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认为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根据其自身小集团的阶级利益,根据客观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共两党力量的消长和政策策略的变化,对国共两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时联蒋反共;有时亲蒋联共;有时反蒋反共;有时联共倒蒋;有在蒋与共之间形成一种“中间势力”。这对国共两党时离时合的关系,对国共两党力量的消长,乃至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抗日救亡。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国民党由反苏转向反日、国共两党斗而不破都是由于日本侵华所导致的。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不是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3.
赵嫱 《华章》2011,(14)
四平由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了东北解放战争中国共争夺的焦点.四战四平影响了东北解放战争各阶段的战局走向,影响了国共两党在东北战场上的最终结局,进而影响了此后国共两党的政治命运,是国共军事、政治斗争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本文简要阐述了四平战役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所具有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八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范围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主要是苏联、美国)的配合下,取得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结成了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共同进行抗日战争。但是,中国共产党是这次民族解放战争的政治领导者和组织推动者,它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长征是抗战由局部演变为全国性的奠基石。它促使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进步和成熟,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国共两党内外政策由分歧趋向统一,使“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抗日战争指明了全民族抗战的正确方向。长征中焕发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将是我们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从“九·一八事变”到“八·一三事变”,是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变化、国内政治斗争的状况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国共两党在对日政策问题上均提出了自己相应的主张。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对国共两党此间对日政策的演变及其成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废除不平等条约在抗战期间得以实现,是中国人民长期不懈顽强御侮的历史报偿,也是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必然结果.它提振了民心,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中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念.国共两党因之不约而同地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尽管国共两党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但废约所产生的积极政治影响,客观上维护和巩固了业已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8.
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个条件,就会改变事物的运动形式和存在方式。国共两党由合作到破裂的事实充分印证了这一规律。诚然,导致国共合作破裂的因素很多,笔者仅就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作一初步探讨。一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指导思想不同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国民党“一大”,以中共党员个人加入国民党即“党内合作”的形式,最终实现了国共合作。尽管国共合作有一定的阶级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然而,国共两党依然是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发挥政党职能。在土地问题上,国共两党仍具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并因之形成了不同的土地纲领和土地政策,从而也构成了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本要素。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我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长期以来人们更为注重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政治观念,因为它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在中国的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三民主义内涵丰富,体系完整,过多地注重政治解读就会忽略文化角度的解读,因此本文主要从文化方面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我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长期以来人们更为注重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政治观念,因为它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在中国的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三民主义内涵丰富。体系完整,过多地注重政治解读就会忽略文化角度的解读,因此本文主要从文化方面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1.
王艳丽 《文教资料》2011,(25):94-95
本文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分析了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情况下,从对立走向合作,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密切的合作,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考察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基础上 ,探讨了民主党派在国共两党之间实现“第三条道路”的企图破产之后政治态度的转变 ,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道路乃是当时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 ;也说明了民主党派转变政治态度 ,支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它是统一战线策略成功运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国共两党关系史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特定的基本原理。它不仅是国共两党关系历史现象和规律的理论概括,而且是构建国共两党关系史这门学科的重要理论支点。深入研究其基本原理,对于这门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拟对国共两党关系史的有关基本原理,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14.
1943年,蒋介石国民党借共产国际解散之机,在思想政治战线上发动了一场对中国共产党的大规模进攻,挑起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又一场激烈斗争。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一场捍卫马克思主义旗帜、争取中国战后光明前途的斗争。在斗争中,我们党针锋相对地驳斥和批判了国民党顽固派散布的种种谬论。这场斗争在国共两党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由此而发动的"大革命"对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重新分化和组合,对国共两党的重塑和关系变迁,对中国近代史的走向和发展进程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对这段历史的考察,得出了国共两党力量的对比使中共失去了争夺领导权的实体正义性(即不可能出现中共有领导权这个结果),党内合作的方式则使中共失去了争夺领导权的程序正义性(即中共争夺领导权没有合理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独立评论》阵营中的丁文江、胡适等人针对国民政府对共产党的军事"围剿"提出了政敌观。他们认为共产党势力得以壮大有着深层的原因,国民党的"剿共"政策只能使中国政局更为混乱,国共两党应通过政治途径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其政敌观虽具合理性,却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政治力,但它从另一维度反映了共产党力量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取得合法政治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它是孙中山总结了辛亥革命以来历次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寻求革命新道路的结晶。军校从创立到组织训练,都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同舟共济进行的。军校建立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注重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坚持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和实际联系的教育方针。这些历史经验,对我党我军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主同盟[1](以下简称民盟)是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与国共两党一起商讨抗日建国大事的政党[2]。作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建立的一个政党,其成立和发展有一个随着政治、社会环境变化而动态变革的过程,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俊卿 《文教资料》2010,(16):86-87
抗战时期,为了支持长期的抗战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国共两党都逐步进行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都建立了一元化的领导体制。但是国共两党对一元化作了不同的阐释,国民党的一元化本质是独裁的,而共产党的一元化本质是民主的,这种本质的区别,对国共双方在战后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由于海派和京派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不同,因而他们的艺术追求也迥然各异。海派文学明显地带有商业化特色,京派文学则具有超政治的艺术情趣。而那些提倡自由文学的中间派在国共两党的激烈对抗中理想终成梦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