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正投资要点:1、煤层气补贴可观。2、煤层气发电盈利前景好。资源赋和配套差异决定各省煤层气开发要走不同的路。贵州煤层气储量大分布集中,井下抽采技术成熟,储量全国第二,集中在六盘水和织纳地区。受气藏影响,十二五内仍以井下瓦斯抽采为主,地面开采技术于2013年8月首次取得突破,未来开发前景值得期待。贵州煤层气发电补贴标准领先全国,政策支持力度仍在加强。贵州省煤层气发电上网电价履行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事业蓬勃发展,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出新型的煤层气专业人才。中国矿业大学目前已经具备了开设"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已经具备了所有条件,包括坚实的专业基础、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越的学习条件、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及乐观的就业形势。中国矿业大学将在"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煤矿瓦斯是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近年来,随着采煤范围的扩大和深度的增加,一些原来的低瓦斯矿井也变成了高瓦斯矿井,瓦斯灾害已成为造成煤矿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不得不引起相关研究人员对于防治瓦斯事故的思考。瓦斯钻孔抽采是防治瓦斯灾害事故,实现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的根本措施,通过瓦斯抽采,降低煤层中的瓦斯含量,从根本上治理防范瓦斯灾害。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力压裂增透技术,是为了增加煤层的透气性,增强瓦斯的流动,提高低透气性煤层钻孔瓦斯抽采量,保障抽采钻孔的抽采效果;通过实践对比,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增大了煤层透气性及瓦斯涌出量,大大提高了钻孔的有效抽采半径,增加抽采浓度和抽采量,最大程度上消除瓦斯危害。  相似文献   

5.
构建科学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职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毕业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构建了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与保障体系构成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我国煤层气数据库开发利用技术的现状及在GIS支持下的煤层气空间数据库的开发,并展望了GIS在煤层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学科在“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内容和主要成效,以及形成的两项标志性成果,即优质煤炭/煤层气评价理论与地震岩性解释技术、矿井水害综合探测与治理技术,并对“十一五”期间该学科建设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新集一矿13—1煤层的瓦斯灾害情况,结合“先抽后采”和区域性瓦斯抽采的瓦斯治理原则,采用保护层开采卸压瓦斯强化抽采的方法抽采13—1煤层瓦斯,消除了煤层的突出危险性,抽采率达到60%以上,最终实现了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安全快速掘进和高效回采。  相似文献   

9.
针对潘北矿1131(3)综采工作面煤层角度大、易自燃等特点,为提高钻孔的抽采效果及钻孔综合应用,对顶板走向钻孔的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与确定,通过实施钻孔优化和封孔工艺等一系列新措施和新方法后,抽采瓦斯浓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作面后期抽采量达到4.5m3/min,钻场抽采总瓦斯浓度达40%~70%,抽采率达65%,增大了钻孔抽采效果,实现了抽采最大化,同时"一孔多用",为防火保驾护航,实现了煤与瓦斯安全高效回采。  相似文献   

10.
顶板走向长钻孔替代瓦斯抽采巷道抽采采空区顶板裂隙带瓦斯技术,是淮南矿区研发的瓦斯治理新技术,该技术在丁集煤矿的1262(1)工作面进行实践,取得了预期效果;根据1262(1)工作面的地质条件,设计合理的顶板走向抽采钻孔,通过对获取的抽采数据分析,得出了在采煤工作面顺层钻孔预抽后瓦斯含量小于10m^3/t时,可以用钻孔法代替巷道法抽采瓦斯。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20世纪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为什么近代的"工业技术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而不是中国呢?这一问题称作"李约瑟难题"。这个"难题"的难点在于,问的虽然是科技史上的问题,但答案却并不在科技史之中,而在于哲学对科技的社会历史意义的总结之中。若以交换哲学观对我国的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和总结,那么,这个难题其实并不难: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选择能力,其发展同样受着"用进废退"规律的支配,而其"用进"的舞台,就是商品经济生活实践。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先进,就先进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先进;我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先进,就先进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然而,自西汉王朝开始,商品经济就一直受到了"家天下"政治的严酷压制而萎缩了,因此,我国的科学技术自此以后就没有太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从黑格尔"精神的人"、费尔巴哈"感性的人"到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不仅推动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中共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实践和体现了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是桐城人,与桐城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学理联系。具体表现为,对桐城派的义法理论、因声求气理论和阳刚阴柔诸理论均有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某种程度上,这种继承和发展,为中国现代学术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即:立足传统,面向现代,融会中西。  相似文献   

14.
“发现学习”理论在卢梭的《爱弥儿》中已经有所体现,由于其倡导的崇尚自然、赞美情感、适应人性的教育宗旨以及优美流畅的写作手法,使得他对“发现学习”的论述闪现着浪漫主义的光辉,其中二者的相融集中体现在“人的发展”中。在我国当代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的时候,卢梭“发现学习”理论中的浪漫主义情怀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世界能源技术的三次革命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薪柴时代,中国凭借“朝贡体系”成为世界的中心,确立了其天朝大国地位;蒸汽机革命引领下的“煤炭时代”里,中国落后于西方,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国家;内燃机革命引领下的“油气时代”中逐步自立自强的新中国,在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面对以核能的和平利用为标志的“新能源时代”到来,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要接受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意蕴,其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保民”,“爱民”.同时,毛泽东民生思想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实践形成的.既在“革命”中践行“民生”,又把“民生”的履行作为“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进而达到“革命”与“民生”目标的融合与实现.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关怀的一面,又体现出与时俱进,超越前人的一面.因此,深入研究毛泽东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历经逾百年学习西方,中国已经处在一个需要审视、批判和检讨西方发展模式,以独立、自主的眼光去甄别、分析和看待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真实问题,从而推进中国社会历史性转型的历史时刻。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不仅为教学论提供了重构的契机,也提出了重构的时代诉求。在这一重构中,需要破除鸵鸟心态、古代意识形态和西方意识形态以及自我中心主义,以大气、开放、包容的心态,在融汇"古今中西"的基础上,建构作为"地方性教学论"的中国教学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GDP的持续增长,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降低。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绿色生态矿山企业”理念一经提出便迅速发展。文章以深入分析煤炭企业历史发展与环境问题为切入点,以煤炭企业在完善低碳管理过程中的具体思路对策、经验教训为主线,在发展典型生态节能煤炭企业思路的基础上进行了低碳管理发展模式探索。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王国维引进了席勒的“游戏说”并对其作出了自己的发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审美现代性进程。本文从来源与选择、引进与变异、阐发与疏离三个方面对王国维对席勒游戏说的接受进行了分析,认为席勒游戏说忽视了现实实践的一面,王国维的古雅说则弥补了他的不足;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中国如何在精英与大众之间进行审美现代性启蒙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后我国"用工荒"问题的突显,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用工荒"问题的出现既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宏观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有企业和农民工自身的因素。文章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要求,运用马克思相对人口过剩理论,对"用工荒"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我国"用工荒"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