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桑德兰大学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斯道雷教授所著《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面世不到一年就在中国登陆,其翻译之神速、出版之快捷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2.
《全国新书目》2010,(14):52-63
图像与存在;文化与文化自觉;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文化地理  相似文献   

3.
“全能文化”在传播学中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笔者在中国期刊网电子文献资料中发现,高鑫先生等人在一篇题为《电视文化身份的多维度审视》(《现代传播》2000/4)的论文中最先提出这个名词。文章说:“大众文化并非精英文化的二元式对立存在,其胸襟具有吞吐一切文化形态的气象,所谓文化的终极必然趋向大众。因此在大众文化的缰界内,电视文化一方面更多地体现着大众精神,同时也以大众文化的豁达,熔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于一炉,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姿态”。此后,虽然学界基本没有对电视“全能文化”做出更深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大致在2000年以后,视觉文化在中国学界开始流行起来,翻译和介绍西方视觉文化理论的书籍日渐增多,比如罗岗、顾铮主编的《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英国巴纳德著、常宁生译《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英国米歇尔著、胡文征等译《图像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美国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英国理查德·豪厄尔斯著,葛红兵译《视觉文化》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11,(3):57-57
1、《大众文化导论》编者运用辩证分析视角,借鉴国内外新的学术成果,对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讲解,阐述了对于大众文化现象的一种独特观察。全书观点新颖,论述细致,  相似文献   

6.
姚远 《新闻世界》2011,(6):51-52
本文立足于文化研究,分别从大众文化理论和文化工业理论两个角度对《非诚勿扰》进行分析,探究其收视火爆的文化背景。《非诚勿扰》的成功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打破隔阂、联手合作的结果。节目本身没有完全摆脱文化工业的娱乐化生产,却挣脱了同质化的漩涡,呈现出大众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所有文化研究的“导论”性著作差不多都会谈到本雅明,而谈到本雅明时又必提他那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下面简称为《艺术作品》),但谈来谈去,似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谨慎起见,我还是先引几本“导论”中的文字,以便于分析思考。比如,斯特里纳蒂(Dominic Strinati)的《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在简述了《艺术作品》中的主要观点之后指出:“本雅明强调了当代通俗文化的民主潜力和参与潜力,而不是独裁主义的潜力和约束的潜  相似文献   

8.
实践沃土培育的高水平学术专著──评介《机器人学导论》刘绍山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机器人学专家、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蒋新松研究员主编的《机器人学导论》一书(以下简称“导论”)已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它是我国机...  相似文献   

9.
俞秋萍 《新闻窗》2009,(1):36-37
米尔佐夫在其《视觉文化导论》一书中提出:“是视觉而非文本正在日益成为我们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由戴安娜王妃之死引发的国际性媒体事件,它标志了一个全球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人们面对信息时会不自觉地选取视觉化符号。基于这样的时代环境,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媒介视觉化理论,并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媒介文化,从字面的意思理解由三个要素构成:媒介、文化、媒介产品.其中,“产品”要素成为当下媒介文化的核心,媒介产品是用来销售赚钱的.通过议程设置,媒介文化建构了我们生活的“拟态环境”. 大众文化是与精英文化相区别的,但大众文化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的大众媒介承载方式,异化了大众文化.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臧燕 《声屏世界》2008,(1):18-19
当下中国呈现着三种文化并存的文化格局,即“主流文化”、“走向边缘的知识分子文化”和“以中性面目出现的市场文化”,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然而,在后工业社会,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及大众传播的无处不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曾经的界限分明与格格不入渐趋模糊。  相似文献   

12.
探讨文旅融合视域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特点,构建“十四五”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域,能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文章依据场域理论深度解读《“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建议构建“十四五”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域,包括健全基础设施网络、落实多层制度保障、践行均衡强基层理念、坚持技术创新驱动、推进多元化服务供给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严力 《中国传媒科技》2012,(10):211-212
约翰.菲斯克是大众文化研究领域中较有知名度的学者,他在很早的时候便开始将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国内学者对文化研究的推进和深入,他的理论逐渐受到重视,笔者通过对约翰.菲斯克著作《电视文化》以及其他相关文献的阅读,记录下一些比较感兴趣的理论观点,重点是《电视文化》第四、五、十六章,并且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曾祥芹 《图书馆杂志》2018,(3):I0010-I0011
阅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从文字作品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精神行为。我在《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的“导论”中,主要探讨和阐述了“汉文阅读学”的研究对象、社会需求和内容体系三个基础性的学科建设问题。而其基本任务,则是继承和提升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乐读书的社会文化风尚,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于读书人口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蒋艳芳发表的《电视精英文化拯救与公共电视的建立》一文,作者对其中的一点观点进行商榷,蒋在文中将拯救精英文化为主旨,与大众文化对立起来,并片面以为西方商业电视将文化打入“冷宫”。作者认为:应正确理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使精英文化走向大众以实现融合。  相似文献   

16.
电视自诞生之日就逐渐成为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并已成为引领大众文化的舵手.但是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自媒体时代,电视的传媒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当下电视为了争夺受众群,不惜将大众文化简单解构为媚俗、审丑,猎奇的内容刺激着受众的感官.这无疑对大众文化上产成了“负能量”上的消极影响.本文以《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节目为例,从电视文化传播对大众文化塑造与传承视角出发,探讨电视怎样发挥社会文化传播的“正能量”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的异化导致大众文化被规训、发展被限制。从根本上说,大众文化的异化阻碍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本文通过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禁播事件考察电视选秀文化为何被异化、如何被异化,以及这一事件带给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引言 1971年,美国学者约翰·梅里尔和拉尔夫·洛温斯坦提出了媒介进化的EPS循环理论:文化史的传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专业文化三个阶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们又进一步证明:"我们正处在大众文化阶段的尾端,新的电子技术将带领我们跨人专业文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文化工业”现状是处于历史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二律背反的复杂语境之中的,这就决定了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除了依照商业准则,成为一种类似西方模式的“文化工业”外,还不能忘却今日中国文化独特的人文主体性、启蒙性与社会历史深度.事实上,“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幽深复杂的,本文主要解读该学派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歧义以及这一批判理论的结构复杂性,以期为我们理解“文化工业”现象提供更确切的知识佐证.  相似文献   

20.
吕希华 《军事记者》2011,(11):62-62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被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称为“四大奇书”,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相关联。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