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对人的生存、人的早期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群体的思考,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仁学。仁学为人们设计了一条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为仁”之道,而理想的人格就是实践“仁”的君子。同时,孔子也设计了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那就是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这些思想奠定了儒家人格理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是以“成人”和“爱人”为主旨的教育思想。孔子基于上学,在教育领域里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从而为人生境界的追求,社会理想的实现铺垫了基础。今天,整个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道德教育领域也在探索其新的模式。现代社会的道德文明,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根基之上,而且,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必须转移到注重内在性上来。因此,孔子的“仁心良知”论应成为新道德建设的根本生长点,其仁爱精神正是现代教育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孔子的仁学理论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提供一种有益的思维视角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以"仁学"为内核,以"礼学"为外在规范的仁礼统一 思想学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发扬光大,建立起人格平等的仁学思想体系.但自汉代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人对孔孟学说进行了阉割与篡改,使儒家学说变成为货真价实的、为维护落后制度服务的"礼学".客观地理清儒学的本来面目,历史地认识孔孟思想学说,在学术研求方面有着重要义意.  相似文献   

4.
《论语》的编纂距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细读《论语》,品味孔子仁学思想,仍有现代人应该汲取的大智慧。面对市场化、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大潮,现代人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实用化、物质化。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人修身养性、调节心理、塑造人格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仁学思想是孔子全部学说的核心。孔子的仁学思想,超越了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范畴,就其实质而言,属于人生哲学或人道之学。孔子的仁学思想的重心是探索人生原则的确立、人生目标的选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以人为主体的人文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谈论美学的专著,涉及到艺术的论述也比较分散,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极其丰富。其关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仁学之美”等方面。应深入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而有关孔子仁学的研究也成为了西方儒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哲学家芬格莱特从外在行为特征角度出发来反对西方用“心理主义”视角解释孔子思想,同时突破性提出以“礼”为切入点来阐释“仁”的丰富内涵。而安乐哲则部分承袭了芬格莱特关于孔子仁学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仁”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焦点—场域”等研究理论,使得美国汉学对于孔子仁学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仁学”思想是孔子儒学的核心,它在各个时代和领域的影响都异常深远,它是现代以人为本思想的渊源。本文从传统文化精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宝贵营养。寻求服务于当代高校后勤人员管理的积极因素。系统阐述了孔子仁学思想在高校后勤人员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孔子成功办学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孔子与学生建立起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跟他的仁学思想分不开的.孔子的仁学强调"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上忠信,徙义,祟德也",等等.认真学习和运用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获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的现代化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孔子仁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仁学思想中的理性精神和血缘基础对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学德育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大系统,一项大工程,要根植于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以对话育人为理念,创新实践小学德育。基于对话育人理念的小学德育创新实践,是教育主体在人格平等、相互信任、心理安全的环境下,营造平等、宽容、沟通与合作的氛围,通过互动、交流、分享进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内化与外显,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12.
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人格来自家庭的熏陶。父母要从家庭教育开始关注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培养。文章主要阐述家庭品德教育的内容以及进行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希望引发家长的更多思考。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伦理学视野下道德教育的性别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德胜 《教育研究》2006,27(11):58-63
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表明,道德是有“性别”之分的,男女两性在道德价值重心、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上均有差异。但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客观存在的性别歧视,导致道德教育的性别失衡和性别冲突,从而限制了道德教育的发展。实现道德教育的性别和谐应该消除性别歧视,重新定义道德和有道德的人,使道德教育的核心概念包容女性气质。在此基础上,重建道德教育大厦,使其矗立于理性和情感的根基之上。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学生确立正确政治思想、塑造高尚道德品质和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推进的新形势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应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作为承担学生德性素质培养和熏陶的教育活动,无疑是一种价值性活动。个性发展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其实践是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其中包含有学校德育活动。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甚至因果关系。学校德育应该以学生个性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应该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学校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德育本身固有的规律。职校的德育应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潜心研究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与个性发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为学生未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职校学生实际,分别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个性培养的关系,指出了德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一系列思想困惑与矛盾。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应注重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塑造,完善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建设,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思想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长期以来也成为我国学校德育的哲学基础,受以民为本思想影响的德育存在着人的缺位和工具理性等弊端,因而德育应从以民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学校德育的哲学本体论概念,它既是一种德育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德育方法论。以人为本的德育以学生为本体。实行人性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作用,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品位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并就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如何运用音乐教学加强大学生个性培养,提出了利用营造氛围、鼓励探索、因材施教、尽兴表达这一系列解决对策来张扬、塑造、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20.
诗意德育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诗意言说的方式,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涵养诗意情怀、发展诗性智慧、形成诗意品质、积淀诗意语言的归真、求善、至美的德育。学生积极人格发展召唤诗意德育,诗意德育也发挥着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的功能。实现这种功能的策略是在生活的诗意中历练学生的积极人格;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元融合的诗意德育体系;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自由精神,促进诗意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