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劲是人体的动量,劲法是人体动量的有机构成和有效使用.在太极推手或自由搏击时,双方的身体接触是一个动量传递过程.太极拳推手的精妙在于三个方面:如何有意识的造成我方动量;如何将作用冲量和对方动量叠加而使对方失稳;如何在反作用冲量叠加于我方动量时我方仍然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太极拳运动包括套路和推手,作为武术课教学的太极拳,大多数学校只教套路不学推手,因太极拳慢练的运动方式,许多学生认为太极拳只适合老年人运动,对太极拳学习失去兴趣.高校学生年轻有活力,纯套路的教学没有竞争与对抗,不适合青年人的特点,应该增加太极推手的对抗形式,增强学生对太极拳理法的了解与热爱.  相似文献   

3.
技击是太极拳主要功能,太极拳如果失去技击功能,就失去了根本。太极推手与太极拳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太极推手的重要性同等于太极拳套路。在太极拳训练中,要按照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形到意、从训练到实践循序渐进的次序进行,应以基础训练为根本,不可急于求成。  相似文献   

4.
太极推手运动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极拳的精华部分.通过对30名在校大学男生长期科学的太极推手训练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针对性的统计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或课余活动中推广太极推手运动,将对大学生的体质增强、人格培养等多个方面起到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有不少初学太极拳的拳友问我:学习传统太极拳有哪些作用?如何才能尽快掌握要领?需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少走弯路?我虽一一简答,却无法细述详说,加之问者众多,于是便成就了此篇浅文,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期对初学太极拳的朋友有所帮助。明拳理。要明拳理,就需从哲理上探究何谓"太极",  相似文献   

6.
“中定”功夫是太极功夫的核心,是太极拳技的基础。在太极拳的走架中,每一个动作必须起于“中定”态,动作完成后又必须回复到“中定”态,构成下一动作起动的基础。手动、脚动、身动皆如此。无“定”不能动,“定”为动之母,动为“定”之用。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传统的太极拳味,才能使走架服务于推手。在太极推手较技中,受力瞬间,受力者只有处于“中定”态才能侦察出对方的动向虚实,才能制人而不为人制。“中定”功夫要求在心理上心胸坦荡,一法不立。无动的意念,无不动的想法(动静两不执)。形体上要求婷婷玉立,顶劲虚灵,肌肉关节松开。体内气机和顺,周流全身,无滞留与偏胜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太极运动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的太极拳运动,通过融摄“太极哲理”,以太极哲理规范太极拳技,完成了太极哲理与太极拳拳理的融合,促成了人体运动规律与“太极哲理”的交融,构建起了包容有以动养生、以内导外、逆向运动、顺应阴阳、中和律己、和谐处外六大要素的太极运动观.她以区别于西方体育运动观的特征和独具特色的运动价值,从文化学意义上丰富了世界体坛的多样性,从生命学意义上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已被亿万人的锻炼实践证明、经现代科学研究验证的太极健身运动方法.  相似文献   

8.
2006年春,我利用休假去太极之乡--河北永年拜望恩师瞿维传老师.在与老师和师兄弟们推手时,总感觉自己不得机,不得势.老师说是功夫层次的问题,在同一层次或低于自己的层次中技法是有用的,在高于自己的层次中技法是不起作用的.老师要求我从桩功和走拳架入手,把圈划好.怎样去理解功夫层次,每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与瞿老师交谈时我用树的"年轮"作比方,得到了老师的赞同,认为这样解释符合太极之道,比较贴切,容易理解.人体犹如一棵树.刚开始是一棵小树,根浅干细,经不住风雨,随着太极功夫的增长,就像树根越扎越深,树干一圈套一圈越长越粗.人的脚就是这树根,人的躯干和手臂就是这树干.  相似文献   

9.
太极推手是中华武术对抗项目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功能。本文运用综合分析法,对太极推手走如高校体育课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在高校开展太极推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太极推手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太极推手运动的推广,有利于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开设。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观念加以梳理,认为中国古代太极拳与传统的“太极”文化两者有着深厚的渊源,拳理即义理。宜静宜动之间,体现了“太极”文化的本体义及价值义,并试图寓于相关的文献语境中予以研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精英管理中的太极五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2008,(27)
时而如长江推浪,气贯长虹;时而如白鹤展翅,凌空回眸;时而如秋风扫落叶,蓄势待发;时而又如美女弹琵琶,含羞半掩。太极拳的表演可谓美轮美奂。商界精英中痴迷于太极之理的人还真不少,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开悟了他们的经营头脑,而成功的巨头都是一流的太极高手。  相似文献   

