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4 毫秒
1.
午餐后,我带领孩子们到花园的走廊里去散步。由于接连几天都是阴雨天,有许多的蚯蚓正从花坛中慢慢地爬出来,挡住了孩子们的去路。孩子们被眼前这些陌生又奇怪的小动物给吸引住了,一个个驻足观看。天天说:“老师,这里有好多的蛇。”明明连忙纠正说:“这不是蛇,是蚯蚓。”“对,我听我奶奶说过的,泥土里面有很多的蚯蚓,弯弯曲曲地就跟蛇一样。”“快看,它爬得多快呀。”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观看着、议论着,久久不肯离去。我想既然孩子们对蚯蚓如此感兴趣,何不趁热打铁组织他们开展有关“蚯蚓”的活动呢?我挖到蚯蚓啦为了让孩子们对蚯蚓的生活环…  相似文献   

2.
小雨点“叭嗒,叭嗒”敲打着泥土,泥土“突突”往上顶,钻出一条小蚯蚓,小蚯蚓扭扭身子说:“谁这么早就来敲门?”“不早啦!你已经睡了一个冬天啦!”桃树妈妈摇摇身子说。桃树妈妈已经生了那么多的花宝宝,花宝宝脸儿一样红。宝宝太多了,树上挤不下,有的就跟着小雨点落到了地上。谁来了?谁轻轻地走到树下来了?小蚯蚓抬起头来瞧一瞧,原来是个小朋友,她弯下身子拾桃花,一片一片,装进小竹篮。“小朋友,你拾桃花干哈呀?”小蚯蚓  相似文献   

3.
刘彦 《青少年日记》2007,(10):49-49
菜园里有一棵小白菜,它的身材很苗条,白白的身子,穿着绿绿的外衣,还有着嫩绿的发卡。很多小动物都很想跟它做朋友。 小蚯蚓爬过来,说:“让我来帮你捶背好吗?”小白菜说:“你身上那么多灰尘,黑不溜秋的,哪像我白白嫩嫩的。你快走吧!”小蚯蚓不好意思地走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天晨间散步,孩子们发现了一条蚯蚓。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孩予们介绍蚯蚓的再生能力,当即把一条蚯蚓切成两截说:“你们看,蚯蚓会不会死掉?”不料,我的话刚说完,孩子们便用惊奇的眼神望着我说:“利老师,你把蚯蚓切断了,它疼不疼呀?”有的问“它会死吧?大可怜了。”还有孩子对我说:“蚯蚓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5.
一天晨间散步,孩子们发现了一条蚯蚓。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孩子们介绍蚯蚓的再生能力,当即把一条蚯蚓切成两截说:“你们看,蚯蚓会不会死掉?”不料,我的话刚说完,孩子们便用惊奇的眼神望着我说:“利老师,你把蚯蚓切断了,它疼不疼呀?”有的问“它会死吧?太可怜了。”还有孩子对我说:“蚯蚓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6.
双休日,做好作业,到屋外空地上玩泥巴,挖出了两条蚯蚓。姐姐在一旁说:“蚯蚓是益虫,不要捉它。”我说:“留下蚯蚓爸爸玩!”姐姐听了,哈哈大笑,问我:“那你知道哪条是蚯蚓爸爸,哪条是蚯  相似文献   

7.
“……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把一条蚯蚓切为两段,放回土中,没几天会变成两条完整的蚯蚓……”我讲着,小朋友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流露出惊奇的目光。此时,“小问号”王潇枫举起了手:“老师,如果把蚯蚓切成三段,能不能变成三条蚯蚓?如果切成四段、五段呢?”“哗”,活动室里像水开了的锅,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刚刚听到王潇枫小朋友的提问,我也是一愣,尽管我课前做了准备,了解了蚯蚓的一些习性,如再生能力强等情况,但是从未想过,把蚯蚓切成三段或更多段,它是否能成为三条或更多条蚯蚓。我觉得王潇枫小朋友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成果,于是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老师一时也回答不出,要靠大家一起动脑筋解答。”这一下又热闹起来了,殷丽雯小朋友说:“去翻《十万  相似文献   

8.
蚯蚓兄弟     
一条蚯蚓变成了两条,这可不是吹牛,也不是变魔术,而是蛤蟆先生亲眼看到的。这蚯蚓的身体被切成了两段,它们各自长成了新的蚯蚓:“脑袋哥哥”、“尾巴弟弟”。两条小蚯蚓亲热地搂抱在一起。尾巴弟弟养好伤后想出去走走,它告别了脑袋哥哥,离开了它们的小泥屋。脑袋哥哥还跟从前一样,在它的豆子地里忙着松土。  相似文献   

9.
蛇吃乌龟     
一条大蟒蛇和一条小毒蛇是朋友,这天他们在路边发现了一只巨大的乌龟。蛇兄弟想,这么大的个儿,可是一顿美餐啊。蟒蛇说:我来对付他。于是施展自己的浑身绝技,用身体将大乌龟  相似文献   

10.
不再养狗     
我生性酷爱小动物。 不知是由于遗传,还是由于耳濡目染的影响,6岁的儿子也特别喜欢小动物。 去年冬季的一天,儿子听说亲戚家有两条活泼可爱的小狮子狗,就缠着我去要。妻插话说:“养狗干什么?狗会咬人。”我说:“咬人?狗多聪明,哪会咬主人呢?”儿子也赶忙帮腔:“哎,自  相似文献   

