来,才能扩展视野,着眼长远,增强力度,取得实效。终身教育的提出终身教育思想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l]在此,孔子说出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经过不断修养而达到的境界,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被誉为东方“发现和论述终生教育必要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