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嗣同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是以康有为为首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之维新派爱国志士.所著《仁学》为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作于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空前严重之时.谭嗣同在《仁学》中论述的思想及其反对君主专制的激进态度.使其社会政治思想闪烁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光辉.《仁学》为“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之好书.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之《仁学》(节录)的《题解》有所不足,作两点补充说明.《仁学》(节录)在构思上以“君”与“民”的关系为中心,其运筹与布局“援事以类义”,启人深思.《仁学》虽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之名著,而其写作艺术也颇有特色,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师《阅读与写作》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节选了谭嗣同的《仁学》和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仁学》节选中谭嗣同严厉地批判了“为君死节”的思想,并重申“继自今,即微吾说,吾知其必无死节者矣”。《谭嗣同传》中,梁启超则引用了谭嗣同的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对此,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谭嗣同“以死酬圣主”算不算“为君死节呢”?他既然反对“为君死节”,为何还要“以死酬圣主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谭嗣同并非“为君死节”,他的“以死酬圣主”有着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的奠基者,谭嗣同则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之集大成者。他们都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来革新传统哲学中的“仁”,但是他们的仁学思想仍有各自的特色。谭嗣同从宇宙本体高度言“仁”,突出“仁”的平等内容,强调“仁”无差等,更富有激进主义色彩。康有为偏重“仁”的博爱内容,以进化论言“仁”,强调“仁”有等差,充满传统仁学的保守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的奠基,谭嗣同则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之集大成,他们都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来革新传统哲学中的“仁”,但是他们的仁学思想仍有各自的特色,谭嗣同从宇宙本体高度言“仁”,突出“仁”的平等内容,强调“仁”无差等,更富有激进主义色彩,康有为偏重“仁”的博爱内容,以进化论言“仁”,强调“仁”有等差,充满传统仁学的保守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5.
仁,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中华民族历代思想家对人际关系的沉思和伦理道德的调适。从“孔子贵仁”,到孟子“仁政”,再到朱子“仁统四端”,直到近代康有为、谭嗣同论仁,都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追踪时代的脉动,不断更新其内容。从发展形式上观察,中华仁学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新陈代谢的而非一成不变的。孔孟儒家的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意义上的仁,而康有为论仁尤其是谭嗣同著《仁学》一书则是把儒学近代化,用近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史学界一般将谭嗣同定位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或改良运动左派人物,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谭嗣同是一位典型的改良主义者,其根据有二:其一,谭嗣同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均未越出康有为的变法轨道;其二,在1898年之后,惟有梁启超才真正继承了谭嗣同的思想,而将谭嗣同奉为旗帜的革命派,其主张与谭的思想只是“形似而实不是”。革命派扬嗣同而抑康粱,不仅是对康、梁、谭个人之不公,而且也混淆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真实界限。  相似文献   

7.
谭嗣同是清末戊戌维新运动中最杰出的英雄人物。他积极投身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运动,精心撰写了《仁学》一书,猛烈抨击二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进步发展的呼声,号召人们“冲决网罗”。这部书是他主张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在近代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变法维新只坚持了103天就失败了。光绪遭幽禁,康、梁逃亡日本,谭嗣同等6人被杀。就义的6人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六君子”。梁启超逃往日本后,为了悼念牺牲的“六君子”,分别为他们写了小传。  相似文献   

8.
论谭嗣同《仁学》“以太”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50年代以来,对谭嗣同《仁学》一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太”的来源、内涵和哲学属性,史学界长期存在分歧,诸说并存,莫衷一是,甚至截然对立。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对谭嗣同哲学思想体系及其社会作用的不同评价。本文试图从揭示《仁学》“以太”概念的来源入手,渐次剖析《仁学》“以太”说的内涵、实质及哲学属性,以便为客观评价《仁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提供史实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太”在19世纪未从欧洲自然科学领域传入中国后,谭嗣同遂借用这个概念构筑了《仁学》一书。然在借用之初即赋予了“以太”复杂的性质。本文就《仁学》中“以太”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作一梳析,力图客观地阐明“以太”在汉语语境下具有双重性内涵的历史原因及谭嗣同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由南开大学人文学院、台湾中华人文展望学会共同发起的“海峡两岸《仁学》与21世纪的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8月22日至24日在南开大学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四十余篇。与会海峡两岸学者围绕谭嗣同及其《仁学》、《仁学》与21世纪的前景等主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具体来说,从三个方面拓展了对谭嗣同及其《仁学》的研究。一、关于《仁学》本身的研究《仁学》本身的内容,学术界已做过深入的研究,这次会议学者们多从新的视角多方位来解读《仁学》,以凸显《仁学》的积极意义,把握谭嗣同的思想脉络。如有的学者从…  相似文献   