12.
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是通过分析借鉴太极推手"化劲"的经验,把它有机地运用到对排球技术教学中去,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辅助练习活动。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可有利于初学对指腕瞬间的缓冲击球理解掌握。  相似文献   

13.
太极情缘     
世界上有些事情,你一旦用心接触,就会喜欢。太极就是这样,只要你敢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就很难不喜欢它。与太极结缘,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我是一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的人,工作时间一心扑在教书上,业余生活也喜欢读书,少有其他活动。曾经,看见打太极拳的人,我总是远远观看一会儿。自愧自己肢体僵硬,认为这辈子不会与如此高雅、时尚的健身运动有缘。长期读书、教书、文字排列的生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太极拳分为套路练习和推手,套路是体,推手是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阐述了太极拳的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垂肘等套路练习与推手的关系,以期帮助练习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太极拳、正确地习练太极拳.  相似文献   

15.
认识太极拳.太极是中国人认识宇宙人生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国古典哲学.太极拳就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理论指导为文化灵魂的拳术.太极拳有三大核心价值:技击为根,健身为用,文化为魂.太极拳拳法以“和”理念立意,拳理以“意”为统领,拳架以“整”为准则.习练太极拳.宏观把握三要点:找对师傅,不走弯路;先求形似,学会章法;再求神似,随心所欲.习练提升四步曲;入门、招熟、懂劲、神明.身法要点是中正,协调,轻灵.微观突出练好“松”.感悟太极拳.练的是精气神;修的是品行思;求的是韵境道.创新太极拳.引太极拳进高校科学传承;推太极拳走出去国际传播;开发太极拳新项目,实现所有年龄段全覆盖;运用全息论拓展研究太极拳服务社会多领域.  相似文献   

16.
张永礼 《天中学刊》2001,16(5):121-121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体育项目之一 .它在中国古老传统思想薰陶下 ,以太极阴阳学说和祖国传统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用以编制并指导拳架动作 .太极拳不仅具有武术的攻防技术 ,而且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价值 .1 太极拳的练习1.1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1)技击 .太极运动时要求贯穿阴阳相调 ,强调用意与贯串 ,形成内外合一、整体圆融精妙的高级技击功夫 ,做到动静相辅 ,松紧相成 ,虚实相克 ,刚柔相济 ,上下相随 ,左右相连 ,内外相合 ,前后相应等 .在太极技击中 ,都有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 ,后发制人 ,曲中求直 ,蓄而后发 ,引进放和出等克敌制胜的…  相似文献   

17.
我与太极     
生活是离不开激情的灌溉的,但有时候静如止水也未尝不会给人一些人生哲理的启迪。太极给我的感觉便是这样。初识太极,是在电视上。记得电视台刚播放完《太极宗师》这部电视连续剧,一时间,兴起了一股太极热。院子里,公园晨练点,男女老少打着太极拳,练着太极剑,舞着太极扇。甚至学校里的同学在疯闹时都会警示对方说:“告诉你可别碰我,太极拳我都练两年了!”随即是一阵哄笑。我自然也受这些的影响,时不时地扭那么两下,洗碗时也要运用“云手”的力道,嘴里还嘀咕:“以柔———克刚———”就这样持续了两个月左右。现在想想那段日子,虽说是玩耍,…  相似文献   

18.
老李请客     
<正>五点半老李就到了华泰。六点半吴先生邱先生来到。吴先生还是那么正直:"我替约了孙先生,一会儿就来。我来的太早了,军人,不懂得官场的规矩。茶房,拿炮台烟。当年在军队里,炮台烟,香槟酒;现在……"吴太极挺着腰板坐下追想过去的光荣。想着想着,双手比了两个拳式子,好像太极拳是文雅的象征,自己已经是弃武修文,摆两个拳式似乎就是作文官考试的主考也够资格。张大哥和孙先生一齐来了,张大哥说,"干吗还请客?"孙先生是努力的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太极推手的劲力学原理,并研究了力学三大要素对太极推手功法的影响,结合实践,较详细的论述了其具体在太极推手中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运动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整体运动.运动整体是个圆,因是阴阳运动的统一体,它的理论基础是太极整体观和整体生命观;整体运动是形、气、神运动的统一体.所以太极整体观和整体生命观都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这两种整体观在太极拳中运用,产生了太极拳运动整体观和太极拳整体运动观.太极拳运动整体观说的是太极运动的全面性.它和太极拳整体运动观相结合,就是太极拳整体观.太极拳整体观是拳术运动与生命运动相结合的整体观.练太极拳不只是形体练习,还要练意和气,达到形、气、神俱练,使太极拳成为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整体健身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