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方言节目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如何处理方言节目创办与管理的关系?如何解决作为地域文化表现的方言节目和承担推广普通话责任的广播电视媒介之间的矛盾?本文以广西本土节目《有话日日倾》为例,通过对方言节目创收、创优、收视、受众等多项指标的分析,尽可能客观地阐述方言节目的正负效应,理顺方言节目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审视方言节目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梁喜爱 《视听》2016,(7):23-24
面对省级卫视诸多强势娱乐节目的进逼,方言节目作为一种最具本土化和贴近性的节目形态,成为地方电视台最"适销对路"的突围利器。然而当前方言类节目普遍存在文化含量不高的困境,甚至滑入了低俗化的泥淖。只有以方言为形,文化为神,提升文化品质,方言类节目才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全球化和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受到人们高度重视的今天,为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的地域文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大众媒介都涌现出不少方言类节目,对维护地域文化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以武汉方言广播节目《好吃佬》为例,从提升文化地位,增强文化自豪感,为地域文化提供传播阵地,增强地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地域文化拥有多样化传播手段等方面,分析了该类节目对地域文化安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方言节目:多元文化语境的产物语言学相关研究表明,说同一种语言的人群更为亲近和排他。这说明方言类节目的兴起与地域文化的差异密切相关,方言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每一种形式的方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  相似文献   

5.
宋晶 《东南传播》2010,(3):133-134
伴随着现代电视小众化的趋势,许多电视台开始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制作节目,在这个背景下,方言类电视节目应运而生。本文试以福州电视台《攀讲》节目为例,透过方言类节目的发展过程,分析这些节目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国各地方言类节目方兴未艾,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方言频道。电视方言节目,已经成为一个引入注目的文化现象。对于方言类节目的兴起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方言类节目究竟怎样去办?方言节目就是说方言吗?笔者试就大同电视台《周末茶座》栏目的探索与实践谈一些自  相似文献   

7.
蔡文婷 《新闻窗》2011,(6):60-61
方言电视节目的崛起、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方言节目较好地满足了受众"贴近性"的心理需求,所传递出的本土化、亲近性等特点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另外,方言类节目往往轻松活泼,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更为灵活多样,在嬉笑怒骂中展现不同地域的风土民情,在满足了观众好奇心的同时,让广大观众能够从人物形象和节目主持人的调侃中,细细品味出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肖嵩 《新闻战线》2015,(3):106-107
电视方言节目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它在传承地域文化,满足特定受众的欣赏需求等方面有着普通话节目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各地方言节目的大量涌现,同质化现象严重,受众面狭窄,节目品位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方言节目的有效传播。因此必须从塑造有个性的主持人来树立栏目的品牌意识,扩大收视群体,实现跨区域发展等方面着手,实现方言节目的传播创新。  相似文献   

9.
朱江  张鼎 《新闻前哨》2013,(2):48-49
在广播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广播节目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多样态的发展趋势,广播方言类节目也应运而生。它以本地方言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区域性听众为主要定位,所体现的小众化、贴近性、亲近性等独有特色,得到地域听众的认同和支持,并产生了不可小视的社会影响力。诚然,在推广普及普通话的社会大背景下,广播方言类节目的兴起,也受到一些异议。但传播实践表明,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的补充与辅助,广播方言节目的兴起,还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0.
郭歌 《东南传播》2018,(8):135-137
本文以电视节目《广西谁最懂》为例,着重分析文化益智类节目对于广西地域文化的传播模式,主要包括在节目设置编排中的宣传策略,在大众传播层面的传播功能以及在文化自信视阈下的传播发展,为文化益智类节目的传播以及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方言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承载着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方言类节目以其浓烈的地方色彩,区别于其他中央及省级媒体的节目形式,成为地市级电视台在争夺受众,抢夺市场份额中的一把利器。本文以莆田市广播电视台的方言节目为例,探讨方言节目在地方台的发展前景及作用。  相似文献   

12.
播报方言新闻应把好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播报先是在文艺娱乐、经济生活以及服务类节目中盛行, 现在又推进到新闻节目。据了解, 用方言播报的电视新闻节目全国不下50个,以地方台为主。观众、学者乃至主管部门对此褒贬不一。本人认为,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水平高低不一,在积极提倡普通话的基  相似文献   

13.
王晓云 《东南传播》2014,(10):98-99
方言在表现地方文化,表达集体、故乡情感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要保护传承一种方言,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开办一档教学类节目。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的两档节目在寓教于乐、展现方言的独特魅力上做出了可喜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汪春荣  王倩  李月 《视听界》2009,(4):111-112
顺应讲坛类节目形态广受关注、历史人文类节目题材深入人心的电视文化节目发展热潮,高淳电视台认真研究论证讲坛类节目在区县台开播的可行性,借鉴吸收此类节目在经营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找准节目内容选题的切入点,于2008年11月7日在南京市区县率先推出了一档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质、又被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讲坛类节目——《话说高淳》,以演播室讲座为主,辅以解说、画面、字幕等多种电视元素;以高淳方言为演讲预言,以地方文化名人为主讲成员,  相似文献   

15.
刘丹 《传媒》2021,(6):73-75
黑龙江卫视电视理论宣讲节目《新青年新思想》以"青年"为主导群体,以"演讲"为主要表现手段,结合现场访谈、理论解读等多模态呈现方式,实现了电视理论类节目与电视演讲类节目的生动整合,通过语言的力量传播中国故事,全面展示了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同时也为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吴倩 《青年记者》2017,(17):56-57
山东各地方言承载着古往今来山东人的生活智慧与山东各地的民俗风情,传承方言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同时,乡音乡情接地气,最能触动百姓心声.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以方言为切入点,打造了一档立足齐鲁文化的大型语言类文化节目《乡音对对碰》.节目通过海选、复赛等环节将熟知各地市方言的选手齐聚一堂,以答题闯关的形式进行竞争.节目自2015年开播以来,获得了收视率和观众口碑的双丰收,成为此类节目中的一匹黑马.笔者以《乡音对对碰》节目为例对电视传媒的责任进行剖析,希望对此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媛 《新闻爱好者》2011,(12):112-113
十余年间我国电视相亲节目两度大起大落,是什么造成此类节目曲折跌宕的发展路径?电视相亲节目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本文从我国社会文化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和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合理性,深入研究我国特定文化心理和媒体环境下,电视相亲节目内在的情感私密性与传播大众性的矛盾,节目特性与功能定位的矛盾,并对此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十余年间我国电视相亲节目两度大起大落,是什么造成此类节目曲折跌宕的发展路径?电视相亲节目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本文从我国社会文化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和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合理性,深入研究我国特定文化心理和媒体环境下,电视相亲节目内在的情感私密性与传播大众性的矛盾,节目特性与功能定位的矛盾,并对此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彦 《新闻爱好者》2012,(11):23-24
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各地的语言自成体系,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方言。作者认为,流传于各地的方言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地域文化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积淀而形成的语言,是无法取代的独特地域文化产物;方言节目也是传媒应对竞争的一种形式,能够带动影视节目创新;在普通话处于强势地位的今天,适当利用方言的独特性,对于文化的多样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方言的地域特征决定了方言以及方言节目不会对普通话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20.
石绍军 《今传媒》2011,(5):151-152
方言节目的兴起对方言文化来讲意义重大。方言节目文化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方言文化的再次回归;唤醒人们对方言文化传承方面作用的认识及方言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利于方言文化重新定位;促进了方言文化的百花齐放环境形成;有利于政府对方言文化政策的调整。方言节目的消极意义,首先方言节目消解了新闻媒体的示范性;其次容易造成狭隘的地域文化影响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