11.
“通”——以通达、贯通、仁通求变通、运通、流通的思想,即维新变法的思想,而不是激进革命的思想——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精髓与主旨。希望有仁慈的君主、清明的君主专制政治、仁通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通达流畅的社会经济文化运行境界,才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实质。谭嗣同秉承湖湘,学派理学思想源流,希望朝廷存“仁心”,行“仁政”,从“匡扶社稷”的思想来分析,谭嗣同依然是一个“吁天”的传统士绅。  相似文献   

12.
谭嗣同的《仁学》是中国近代一部思想性极强的著作。从墨家思想、儒家思想、西方民族主义思潮3个方面对谭嗣同思想之开放性进行探析,可得出该书将传统文化赋予具有现代性的内涵,符合现代化的潮流。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的“大同之学”代表作为《大同书》.《大同书》成书过程很长,自1887年著《人类公理》,康氏几经修改,至1919年《大同书》单行本出版,前后长达30余年.康有为的“大同之学”早在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已基本成型,并向学生宣讲,梁启超等一众学生深受影响.1897年梁启超在长沙时务学堂宣传激进革命思想,实受康有为大同学说的感召;受梁启超的激进思想鼓吹,不少青年学子投身革命,实亦是康有为大同宣传的间接影响.所以,无论主观是否愿意,康氏的大同思想在辛亥革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虽然康有为一贯主张君宪和保皇,但在那个波谲云诡的乱世,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由其主观意愿决定的.他未曾想到,相当一部分徒子徒孙,虽然受其思想指引,却挣脱樊篱,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辛亥革命最终爆发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妇女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期间,中国思想界面貌一新,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妇女解放问题首次提到历史日程上。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下,鲜明地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并在其著作《大同书》、《仁学》中深入地批判了封建伦理纲常对妇女的禁钢,猛烈地抨击了残害妇女的种种陈规陋习,指明了妇女解放的具体措施和步骤,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韩少功是一个有大慈悲心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受欺压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人性的黑暗有着深刻的洞悉.他认为文学不能改变人性,不能承载沉重的社会使命.他在小说《女女女》中表达了他的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其小说《女女女》中蕴含有佛教的缘起性空论、因果报应说、顿悟见性、即心即佛等思想.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和章太炎等社会改革家、政治家一样,韩少功企图将佛教思想作为解决中国人性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想武器.他希望通过佛教“治心”,通过“治心”以达“治世”.  相似文献   

16.
谭嗣同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提出的平等思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他的代表作《仁学》中,谭嗣同构建了“仁-通-平等”的人性平等与人权平等关系模式,主张消除人我之利害冲突,实现人人平等。谭嗣同的平等思想,受佛教平等观的影响至深:一方面,佛教的平等观为谭嗣同的平等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中国平等伦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但另一方面,借用佛教的“众生平等”的思想来论证其平等观,也使他的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带上很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曾经提出流血与变法的相关度问题,这种“流血变法”思想的渊源,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往研究者有所忽略。本文重点探讨“流血变法”思想在维新派中的影响及与日本明治维新武士精神的联系,揭示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倡“游侠”精神的隐衷。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丛报》的创办,承载着梁启超希冀透过“德育”和“智育”培养“新民”的理想.《新民说》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刊发,即体现了梁启超在追求这一理想时所展开的两个方面.撰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过程中,梁启超的立足点有所变化,隐隐透露出梁启超从隐含政治意图的“有为而作”发展到“为学术而学术”的阶段,开始为他日后学术生涯做披荆斩棘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重要人物,尤以其“善变”著称。在戊戍变法后的三十余年里,其政治思想历经几次重大变化:时而改良、时而开明专制、时而又是君主立宪,令人眼花瞭乱。正因如此,其师康有为批评他“流质易变”,孙中山更是以“一人持二说,首鼠两端”斥之。思想界对梁启超的评价也有分歧。本文在于探讨梁启超变化之过程,善变之原因,从而挖掘其思想纵深之症结,这对于我们面对复杂莫测的政治气候,如何把握自己,坚持正确方面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变法运动,同时也是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深远、销售量最大的一种刊物。梁启超曾说:“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行销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而梁启超在《时务报》连续刊载的“变法通议”更是其中影响最大一文。为此,梁启超得到“舆论界天之骄子”之美名。他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启迪民智方面功绩也确实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