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社在组织书稿时,常会向作者约稿出版,并以书面的形式达成一定协议,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最初,图书出版合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还没有开始创作,由出版社拟选题邀请作者编写的,为约稿合同:一种是书稿已经创作完成,经过编辑加工后可以出版的,为出版合同。但是经过一定时间的运用后,  相似文献   

2.
由书稿变成为受读者欢迎的出版物,必须经过编辑对书稿的认真审读这样一个劳动过程。由作者写出来的书稿为什么一定要经过编辑审读加工才能出版呢?这是因为书稿是由作者个人创作的,反映的是作者个人的思想观点、思想体系和独特的风格,具有个体性。而图书的出版是面向社会,面向广大读者,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是一对矛  相似文献   

3.
经过三审认定具有出版价值、基本符合出版要求的书稿,可以进入出版流程的第二个环节——编辑加工。书稿的编辑加工任务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即本书的责任编辑承担。责任编辑拿到书稿后,不要急于开始通读,应该先检查书稿的内容是  相似文献   

4.
什么叫书稿档案?《出版社书稿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一章第二条是这样表述的:“书稿档案是图书编辑出版过程的历史记录,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图书出版是个系统工程,要经过选题的确定、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印制成书等一系列生产程序。书稿档案就是指图书出版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出版事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书稿档案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因此,重视并认真做好书稿档案工作,是每个编辑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5.
编辑应为杂家李国维一、编辑应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还应是“杂家”,此虽乃老生常谈,但确是由我们所从事编辑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尽管出版分工范围专业化,但是各方面的知识在同一种书稿内穿插其中,在自然科学类的书稿中免不了间杂一些社会科学知识,在社科类的书稿中...  相似文献   

6.
王立平 《编辑之友》2012,(5):125-128
英美大学出版社对学术类选题实施匿名评审,由两到三位本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对书稿做出评判,出版社再根据评审者的意见做出是否出版的决定。书稿匿名评审制度保证了学术著作的出版质量。  相似文献   

7.
由何建明撰写的《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以下简称《国家行动》),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回想编辑《国家行动》初始,我与编辑其他书稿一样,并没有认为这部报告文学与其他文学书稿有什么不同。可当我看完作者初稿后,即被震撼住了。一是被书稿故事所吸引,二是被书稿中的事例所感动,三是觉得要把这样一部重大题材的书稿编制成精品之作,需要编辑、作者再付出大量的心血,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以及双方相互  相似文献   

8.
图书流程是指一本图书从策划、组稿到印制、入库、发行经过的各个环节。出版周期是指一本书经过图书流程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意义上的出版周期指从作者将书稿交到出版社,经过流程的各个环节,到成书面世所用的时间。许多编辑抱怨图书流程的烦琐,影响了出版的进度;出版周期过长,以至于错失市场的商机。但如果简化流程,则很难保证图书质量。怎样合理协调图书流程与出版周期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出书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出版周期呢?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阻碍图书进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图书内容方面的因素。书稿质量一般,留存问题较多,必然导致…  相似文献   

9.
三审制亟需改进与完善——出版管理改革之我见■李凤玲当前实行的三审制,即“一切采用的书稿实行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审稿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出版工作实践,证明了它对于贯彻党的出版方针,保证图书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是一个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0.
书稿档案的价值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新闻出版署、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出版社书稿档案管理办法》的总则中说:“书稿档案是图书编辑出版过程的历史记录,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认识书稿档案的价值、积极收集和利用书稿档案一直是加强和完善出版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由新闻出版署、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出版社书稿档案管理办法>的总则中说:"书稿档案是图书编辑出版过程的历史记录,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认识书稿档案的价值、积极收集和利用书稿档案一直是加强和完善出版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王威 《出版参考》2023,(6):60-63
书稿档案是图书出版过程的原始记录,是解决法律纠纷的核心证据,是检验编辑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凭证价值、情报信息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收集整理书稿档案是编辑的重要职责。信息时代,必须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推动编辑适应多平台办公需要、顺应多媒体出版趋势、响应信息化建设需求,着力强化书稿档案的价值意识、历史意识和利用意识,加强书稿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提升书稿档案的质量和开发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出版流程模式的重组阮光页一一本图书从出版设计。撰写书稿到油墨飘香的书籍送到读者手中,经过编辑、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一系列产品化过程。这个过程称为图书出版流程。传统的出版流程将全部过程归纳为三块,即编辑、出版、发行。一般中等规模的出版社即以编辑部、...  相似文献   

14.
某作者将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投寄到甲出版社(以下简称甲社)。甲社经过编辑加工,出版了该作品,并按国家规定向作者支付了稿酬,但从始至终未与作者签订合同。小说出版后不久,甲社发现乙出版社(以下简称乙社)也出版了这位作者的同一作品。甲社认为,作者是在将书稿投给自己后,又将同一作品投给乙社的,而  相似文献   

15.
律师信箱     
案例 a与b系研究中国象棋的棋友,双方约定合作编写《江湖八大排局》一书,由a编写初稿,b审校,出版时a署名在前,b署名在后。书稿撰写完毕后,a将书稿寄××出版社,等待出版。嗣后,b以其在编写书稿中出力较多为由,要求更改署名的前后顺序,遭a拒绝,双方因此发生纠纷。经上海市××区人民法院非讼调解,双方达成协议,《江湖八大排局》一书署名改b在前,ka在后,稿酬均分,  相似文献   

16.
书稿编辑加工是图书出版的一个关键环节,尽管编辑对书稿进行了认真修改,但在书稿印刷前的质检过程中,还是会发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时甚至是非常明显的关键性错误.笔者在出版社从事图书质检工作数年,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一些较为常见的错误,现结合自己在质检过程中的工作经验,谈谈在书稿加工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编辑写书评     
伍杰 《中国编辑》2003,(4):48-49
编辑是书稿的保姆,在编辑的抚育下,书稿才得以出版成书。编辑和书稿朝夕与共,长相厮守,是最了解原著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他只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用心去写,一定能写出好的书评来。  相似文献   

18.
出版社书籍生产全过程所占用的时间,是谓出版周期。整个周期又分成两个阶段:编辑部门从收到作者的书稿开始,经过编辑整理、加工、审定,到发稿为止,这个阶段的时间为编辑加工周期;出版业务部门从书稿的技术设计开始,经过排版、校对、制型成版、印刷、装订,到出书进栈为止,这个阶段的时间为出版印制周期。    相似文献   

19.
我看“出版难”张天蔚所谓“出版难”,主要是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品位的图书特别是学术专著,由于曲高和寡,印数极低,经济亏损严重,难以出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由现有出版社包揽所有书稿的出版任务。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但是,我们的社长、总编应当是...  相似文献   

20.
编辑创造的时态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创造贯穿于出敝的全过程,从选题的提出到书籍的问世,整十出版链条均由编辑的创造性劳动衔接。但是,由于一部分书稿的最初始因不同,编辑凝结于其中的创造性劳动也便存在差异。编辑的创造按其介入一部书稿的时段,可分为四种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