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张磊 《许昌学院学报》2007,26(4):133-13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权威性。宪法权威的树立和维护与国家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与西方国家不同,在我国,受权力本位、家国同构等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宪法难以为公众真正接受而充分介入社会生活,宪法缺乏权威性。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培育公民的宪政和法治意识,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化作为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现象,对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家长本位”、崇尚“礼治”、“权力本位”思想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深层障碍。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越须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由家长本位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和子民意识走向公民意识的现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3.
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星期六》呈现出不同权力和话语的交锋。贝罗安利用权力凝视策略来构建自身权威,通过医学话语来劝阻巴克斯特的施暴行为,约翰以男权压迫孙女的女性意识和自由,显现出知识话语对人的道德规训;贝罗安与西奥、施特劳斯开展政治谈论,在博物馆面对首相失声,突显权力话语对个体的政治规训;黛西与贝罗安争辩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是女性和男性话语的对立,隐喻欧美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压制,折射出西方国家操控权力,实施帝国霸权和文化扩张的本质,体现西方社会对伊斯兰国家的文化规训。本文以福柯理论解读《星期六》中多元化权力场域,揭示权力话语运用政治、道德及文化合谋对人和社会实施多重规训,折射出麦克尤恩对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处境的思索。  相似文献   

4.
王青  何泽棠 《天中学刊》2013,(6):104-107
在传统社会中,过渡礼仪是民众获得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但在现代社会中,民众的社会身份往往由国家意识根据政治需要予以指定。农业合作化运动就是一次国家意识动用政治权力,赋予农民新身份的尝试。作为一部以合作社运动为背景的小说,《铁木前传》不仅表现了国家意识对民间秩序的干扰,也暗示了合作化运动与“社会主义成年礼”之间的镜像关系。在一个尚未进入现代的前现代社会里,面对民俗符号,权力符号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即使采取了授予新人权力、设定道德新标准等行政方法,仍然无法让农民顺利变身为社员。  相似文献   

5.
马运军  李安林 《文教资料》2009,(33):113-1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实现政治权力有效制约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执政机制的建设.推动社会制度机制的完善和公民文化意识的培育,推动中国社会进一步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和组织自主化。推动我国社会结构的均衡化.实现政治权力的有效制约。  相似文献   

6.
秦帝国政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唯物化的政治意识,君主至尊的政治心态,权力专断的政治思路。促成这一政治模式的环境条件是国家的统一。这一政治模式产生了双重效果:行政的高效与政治的迅速崩溃。唯物化的政治意识与权力专断的政治思路、高效的政治机制成正比,而与依法行政、社会和谐成反比。  相似文献   

7.
公共权力意识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政府权力的公益性、公共性原则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自觉意识。公共权力意识对政府政策执行及防止腐败具有积极作用。西方国家公共权力意识是西方政治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公共权力意识教育,对提高党和政府治国理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托克维尔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分法出发,主张构建多元的市民社会来抗衡政治国家可能出现的绝对权力与多数暴政,创造性地提出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思想,从而构建了其独特的民主理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国家理论,从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出发,认为市民社会作用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把它置于与国家权力相同的地位,而是要最终由“社会收回国家”。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认为民主是在人文之下的思想概念,出于道德意识的政治意识无法保证民主政治必然出现,只有出于权力意识的政治意识才能保证民主政治的出现。中国欲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必须全面发展各种社会文化力量,限定政治在人文世界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政治文化,肃清官员家长制作风,增强民众民主意识;根治权力崇拜意识,培养民众权利本位的观念;从依附意识向独立自主意识转变。  相似文献   

11.
完善的法治制度必须植根于法治良性运行机制生成的社会环境。我国的法治社会基础受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合一的社会结构模式的消极影响,导致公权力运行空间过大;并且社会多元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及公民的公民意识淡薄,妨碍了健全法治社会基础的建构。因此,国家应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着手,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培育多元利益集团,健全公共领域、规范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强化教育学习机制、提高公民意识,实现法治良性机制生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叙事方式的批评性分析,总结了其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趋势,将微观文本语言分析和宏观社会语境阐释相结合,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多重分析,揭示话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和社会文化的变迁,政治话语对政治传播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发现在我国政治话语中个人权威逐渐消失,民主化特色日渐鲜明,政治权力开始由不对称向对称转变,国家主体意识增强,这正是我国现阶段政局稳定,作风扎实在政治话语上的积极反映。  相似文献   

13.
在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形态中,通过体制和组织的力量,形成党、国家和社会“三位一体”政治权力关系。但在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动摇了党与国家、党与社会关系的传统基础,带来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合理调整三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便成为我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公民教育的政治——文化范式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教育与国家政治契合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传统,公民教育实质就是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从政治-文化角度探讨公民教育就应充分认识到公民文化对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性。在我国践行公民教育,政府应从集权过渡到放权,学校应从“政治”教育过渡到公民教育,公民则应从义务本位过渡到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15.
论国家与农村社会互动的具体处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与农村社会互动处于传统文化与社会分化的深刻影响之中 ,传统文化与社会分化构成了当前影响村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 ,它们也是构成乡村权力网络的主要内容 ,正是在这种网络环境下 ,国家与农村社会互动得以发生。同时 ,要对农村社会中相互关联的对村民政治参与行为产生影响的诸种因素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以国家和农村社会良性互动所需要的政治参与倾向进行诱导、塑造与强化。这种诱导、塑造和强化的努力即是将影响村民政治参与网络中的某些因素当做村治资源加以发展的努力。传统文化与社会分化构成了国家与农村社会互动得以发生的文化与社会网络 ,此一网络功能的正面利用 ,可以为国家与农村社会的良性互动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16.
纪律规范是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在社会规范体系中的集中反映,是人类文明之社会规范制度成果。纪律规范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大致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前提、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纪律宗旨、纪律权力、纪律意识和纪律环境是对纪律规范的四种解读,即经济解读、政治解读、文化解读和社会解读。  相似文献   

17.
论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废除人民公社以后,中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化是,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二元并存。二者反映了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关系,必须实现有机的衔接。在现阶段,由于乡镇对农村社会管理的介入程度提高和村民政策参与意识的增强,它们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为此,应为乡村管理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合理划分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之间的权限;规范权力主体的政治行为;改进乡政管理的施政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危害巨大的现象始终伴随着人们,这就是腐败.腐败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腐化作用.凡是存在国家权力的地方,就具有产生腐败的可能性.任何一种国家权力,当它被滥用,被异化时,就有可能滋生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渗透到欧美等国家思想、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基督教文化总体上是一种罪感文化,在文化心理中植入了幽暗意识与人性的凄惨。这种文化心态严重影响了以宪法为前提、以限制政府权力为核心、以人权保障为根本目的的欧美宪政精神,并使其刻意回避创建理想社会的问答。此外,基督教文化关于“情”的伦理—人的自爱与博爱对欧美宪政制度变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表现就是:作为“动态宪法”的行政法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权力与权利尽管形式上很接近,但内涵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是特定管理主体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对管理对象理念、行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与其相对应的是服从,任何社会的管理都是一定的权力与一定的服从的统一。权力首先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量。像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其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