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轫于19世纪初的生命哲学对今天的基础教育大有裨益。其哲学理论的核心——对生命的关注,启迪着基础教育关注儿童生命教育、弘扬人文精神以回归教育的生命本真;其所宣扬的"直觉"、"体验"、"生成"、"生命的冲动",启迪着基础教育应关注儿童未完成的特性,以促进其生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注人的生命是高校教育的应然追求,在实用理性教育哲学的理念下,高校生命教育处于偏离状态,本文借鉴儒家生命哲学理念来启迪高校的生命教育,以"天人合一"确立生命意识教育,以"立志成仁"形成忧患意识教育,以"见利思义"加强生命关系教育,以"止于至善"实现生命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生命教育"是促使留守儿童认识与热爱生命、尊重和珍惜生命、提高其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留守儿童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加强和改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生命哲学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它比较关注体验与理解,强调直觉的方法。当我们在生命哲学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时,我们倡导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规范的权威者转向与儿童平等参与的体验者;教学过程应从知识、规范的灌输、训练转向对个体精神的“教化”;教学目标应从教育价值的外在诉求转向对儿童内在心灵的陶冶。  相似文献   

5.
何珊 《学周刊C版》2019,(16):115-116
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为生命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如何在小学阶段更加切实有效地推进生命教育引起学界的关注,李普曼儿童哲学,则在具体实际中为小学推进生命教育探寻出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农村初中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生命教育"作为一种能够让留守儿童充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且又能够提升留守儿童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得尤其重要。在农村积极地展开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留守儿童,尤其是初中留守儿童得以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生命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关注儿童生命教育的同时,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带来的负面现象,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有着城乡人口流动限制被打破,城市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等社会背景和原因,导致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肉体生命的不健康,人生观扭曲,生命情感扭曲,生命意义的迷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改善其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学校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启迪其生命的意义;用母爱温暖一颗颗冷漠的心,恢复其正常的生命情感。  相似文献   

9.
"成人"既是一个古老的教育问题,又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中"成人"观进行梳理,同时借鉴大田尧教授回应生命本质的当代"成人"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对"成人"活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儿童哲学的活动中找到了符合当代教育观的"成人"之维。儿童哲学在当代备受青睐的原因即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与对"生命"的关怀,在其活动中既体现了当代哲学对"他者"的尊重与理解,又体现了当代教育对"共育"的认可与实施,更是对"生命"的解读与回应。  相似文献   

10.
在生命的教育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都应该教导学生先从认识自己出发。对儿童"自我"的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等。本文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视角,以生命教育作为儿童"自我"教育的背景,论述在"自我"教育下,儿童在感受、感动、感恩中,体验生命、关怀生命、服务生命这一由"感"生"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儿童有着内在精确的成长时间表,其生命的成长过程是儿童按照自己特有的节奏和张力所展开的绵延创造过程。教育的时间只有与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相一致,教育才能发挥对儿童生命成长的作用。然而,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社会,教育陷入了对"科学的时间"迷恋中,这导致了现代儿童教育因一味追求速度、效率和功利性结果最大化,而遮蔽了儿童生命的价值,阻碍了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为此,基于对生命"真正的时间"的理解,确立尊重儿童生命"真正的时间"的教育时间观成为了现代儿童教育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新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当代理想。当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在深层意义上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自由的教育价值观 ;在一般意义上是一种充溢着人的生命活力的教育主体观 ,而尤其是指一种教育对象观 ;在具体意义上是一种以人的自由活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观。确认当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 ,对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的调整、课堂教学的转型以及课程的重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命哲学是一种非理性的哲学思潮,它比较关注体验、理解、直觉以及人的生命和生活等.生命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超越,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让儿童在教学中自由和谐发展;重视儿童创造性,让儿童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关注儿童现实生活,培养儿童直觉意识;以儿童生命发展为本的多媒体教学观.用生命哲学的视角对当前我国学前儿童教学的目的、过程、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审思,无论对幼儿教学事业的发展还是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受"工具性价值"思维的影响,在教育中,即便是在幼儿园教育中,把人当作工具,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遗忘与漠视生命的现象.生命化教育要求我们要直面儿童的生命,直面儿童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尊重每个生命,为每个生命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的本质是社会需求条件下的人的自然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学校基础教育阶段既是学生的成长期,也是儿童学习天性的更活跃期;学校基础教育阶段面对的社会基本因素其实是自然因素的新的表现形式;人的生命自然是教育中起支配作用的“大自然”;教育的要义在于顺自然而为,使儿童获得精神解放的启蒙,包含了精神的启蒙和文化的启蒙,因此,抑制频考成为今天基础教育保护和依托人的生命自然的关键。因为,频考管理方式以压抑和背离人的生命自然为代价,总考需要来自人的生命活动的真正的素质提升,基础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应是依托自然激扬生命。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视障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样要以提升生命价值为目的直观视障儿童的生命。本文在生命教育实践基础上,尝试从生命教育的内涵、目的、内容、资源和实施等五个方面初步探讨视障儿童生命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儿童生命教育备受社会关注,鲁迅自始至终都是重视儿童生命发展与教育的。本文从设“父范学堂”、编“儿童读物”、立“儿童为人”三个方面探析鲁迅教我们如何进行儿童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8.
人的生命是其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这三种生命属性对应着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三种生命的存在形态.生命教育作为"为了生命、通过生命、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以尊重生命主体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高度关注人生命的六大特性为基础,从而有的放矢地成全完整的人的发展,努力成为有生命在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其关注的主题由自然物质世界转向了人自身,转向了人的生命及与人的生命不可分割的生活.文章从生命哲学的视野采审视当下的儿童教育,发现儿童教育忽视了儿童生命的价值,并带有很强的教育功利性.提出教育要尊重儿童,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激发儿童的创造力,让儿童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2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论坛”上,我提出了“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的观点,即:课堂教学要以“生命教育”为设计思想,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注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学校教育不能单纯以高考成败攻论英雄,应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领导要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