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被列为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参考教材。文章主要结合相关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以及个人的教学实践,对比分析此书的特点,谈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本科段的必修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课。虽然时间跨度只有30年,但其中流派纷呈,团体林立,名家辈出,作品繁多,给自学者带来一定的难度。怎么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呢?我觉得应针对学科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形成一套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一、课程特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是介于“文学概论”和“文学作品选”中间的既有理论性又有作品感悟性的课程。它带有理论性,针对各种流派的观点、文学论争和作家创作思想,另一方面带有感性的作品分析,针…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科各专业的基础课。所用教材是曲俊华主编的《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版)。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二是C语言程序设计。后者是该门课程的重点。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考生应全面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史》课,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该门课程体制大,头绪多,内容庞杂。在高校中文系所有的专业必修课中,这门课程所花的时间是最长的(一般都会持续四个学期,有的甚至长达五个学期)。笔者是一所高校中文系《中国文学史》课的骨干教师,不止一次有学生向我询问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故撰成小文.聊当解答吧。  相似文献   

5.
据我所知,80年代以前的高等院校中文系,一般是不开设“中国近代文学史”课程的,这个方面的内容往往是放在“中国文学史”课的清代文学部分讲讲,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式地提一提。80年代初期开始,才有为数不多的高校专门开设“中国近代文学史”课,始有《中国近代文学史》之类的教材问世。但长期以来,还没有一部很好的近代文学作品选与文学史教材相配套,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有鉴于此,较早在华中师大中文系讲授中国近代文学的丘铸昌、程翔章先生,早就想编选一部既适合老师教又适合学生学的近代文学作品选。经过多年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1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中国占代文学是电大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讲的是先秦至近代的文学。本课程自二年级起连续安排三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每学期60学时,本学期讲的是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基本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二)(三),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参考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指导》(中)。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校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自1978年开办梅县地区师范大专班以来,本课程一直都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1994年,该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级重点课程”,2000年学校升办本科教育以后,本课程又于2006年被评为学院第一批校级优秀课程。2004年,本课程依托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被学校立项为扶持建设学科。2006年,本课程被评为学校升办本科教育以后首批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本课程代表学校申报广东省精品课程。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在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方面均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与科研团队:课程教师11人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博士3人,硕士3人。从1990年起,本课程便在校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本课程主要特色: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本课程开设包括国家专业目录要求开出的专业主干基础课: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民间文艺学,以及依据本系教学实际开设的相关专题课。目前已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即以文学史课程为主体,以理论和作家作品为两翼的课程结构体系。二是在教材建设方面。严格教材选用的管理外,积极开展教材建设。课程负责人曾令存教授参编了“广东省九五重点教材”《20...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是高职文秘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以往的现代汉语教学都是照搬套用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以及教学模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严重影响了文秘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文秘专业育人目标和专业特色,应该给《现代汉语》课程重新定位,科学合理建构课程内容,注重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各文科高校中算得上一门老课了。早在建国初期就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刘绥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等专著作为高校文科教材。三十多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专家、学者纷纷著书立论,有的还作了专题研究,如孙昌熙、田仲济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林非著的《中国现代散文史稿》等。这些著作对于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无疑是起了推动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对学生来说,应该重视并认真学好这门课程,毕业后才能胜任中学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师专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教师,更有责任指导和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为此,需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求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师专中文专业的学生,普遍不够重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习。半年前山西省临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课本中介绍苯的取代反应性质时是以苯和溴反应为例进行实验的.若按课本上的装置和操作,将苯和溴混和好后,再加入催化剂——铁粉,烧瓶内液体急剧沸腾,大量的溴蒸气和溴化氢气体充满烧瓶上面的空间,并通过长导管进入锥形瓶,进一步弥漫到空气中,产生呛人的白雾和窒息的恶臭,造成严重的污染,锥形瓶中的蒸馏水也会因溶有溴呈棕黄色,这时再用AgNO3溶液来检验蒸馏水中的溴离子缺乏说服力.另外,实验结束后,把烧瓶内生成物倒入水中,生成的溴苯因溶有溴而呈褐色,尽管在教学中强调是因为溶有溴而发生了颜色变化。  相似文献   

12.
德沃金根据抽象的平等权理论对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作了新的阐发,提出了资源平等论,这一理论构想包括拍卖模式和虚拟保险市场两个部分,分别解决初始分配和再次分配的平等问题。试就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缺陷进行分析,并就其对我国和谐社会法治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提出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奥赛罗》以嫉妒、盲目、报复为主题展现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与无助。列维纳斯的伦理观把爱作为伦理的基础,强调他者的不可知性和他异性是自我对他者回应和负责的根本原因。只有忘我的以他者为中心、对他者敞开心扉才能让爱的伦理关系存在并延续。借助列维纳斯的爱的伦理观阐释《奥赛罗》三位主要人物对爱的不同处理方式,可以揭示出导致人物之间伦理关系破灭和导致的爱消失的原因,再现莎士比亚这位文学巨匠的超前历史眼光与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航空公司安全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缺陷,不利于构建安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完善组织机构、理顺关系,统筹兼顾地抓好风险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完善安全保证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安全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能,有力地推进航空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李陵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6):100-101
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视。但是,"纲要"课程开设之后的教学现状却并未令人满意。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增强"纲要"课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行开放式教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挖掘历史资源,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以提高教学实效为目的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视。但是,“纲要”课程开设之后的教学现状却并未令人满意。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增强“纲要”课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行开放式教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挖掘历史资源,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以提高教学实效为目的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选择题是标准化试题的主要题型,在高考数学试卷中,所占分数比例高.考生能否迅速、准确、简捷地解好选择题,成为高考成败的关键.如何提高解题速度,确保做题质量,这就要求考生有合适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下面就2001年高考选择题的多种解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控制走向协调,以治理代替管理,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美国公立大学一直努力的方向,而加州大学则是将这种努力践行得较为彻底的一个成功典范.这种努力具体表现为加州大学一方面通过与政府签订协约、引入市场机制、寻求校外群体的支持等形式来弱化政府的管制色彩,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董事会、学术委员会等治理机构的协调作用,为大学自治提供一系列的缓冲与保护.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校园和城市之间逐渐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区域,即所谓的大学校园“边缘区”。以系统分析法对由边缘区地段的特殊性引发的“边缘区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