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衡 《传媒》2001,(2):10-11
人有话就想说,说而不足就要写,写短文而不足达意就又想写一本书。这大约是做文人的规律。文人中又另有一类名日记者。他之所说、所想写的与别类文人不同。很少花前月下之吟叹,亦少理论逻辑之推断。他只客观捧献事实,并且必是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之事。他孜孜以求,矢志不  相似文献   

2.
也许是孤陋寡闻,"新闻发现学"这个词,我还是第一次从《怎样发现新闻》这本书里看到。这本书冠名《新闻发现学》未尝不可,也许这样就可能多了一些中国式教科书的气息,但不太通俗的学术概念包装起来的书让人难读。这本书的作者潘堂林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他从一个新角度为传统应用新  相似文献   

3.
苏南 《新闻世界》2010,(10):11-11
新闻界的老前辈艾丰,他写的《新闻写作方法论》,在业界可谓大名鼎鼎,相信许多新闻从业者都读过这本书,科班出身的编辑记者们,对这本书更是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4.
梁衡 《新闻三昧》2005,(7):53-53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一些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两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并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5.
梁衡 《今传媒》2005,(8X):57-57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些文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2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文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6.
陈力丹 《青年记者》2012,(36):90-91
辜晓进是以《走进美国大报》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闻名的,那时他是新闻传播业界的一员,后来他还有不少著作出版,但这本书是奠基之作。现在他转到新闻传播学界,再出新著《当代中外新闻传媒》,值得祝贺。这部书稿与传统的外国新闻史、中国新闻史的  相似文献   

7.
蓝鸿文同志写了一本书,叫做<面向新闻界>,这是一个深含意味的书名. 鸿文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他从当地方报纸记者开始,之后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出版这一本书,是他几十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之一,是很不平凡的一本著作.他写的新闻文章,值得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工作者、新闻系的师生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卫刚 《视听界》2009,(6):34-36
11年前,正式开始在新闻媒体的工作后,我买的第一本书是《目击世界六十年》,作者“沃尔特·克朗凯特”。买这本书是因为一位领导的推荐,他说,做新闻,应该知道克朗凯特。中国人纪念克朗凯特,是有些不同寻常的。一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主持人,能被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中国新闻人尊敬和纪念,已经可以说明其价值。  相似文献   

9.
缪卓群 《新闻传播》2013,(2):170-171
几十年前,一个美国记者来到了延安。这个人把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编纂成了一本书,名为《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该书不仅记录了延安的风貌、人民的生活,还有对当时中共高层的采访和描写,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个人叫埃德加·斯诺,他的书突破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信息封锁,让许许多多的人了解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闻学,艾丰有两部专著,一本是《新闻采访方法论》,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大;一本是《新闻写作方法论》,是前年出版的,是讲新闻写作的。艾丰的新闻作品有个性,他甚至刻意追求每一篇重头作品都不失自己的风格,力求形式或内容有新的突破。曾看到过一些文章,称他是学者型记者。所谓学者型,是说他比较注重对问题的理性研究与逻辑判断;所谓学者型记者,是说他的这种研究的选题用的是记者的眼光,他对研究成果的表述用的是新闻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起先,是一位晚生代作家向我推荐这本书。接着,我先生逛书店时带回了这本书。他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独特的装帧。后来,他在为我的小说集设计装帧时借鉴了这本书的特点。再后来,我才看完了这本书。时间已是1999年春节前夕了。书和人一样,认识了不一定立即阅读,好书更常会这样。它挤在家中顶天  相似文献   

12.
与思想赛跑     
《思想的力量——中国新闻时评的新发展(1996-2006)》一书是陈栋在他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的。本书的出版,对他而言,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我作为他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也备感欣慰。这是他8年大学学习经历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也是他科研人生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3.
与思想赛跑     
吴廷俊 《今传媒》2010,(5):83-83
《思想的力量——中国新闻时评的新发展(1996—2006)》一书是陈栋在他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的。本书的出版,对他而言,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我作为他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也备感欣慰。这是他8年大学学习经历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也是他科研人生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4.
《张家口日报》社总编辑、高级编辑刘勇同志所著《见证与思考》一书,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春节前夕,我到张家口办事顺便到报社探望一下老朋友刘勇。他将已准备好、刚刚出版的并亲笔题写赠言的《见证与思考》一书送给了我。同时,他还赠给了他的老朋友——我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郝斌同志一本书。  相似文献   

15.
知道陈庆港这个名字,最早是从《真相——慰安妇调查纪实》这本书开始的。翻开那本书,是在一个休闲的午后,却不期然历史竟以如此异样可怕的面孔和气息扑面而来。厚厚的一本书中,文字沉重,  相似文献   

16.
案头上,放置着蔡常维寄来的新作《写作漫谈》。这是我读到他的第四本书,前三本是他的杂作品集,这是一本谈杂写作的书,是根据他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讲话稿整理,由中国联出版社出版。老蔡是一位多产的军旅作家。1964年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携笔从戎,当过排长、新闻干事、军区报纸和杂志社编辑、主编和社长。  相似文献   

17.
采访手记 2001年7月18至19日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个人和这本书之间的相遇,是一种缘分。 《成都商报》副总编辑杨力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何总是一本书。 我明白他的意思,他不是不知道该翻到这本书的第几章第几页,他是  相似文献   

18.
周泽新 《青年记者》2009,(19):90-90
也许是孤陋寡闻,"新闻发现学"这个词,我还是第一次从《怎样发现新闻》这本书里看到。这本书冠名《新闻发现学》未尝不可,也许这样就可能多了一些中国式教科书的气息,但不太通俗的学术概念包装起来的书让人难读。这本书的作者潘堂林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他从一个新角度为传统应用新闻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朱希良 《今传媒》2005,(2):50-50
和肖健交往也有将近六年了。2004年12月3日,他打电话给我,说是自己;隹备出一本书,想请我帮忙给看一下,然后就可以送出版社了。我先是感到有些惊奇,仔细一想这也符合肖健做事的风格不事张扬,稳稳当当,有思路,有耐心,过段时间,就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早些年我出过两本书,一本<两副面孔>,一本<拎出新闻眼>,凡读过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与梁衡先生有过一段交往.<两副面孔>的序是由梁衡先生作的,许多刊物都登了,有些影响.<拎出新闻眼>里有我撰写的长篇文章<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该文被收进好几本集子,读者也爱看.梁衡是著名的大记者、大作家,能得到他的鼓励,确实颇感荣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