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8月29日召开的2010年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作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出版国际合作》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柳斌杰署长阐述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出版业发展呈现的新特征,进而指出了在新形势下中国出版国际合作的机遇和前景。事实上,开展中外出版合作也是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2.
观点摘要     
王建辉:出版产业应该形成自主的评价体系,张昕、黄姗姗:借助引进来是加快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范军:模仿在出版工作中具有积极意义,庄廷江:金融危机带给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国际机遇  相似文献   

3.
李夏铭 《出版参考》2012,(24):35-36
2008年9月,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由此而起的金融海啸迅速席卷到其他国家,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和损失不断扩大,各国出版产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国出版业而言,这次危机既造成了行业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是我国出版行业实现市场化和国际化,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取得平衡发展和突破的一次机遇。一、经历金融危机的考验,中国出版行业"化危为机",版贸事业拥有进一步发展的新空间1.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为我国出版  相似文献   

4.
按着时间的顺序,我们精选了十个关键词,串起2012年中国出版的一系列焦点时刻。这十个关键词,反映了中国出版发展的概貌,这十个关键词,提示着中国出版突破的方向,这十个关键词,蕴含着中国出版前行的力量。中国出版"走出去"【焦点时刻】1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分析了当前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基本态势和面临的机遇,指出了进一步加快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12,(9):6-6
在北京第十九届图书博览会上,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成果展首次亮相,它记录了十年来中国新闻出版业走向世界的身影风姿。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参观后,肯定了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这些年的不俗成绩,同时也回答了众人关注的文化"走出去"遇到的新瓶颈和举办图博会的重要意义。走出去有什么新挑战柳斌杰说,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出版"走出去"面临整体不利和局部有利的局面。从整体上看,世界出版市场基本上被国际传媒集团垄断,西方发达国家还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乃至语言的优势。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控制着全球90%的信息资源。中国出版虽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已经造成全球经济低迷.相对于美国等国家所受到的巨大冲击而言,金融危机给我国出版业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更蕴含着机遇.后金融危机时代仍应准确把握这些挑战和机遇,承担起出版业的文化使命和责任,以推动文化产业的振兴,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郭朝凤 《出版广角》2019,(22):18-20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这些年我国出版“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从全球视野来看,我国出版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文章分析了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对新时代我国出版企业品牌国际化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新 《出版参考》2011,(36):32-33
通过多年努力,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走出去"工作步伐逐渐加大,并取得很大进展。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对出版业"走出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更需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不断思考和探索"走出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松茂  罗芮 《出版科学》2021,29(3):34-41
在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的大背景下,我国出版业"走出去"面临全球出版价值链短期断裂、中期脱钩以及长期打破低端嵌入出现冲突的隐患.要消除这些风险,推动出版业高质量"走出去",需要利用疫情防控优势,修复短期断裂的价值链;立足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对冲全球价值链脱钩风险;实现价值链跃升,摆脱全球出版价值链低端锁定陷阱.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热潮中,大学出版社也在探索"走出去"的道路。转企改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走出去"不仅有助于解决目前遇到的诸多问题,而且"走出去"会强化大学出版社的宗旨,增强其实力,开辟新天地,形成"学术著作也畅销"的出版格局;并与商业出版社形成合力,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出版业历经苏联时期的繁荣和俄罗斯社会转型期的衰落,其发展轨迹一波三折,令人深思.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把俄罗斯纳入全球信息网络,置身数字化时代,俄罗斯出版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广阔,具体表现为:出版商实行并购整合,出现集团化趋势,强强合作,提升核心竞争力;政府加大对文化出版业的扶持力度,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顺应国际出版业发展趋势,力争多元化立体化的出版格局.  相似文献   

12.
自2003年中国出版“走出去”被列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以来,我国出版业先后实施了八大工程,构建了内容生产、翻译出版、推广发行等全流程、全领域的“走出去”格局.为此,民族出版社积极响应中国政府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战略,自2006年历时十余年完成《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英文版出版工作后,又成功推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指南丛书》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13.
一个新闻出版强国,应当具有国际出版市场相当的拓展和传播能力。因而,提高出版"走出去"水平,成为国家"十二五"新闻出版业发展规划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十二五"新闻出版业发展规划关于出版"走出去"的安排,认真总结吸收了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4.
姚永春  马清燕 《出版科学》2010,18(5):52-56,51
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总结走出去战略实施后出版学界关于中国出版业国际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从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必要性,以及走出去战略视域下中国出版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方式、策略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走出去战略视域下出版业国际化发展研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回眸2012年的中国出版业,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无疑是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今年年初,新闻出版总署颁布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旨在加快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步伐,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作为新闻出版业重头戏的学术出版应该如何落实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年末的答案是令人满意的。8月底举行的第1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当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国际著名的爱思维尔出版集团正式  相似文献   

16.
并购海外出版社是实现我国出版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当前是我国出版业实施海外并购的大好时机,我们应该尽快将海外并购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并购海外出版社势在必行我国出版业要真正实现走出去,扩大在海外图书市场的实质性影响力,在海外设立出版机构是必由  相似文献   

17.
刘伯根 《中国出版》2014,(19):59-61
近年来,中国出版集团以争做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己任,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所努力,也有所收获。〈br〉 中国出版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集团,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学术传统。除出版外,出版物进出口和艺术品经营也是主业。这三大主业,是走出去的基础优势。集团连续两年入选全球出版业50强,今年从22位上升到第14位,继续名列中国出版企业之首。整体实力的提升,也使得集团走出去有了更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8.
张宏 《出版广角》2014,(13):22-25
正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传播力构建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传播能力问题,即国际竞争力问题;二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传播效果问题,也就是传播效力问题。经过我国政府和出版业的共同努力,中国出版走出去业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正日益扩大。从出版数量讲,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出版大国,然而中国出版走出去体现在走出去的效力上与国际出版强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最大的表现之一是我国出版的国际传播力不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实施和中国代表团在第57届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出版“走出去”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出版业正在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世界出版舞台。世界正在认识中国,中国的出版业也正在加速走向世界。但是也应当看到,同世界上出版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规模还不够大,品种还不够多,效益还不够明显,出版贸易逆差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这同年出书近22万种(其中新书13万种)、市场可供图书40多万种的出版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一、中国出版“走出去”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出版“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出版走出去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明显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尤以中国出版理念和机制的被了解和接受度、出版内容走出去的可理解和被认同性、走出去海外主流营销渠道的欠缺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不足等方面,导致中国出版走出去在国际出版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够。而要解决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上述问题,加强话语权构建、提升我国出版的国际地位是有效策略和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