11.
有一天,我跟爸爸到了乡下爷爷奶奶家。我听奶奶说爸爸小时候可会钓鱼啦,便要爸爸带我去钓鱼。爸爸找出了鱼竿,带我来到院中的菜地,挖开泥土,好多的蚯蚓在土里一伸一缩地动,我有点怕!爸爸拿起一条蚯蚓,从中间掐断,把其中的一半穿在鱼钩上,另一半在地上扭动着,它们一定很疼。我说“:爸爸,蚯蚓好可怜,能不能不用它钓鱼?“”断了的蚯蚓放到土里,它会长成两条呢。“”真的?“”当然,蚯蚓是具有再生能力的。”瞧,我又增长了一项知识。来到小河边,我问爸爸“:为什么水是黑的?”爸爸指着远处几只冒着黑烟的烟囱说“:工厂污染的!“”还有不少的塑料袋…  相似文献   

12.
一大早,狐狸扛着鱼竿来到池塘,想钓几条鱼作早餐。 狐狸把鱼钩穿上蚯蚓,甩入水中,客气地对水里游动的鱼儿说:“送给你们一条新鲜的蚯蚓,快来吃吧!” 鱼儿们争先恐后朝蚯蚓游去…… 一条小鲤鱼游在最前面。她游到蚯蚓跟前,张嘴刚要吃,鲤鱼奶奶在远处看见,急忙喊:“不能吃,危险!”  相似文献   

13.
剪断的蚯蚓     
为了向孩子们介绍蚯蚓的再生功能,我当着他们的面,把一条蚯蚓剪成了两截。“你们看,蚯蚓有没有死掉?”不料,我的话刚说完,小朋友们便惊奇地瞪着大眼睛看着我。有的说:“老师,你把蚯蚓剪断了,它疼不疼呀!”有的说:“蚯蚓会不会哭呀?”还有的说:“它会死的吧?太可怜了。”直到活动结束还有小朋友对我说:“蚯蚓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老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剪断呢?”面对孩子们充满疑惑的眼神,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的确,把一条活生生的蚯蚓一剪为二,这样对天真善良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他们怎能接受这残忍的举动呢?如果我在准备活动…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在写小动物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去写一写它们的外貌、行动,而很少去刻画它们内在的灵性,以致描写出来的小动物平淡乏味、毫无生气。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小动物的灵性,让它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呢?一、给小动物“戴”上人的外貌给小动物“戴”上人的外貌,就是用写人的长相、神态、身材、穿着打扮等方面的语言来描写小动物。这样既让人倍感亲切,又增加了小动物的神气感!如黄智鑫同学写的《“黑妹妹”与“小笨笨”》(片断):我家养有两条小金鱼,一条金鱼的头是黑色的,身材苗条,看上去很惹人喜爱,我把它叫“黑妹妹”。平时,它总是在鱼缸…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在写小动物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去写一写它们的外貌、行动,而很少去刻画它们内在的灵性,以致描写出来的小动物平淡乏味、毫无生气。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小动物的灵性,让它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呢?一、给小动物“戴”上人的外貌给小动物“戴”上人的外貌,就是用写人的长相、神态、身材、穿着打扮等方面的语言来描写小动物。这样既让人倍感亲切,又增加了小动物的神气感!如黄智鑫同学写的《“黑妹妹”与“小笨笨”》(片断):我家养有两条小金鱼,一条金鱼的头是黑色的,身材苗条,看上去真惹人喜爱,我把它叫“黑妹妹”。平时,她总是在金鱼…  相似文献   

16.
下午第三节课,初三(1)班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始了.组长小忠在黑板上写了这次活动的主题“复活数及其求法”.小梅心直口快,抢先发问:“什么是复活数?好吉利的一个名字!”小忠笑了笑说:“名字的确令人神往!大家都知道,一条蚯蚓断成两段后,还能起死回生,重新长成蚯蚓.有趣的是,有  相似文献   

17.
叶喜 《现代教学》2014,(1):112-112
《一条大蟒蛇》是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记叙文,它叙述了作者和卡达叔叔在一次巡山时,与一条大蟒蛇不期而遇,卡达叔叔不仅巧妙脱险,而且保护了大蟒蛇。此文初读觉得很简单,因为课文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来叙述的,情节生动,浅显易懂;再读时会发觉耐人寻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以下我对同一年级教研组的甲、乙两位教师的《一条大蟒蛇》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分析,尝试分析如何追求“和活灵美”的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18.
在一道山沟里,生长着一棵小柳树。小柳树下长着茂盛的小草和野花。小野免、小松鼠、小野鸡等许多小动物都生活在这里。小动物们天天围在小柳树的身旁,听小柳树讲故事,唱歌谣。喜鹊飞来了,他对小柳树说:“你整天呆在这山沟沟里,不感到寂寞吗?”小柳树摇摇头。燕子飞...  相似文献   

19.
小蚯蚓     
今天上午,我、汪鑫、阳昊还有帝浩玮在花园里发现了一条小蚯蚓。这条蚯蚓大约有5cm长,是红色的。我对汪鑫说:"这条蚯蚓这么小,它要是可以变大变长就好了。"帝浩玮说:"装点水吧!"我想也对啊!给小蚯蚓喝点水,让它快快长大。我们把小蚯蚓放在装了水的瓶子里,它不喝水,只是拼命地挣扎。  相似文献   

20.
农村的孩子有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就是院子比较大,既可以做游戏,又可以种东西。我家的院子里就有一块菜地,这成了儿子的乐园。一有时间,他就拿着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小锄头,在菜地里忙碌。有时,他会用尽全身的力气去刨土,想看看泥土里到底有什么,常常会惊奇地跑来报告他的发现:“妈妈,妈妈,我发现蚯蚓了!”我激动地说:“真的吗?那蚯蚓长得什么样?”儿子又仔细地观察了起来,接着又向我提出了许多问题“蚯蚓吃什么?”、“蚯蚓为什么能再生?”等等。在这过程中,儿子学到了许多有关蚯蚓的小知识。有时,他会用小锄头挖个坑把他的“宝贝”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