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自然“舆论”应该是公众的意见,而李普曼说:“舆论的产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公众一致性意见的自然产生,是比较困难的.人们每次接触外部的信息刺激,都是通过原来积累的知识和想象来认识客观世界,然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存在个体差异.况且,现代人所获知识的相当部分来自传媒,传媒给予的知识与真实的外部世界是有差别的.因而,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对客体做出的反映,不完全是对客体本相的认知,更不是对客体本相的系统认知,尽管他必定会以某个客体为反映对象.而人们对客体的反映,会因个体差异而与客体本相存在距离,从而造成舆论的自然形成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2.
高江宁 《记者摇篮》2006,(11):35-36
就舆论的定义而言,笔者倾向陈力丹先生的说法: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件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依此定义可以清楚地看到“,舆论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如果理智的成分大于非理智的成分,舆论的质量自然好,反之,如果理智的成分小于非理智的成分,舆论的质量就差,并容易对问题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对舆论应该有正确的导向。舆论的质量取决于舆论的主体要素公众。公众是自在的,是对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力丹 《新闻知识》2003,(11):18-19
现代舆论学研究中的“舆论监督”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指的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集合性意见形态,对各种权力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著名记者)自由表达看法所产生的一种客观效果。这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无形的监督形式。公众表达的意见可以是赞扬、批评,形式和渠道也是多样化的。“人口皆碑”、“人言可畏”,便是正、反两种舆论监督的效  相似文献   

4.
胡运炽 《今传媒》2005,(2):24-25
黑格尔说:“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其实,我们所讨论的舆论虽然与公众意见有关系,但并不等同于公众意见。公众意见仅仅是舆论的一种。“从外在形式看,舆论是多数人的议论和意见,但实际上它是众人对社会事务共同感悟的坚强意志”,“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同时亦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制约力量。”  相似文献   

5.
康聪 《新闻世界》2013,(9):257-258
由李普曼撰写的《公众舆论》在传播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舆论是怎样构筑的,此话题依然热度不减。书中未虽明确给“舆论”下定义。但是提出了“刻板印象”、“意见领袖”、“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本文试图从两条主线:即以“我”为中心的“内部世界”以及以“媒体”为中心的“外部世界”来讨论怎么样构筑舆论。  相似文献   

6.
在公共领域媒介中(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公众所能获取的意见量不足,甚至处于“缺氧”的状态,如此这般怎能使公众不在长期单一意见体系的熏陶下出现麻醉状态呢?新媒介的出现就像是“兴奋剂”,打破了传统媒介意见垄断的局面.微博的勃兴,可以看做是公共意识积极觉醒的写照.其实质从正性方向看是一种公众普遍的公共参与意识的觉醒与提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兴起的微博中质量参差不齐.在大多数公众的认识水平、能力、素养尚未达到相应层面的情况下,此时的微博中也存在大量的情绪性表意和追随性表意.在产生公众舆论后,意见的质量不高,缺乏理性或许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由微博触发的网络环境下的舆论事件试图分析其是否存在公共舆论的基因,以及网络舆论本身存在的相关问题,以期对其形成正确的引导思路.  相似文献   

7.
微博舆论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①“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舆论是多数人对于某一事件有效的公共意见.”②“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③……尽管“舆论”一词的定义在学界和新闻实践中尚众说纷纭,但无论从哪种意义看,微博无疑都是当前中国社会舆论重要的呈现形态.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11页。)由于舆论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度和持续性,所以,舆论一旦产生,就会对民众的思想、意识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乃至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力量。  相似文献   

9.
虞嘉 《视听界》2006,(3):98-99
对于网络舆论的定义问题,笔者认为,所谓网络舆论主要是依其传播形式来区分的一种舆论类型,实际上是社会舆论的一种。一方面:网络舆论是舆论的特殊形式,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其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网络,所有的言论、态度、意见、信念和情绪都是在网络中表达的,是网络中的公众所表达的意见的总和。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不仅是互联网上形成的公众一致意见,而且是遍及全球的无声意见的交互过程”①。与舆论的其他表现形态相比,网络舆论凭借其特殊的介质而更注重意见和言论的交锋、融合过程,即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网络舆论的特点分析:网络舆…  相似文献   

