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汉英语码混用指的是在汉语的表达方式中夹杂一些英语的词汇、短语或句子的语言现象,是经济发展和英语推广的一种必然.本文探讨了汉英语码混用的特征及成因,文章指出,虽然语码混用有悖于语言规范,但体现了语用经济、语言灵活及文化融合,应加以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2.
语码混用是指以一种语码为主,再夹杂其他语码的语言现象。本文从汉英语码混用流行语入手探讨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其语用功能、心理基础。该表达新颖奇特。简洁生动;抢眼醒目,妙趣横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侯静  张庆艳 《考试周刊》2007,(52):134-135
社会语言学将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统称为语码。现代社会经常会有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操着方言、普通话并时常夹杂英语进行交际的现象,这都属于语码的夹杂与转换的研究范围。本文即对年轻人语码转换现象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模因,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汉语在演进中出现了形式多样汉英语码混用现象。通过对汉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及其对现代汉语最直接的影响来分析,提出语码混用的规范化建议,即应严格遵循现代汉语的组合和聚合原则,采取"求同存异"的处理原则。在具体的实践中要规范汉英语言文字教学,严肃对待新闻及网络媒体对语码的混用,端正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心态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粤语为入口,探讨粤语英化现象,从早期被殖民时期的"洋泾浜"英语到现代的后殖民语境下的后殖民语言;指出粤语源英语外来词在形态、反汉化标准,以及语码混用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产生的影响;旨在维护汉民族语言的同时,正确处理好英语与汉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杨凡  陈星  李佳  廖烨 《文教资料》2009,(23):53-55
本研究采用实证方法,探讨了大学生汉英语码混用的倾向、态度和对该现象长期影响的看法.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语码混用的频率较低,但对此现象已习以为常.话题和场合是决定大学生是否混用语码的主要因素.三个常见的混用语码的动机是简捷、委婉和幽默.大多数人在他人进行语码混用时都显示出高度的敏感性.大部分被试对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持积极态度.超过一半被试认为汉英语码混用应该被规范.  相似文献   

7.
语码混用作为双语交际场合具有代表性的交际方式,一直受到语言学界众多学者的关注。在大学校园里,英汉双语的语码混用也成为大学生标新立异的一种方式。校园里语码混用现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和交际者本身的因素等等。大学校园语码混用也体现了语用学的经济性原则、顺应性原则和礼貌原则。  相似文献   

8.
南昕嵘 《考试周刊》2010,(39):104-105
随着我国学校英语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和学习者外语技能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都可以熟练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由此产生的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码在大段会话和语篇中混用的现象也越来越频繁和普遍。本文着重探讨了校园文化和流行文化影响下,大学生这一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强的群体中的,其语码混用现象和特点。同时,结合其特点和语义功能上的差异,本文分析了校园语码混用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雷永红 《文教资料》2009,(25):54-56
语言是一种具有社会规约性的符号系统.语码转换是指在一语篇中,从一种语言或者变体转到另一种语言或者变体的语言现象.本文作者结合汉英语码转换的实例.分析部分语言属性在汉英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中的反映和体现,进而说明汉英语码转换的存在是和其所具有的一些语言属性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刘思蓝 《海外英语》2014,(11):231-232
由于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多语能力者逐渐成为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该文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常见语言现象拟对以汉语为第一语言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多语能力者在母语环境下语言使用中的语码混用现象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西两种语言文化接触的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在媒体和日常生活中,英汉语码混用的现象应运而生。本研究采用实证方法,以兰伯特的变语配对实验为主,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辅,选择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英汉语码混用的倾向、态度和对该现象长期影响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万伟业 《海外英语》2012,(13):254-255
同源宾语是英语和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先从类型方面分析汉英同源宾语语言现象的一些特征,其次研究其结构和语义特点,得出有些汉语的同源宾语形式上与英语的同源宾语结构相同,但实际上他们不同于英语同源宾语结构,他们是汉语中的重叠谓语,是汉语特有的谓语形式。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隐喻现象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和差异的地方,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对比中英文化里存在的隐喻现象,也将根据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来探析隐喻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失语症"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在英语教学中,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英语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忽视而导致的。因此,英语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中国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输入,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的母语句法负迁移现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大学生的英语作文中普遍存在着母语句法负迁移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笔者通过英汉对比的方式来充分揭示英汉句法的差异.以找出学生作文中的母语句法负迁移现象,从而针对这一现象,就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减少负迁移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写作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感既是生理和心理现象又是语言文化现象.通感词在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通感词在语音、词汇结构和联想机制的异同,可以增强对英汉语言的理解、鉴赏和使用能力,克服语言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而忽略母语文化,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基于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分析,认识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应将中国文化融入高职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8.
汉英语言中都存在名词动词化现象,在现代英语中这一用法极为普遍;而汉语中这种用法则多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汉语中出现较少。本文试图从名词动词化的概念、形成的动因和分类三方面进行分析,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加深对汉英语言中这一用法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能更多地欣赏到这一语言现象的简洁、灵动之美。  相似文献   

19.
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研究了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中国英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认识中国英语,处理好标准英语与中国英语的关系。教师应结合中国英语与标准英语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目的语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