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随着欧美殖民主义的炮舰、鸦片涌入中国,其声势和规模远远超过明末清初时西学东渐的水平。经过一系列的惊恐、困惑和省察之后,中国人终于从封建主义的闭塞蒙昧状态中挣脱出来,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审视、摄取和研究,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的历史潮流。西学传播就是这股潮流中的一条重要支流。西学在近代中国传播滥觞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开明士大夫的倡导。至19世纪60—70年代,西方自然科学得到广泛而系统的介绍,形成了传播的第一个高潮。从戊戌维新运动起,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介绍西方的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使西学传播别开生面。尤其在辛亥革命期间(1901—1912),新型知识分子对西学,特别是对西方社会科学作了大规模的介绍,西学传播出现了第二个高潮。毫无疑问,这个时期的西学传播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西学养深厚的朱光潜,广泛接受与吸纳西方文学理论时,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即以中国文化传统作为接受的先在视界、以解决中国文学现实问题作为接受的目的,"过滤式"引进西学;并通过以西学比附传统、对西学思维方式的策略性调整,完成西学的"中国化"。对同处西方话语强势冲击下的当代理论界,蕴藏在朱光潜创造性转化深处的文化心理和方法策略,值得反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化挟“坚船利炮”东渐而来,面对异己的西方文化,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选择导致其不同的社会转型。日本积极主动地“和魂洋才”,在全盘吸纳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再造前提下回归”传统,成为天皇制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以“中体西用”来对待西学,于被动挨打中走上中学不能为体之路,但在一战所引发的西学危机的反思中,为超越西方转向了“以俄为师”。1949年成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跃为社会主义国家。中日两国同为外激型现代化国家,不同的社会转型选择正是各自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从许多方面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为中国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打开窗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显示出西方资本主义的特色,与此同时,国人的西学观念也已开始形成。从西学观念的形成背景、西学观念的表现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西学观念。  相似文献   

5.
严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全面了解西方思想文化的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启蒙思想家。他在引介西学过程中,通过翻译西学著作和撰写书评,对西方古典时期的思想文化进行了介绍,从而将古希腊罗马历史文化知识引入了中国。严复引介传播西方古典文化的工作,为维新变法和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文化武器,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人了解外国历史的需求,也激发了青年人探寻世界知识和外国文化的热情。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坤舆万国全图》的细致分析,探讨利玛窦在传播西学过程中采用的文化适应策略。这种将西方科学知识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文化适应策略有助于知识接受西学,从而间接地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韬对西学的广泛认识与了解使他的文言小说克满了经受西方文化洗礼的浓重色彩.反映了一个游历海外、深谙西学的责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反思。在西学思想影响下,王韬的文言小说显然比以往的文言小说有所突破,西方的科学精神、经济观念、女权意识、民主平等的婚姻观念在王韬笔下都有所体现,为我国文言小说开拓了崭新的题材内容,也显示了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知识分子儒学观念的避步解体和向现代文明的艰难迈进。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西学东渐的进程,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因而,如何认识西方文化就成为封建士大夫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戊戌变法以前,开明士大夫的西学观经历了“睁眼看世界”、“四不如夷”直至“中体西用”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西学接触程度的不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西方文化由仰慕到怀疑并进而到基本否定,对中国文化由怀疑到批判并进而讴歌。他的文化活动的重点也因文化观的变化而由倡导输入西方文化转变为倡导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带来的深重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变革又迫切需要西方文化。同时中国闭关锁国状态的冲破,又使西方近代文化有了进入中国的可能。这种需要与可能正是包括逻辑学在内的西学对中国的输入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些先进学人对逻辑学的引入和研究,使逻辑学东渐由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近代西学东渐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联系.近代西学传播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深入研究甚至推崇备至,为其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巴黎和会"期间,近代西学在中国的失落又促使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体是知识界,即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是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的倡导者。他们当时充分运用了报纸、学堂和学会等新型传播媒介,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新学,致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与观念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本文主要探讨学会组织与维新派传播西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组织在西学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学纷不断输入,中国传统文化被迫作出应答。在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问题上中国学界出现了分歧:一是"严炎夏之大防",奉中学为至高至上的"西学中源"之论;二是"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之说。面对学界的这种混乱现象,孙中山主张"集合中外(文化)的精华,防木一切的流弊"。这种中西合璧的文化观,为时人乃至今人在对待中西文化冲突、交流中指点了迷津。  相似文献   

14.
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人,字又陵又字几道,是晚清社会一位学贯中西的启蒙先驱,是思想敏锐的学者,是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真理的中国人。严复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为此,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名著。严复在译介西学名著同时,引进了与文化同姻的西方现代版权制度,并对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版权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版权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的主流思想和文化精神,用一句话概括,应该就是"向西方学习"。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思想界发展兴盛,异常活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是最激烈的一次全民思想解放运动,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西学"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在于救国图存,并且丰富中国的文化。"西学"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向西方学习"具有历史性的深远意义。本文将对西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作总体介绍,并对各时期的西学思想做出评论。最后,本文将提出中西文化交融和民族性的话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康熙在位的61年间,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面对时势变幻,他不断求索,以开阔的视野、积极的心态,努力推动学习和引进西方科技。他努力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认同西方科技的先进性;解决中西历法之争,启用西洋历法,扶持西学在中国传播;注重西学的中用,增强国家实力与国民素质;逐步开放海禁,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西方的交流;引进和重用西方科技人才,培养懂西学的本土人才,为清王朝服务,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位于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7.
从京师同文馆创设角度看西学在中国的进入方式,西学在中国的认同状态,西学在中国的文化土壤,由此可见“中体西用”思想并不能使西学在中国得到系统地传播。同时也反映了西学东渐在中国要经历相当艰难地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随着西方列强的东来,西学东渐,西方科学文化的输入,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度中发生、发展。西方崭新的文明文化观冲刷着中日两国陈腐的传统观念,给封建传统文化增添了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新境界,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两国在西学输入过程中的差异也是明显的。面对西方科学文化的汹涌波涛,中国逐渐形成了“中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是晚清士绅精英阶层与传统文化的代表,面对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即使很难摆脱对传统文化的依恋情结,还是表现出与一般传统士大夫不一般的见识,不仅对传统经典内容产生了一些“认同危机”,在把阅读视野投向建国安邦策略的同时,并于晚年非常重视西学图书阅读与传播——认识到西学图书的重要性,进行西学图书阅读,接受当时著名科学家徐寿的建议,在江南制造局内附设翻译馆和印书处,开启了近代西学图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与传播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东学”的兴起,使得“新学”内部又分化成“西学”与“东学”两种势力。前者主张直接从欧美摄取西洋文明;而后者鼓吹以明治维新为样板,由日本间接吸收西方文化。虽然双方共同致力于传播启蒙思想,但在对于西方文化的基本认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意见分歧与门户之见。清末民初,“西学”大师严复与“东学”巨擘粱启超之间所展开的数次思想交锋,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成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