10.
刘泽宇 《青年记者》2016,(21):43-44
一 公民话语权问题与“舆论”及“公民”的概念息息相关.其中,“舆论”贯穿整个人类的文明社会进程,但一般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18世纪的西方.1762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和“意见”两词联合起来,创造出了“public opinion”一词,直译而来即“公众意见”,他把意见从个人思想拓展为社会公众的集体思想,将个人利益上升至集合的社会利益.而“公民”“公众”则是舆论的主体,所谓公众,即是由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组成的“公民大众”.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其重要标识就是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自由平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简言之,民众发出自我的声音才能成为“公民”“公众”,发出的意见的集合才能称为“舆论”.  相似文献   

11.
从“楼脆脆”到“躲猫猫”,从“犀利哥”到“钓鱼执法”……近年来,这些风行一时的网络热词告诉我们:网络正在成为大多数热点新闻的来源,然后新闻经网络扩散形成舆论热点。不过,网络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网络舆论作为“原生态”的公众意见,真实反映了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以其强大的舆论力量对国家权力和公共事务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媒与舆论是密切相关的。它是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来影响社会舆论,马克思认为,报刊活动的目的是“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并提出了报纸是“人民的文化和精神教育的强大杠杆”的论断。公众舆论是一支巨大的力量,伏尔泰说过:“人们把公众意见叫做世界之王,舆论就是世界之王。”他们的见解不约而同,他们都看到了舆论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并以不同的言语方式对舆论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  相似文献   

13.
梁佳玲 《新闻世界》2014,(4):309-310
由新闻报道产生的舆论效应是由媒体和受众共同造就的。“道德事件”容易催生非理性的报道和公众意见,引发道德审判。笔者由媒体对北京大妈“讹”外国小伙的乌龙报道出发,联系过去一系列的相关事件如彭宇案,从媒体标签化报道使得公众产生的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到公众对此类事件妄下的道德判断,对媒体对“摔倒讹人”事件的一再关注以及由此引发非理性道德审判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回归媒体应恪守新闻的道德规范和舆论应保持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4.
李晓娜 《青年记者》2009,(16):70-70
学者陈力丹对舆论的定义是:“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监督。当今社会,舆论监督的多元化已经呈现出来。“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和庞大化,作为分散存在的公众对监督的前提——信息获取存在较大难度,因而现代社会的舆论监督在很多情况下借助大众传媒,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舆论”的概念出现频率很高,达300多次。他们著作中“舆论”、“社会舆论”、“公众舆沦”的译文,除少量原著中没有对应词、是译者加进去的外,其对应词均是offentliche Meimung(德)或publicopinion(英),直译“公众的意见”与中文“舆论”对应。社会舆论、公众舆论的译法是同义反复,前者将offentlich(公开的、公众的)译为“社会的”,亦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用词习惯。他们著作里的“社会的”一词,是gesellschaftlich,如“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社会的”即  相似文献   

16.
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的基本特性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舆论和新闻舆论关系密切,可谓同根而生。但是,在它们自身特性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探讨和厘清这种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各自的特点,也有助于“媒体人”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公众舆论的引导,提高新闻舆论的水平和品位。依笔看来,这两种舆论形态在自身特性方面的差异突出体现在它们的存在方式和作用方式上。概言之,公众舆论是自发的意见表达方式,新闻舆论则是自为的意见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实质上就是用新闻舆论去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以媒体的立场和观点去改造公众的立场和观点。当前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是为了引导舆论,宣传部门要求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是为了引导舆论,强化新闻报道中的受众意识更是为了引导舆论。恰到好处的舆论引导应该是把握适度、领导满意、群众喜爱、市场接受,但  相似文献   

18.
樊巍 《青年记者》2004,(5):51-51
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即公众的意见。意见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舆论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体的集中,组织和扩散才能反映公众对事物的评价。形成有效的影响力量。因此,虽然舆论不只存在于大众媒体中,但舆论监督通常意味的是新闻媒体监督,是公众通过新闻传播媒体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公共事务进行评论、批评,表达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舆论主体是指某一具体舆论环境中的舆论人,即共同面对问题的社会群体,公共关系学通常称其为公众.理论上讲,公众是意见表达的主体,应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与话语权,而现实中,普通公众往往难以直接捍卫个人的知情权与话语权,直接进行个人意见表达.近几年来,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网络舆论往往成为事件的发起和推动的重要力量,互联网日益成为一种民意表达的渠道,具有了与传统媒体相当的舆论监督功能,重塑了公众在舆论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有各种监督意识,本篇论述的监督意识,是专指新闻舆论监督意识。何谓“舆论”?通常认为,即众人的议论,或公众的意见。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舆论”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新闻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