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石",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之一.在秦汉时期,作为重量单位,一石为百二十斤;应用于量制,石相当于斛,即十斗为石;应用于官秩,若干石从标识俸额多少的度量衡单位发展成为划分官制级别的秩级单位.将"石"作为一个概念,分别从度量衡和官制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着重探讨秦汉时期"石"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之一。在秦汉时期,作为重量单位,一石为百二十斤;应用于量制,石相当于斛,即十斗为石;应用于官秩,若干石从标识俸额多少的度量衡单位发展成为划分官制级别的秩级单位。将“石”作为一个概念,分别从度量衡和官制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着重探讨秦汉时期“石”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度量衡亩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史学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滥觞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具有多元性多变性的特点。本文作者认为:研究中国古代度量衡史应正确了解并掌握黄钟秬黍之说,重视对过去历代度量衡器的发掘和考订,充分掌握有关的历史文献,并有选择地审慎地使用以货币考度量衡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册教材新編了公制度量衡,四則应用題,几何初步知識等三个內容。現根据大綱精神和以往教学中所发生的問题,就这三个內容談談我們的意見,供同志們参考。公制度量衡大綱規定:“把各种度量單位的巩固知識作为教学的內容中心,使计算法建立在巩固的基础上。”因此,我們在教公制度量衡时,以要求公制度量單位認識的巩固知識作为复名数四則运算的基础,过去只着重教学計算方法,而忽视單位的具体观念的教学是錯誤的。学了公尺公寸方面的計算,而不知1公尺1公寸到底有多長,这样的教学就成了  相似文献   

5.
宋人笔记中写道:“东坡谪齐安,日用不过百五十。”意思就是说,苏东坡下放到湖北黄州以后,小日子过得俭省,每天花不到150文。150文是多少钱呢?在北宋前期,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一斗小麦卖15文钱,如果碰上丰年,每斗小麦只卖7到8文。宋朝一斗有6.64公升,按每升小麦1.56斤估算,一斗小麦重约10斤,现在普通的小麦大约1元一斤,需要10元钱才能买到宋朝那样的一斗。  相似文献   

6.
宋人笔记中写道:东坡谪齐安、日用不过百五十。意思就是说,苏东坡被下放到湖北黄州以后,小日子过得俭省,每天花费不到150文。150文是多少钱呢?在北宋前期,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一斗小麦卖15文钱,如果碰上丰年,每斗小麦只卖7到8文。宋朝一斗有6.64公升.按每升小麦1.56斤估算,一斗小麦重约10斤,现在麦子大概0.8元一斤,需要8元钱才能  相似文献   

7.
小学五年二期的算术教材,主要包括“公制度量衡”“四則应用題”“几何初步知識”等三个內容。教材中思想內容是很丰富的。現在就如何通过算术数学向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这一問題来談谈我的認識和打算。  相似文献   

8.
我国度量衡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和交换的出现而产生的。商周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相应的度量衡器具和度量衡制度,并设置了管理度量衡的职官。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在各诸侯国相继出现和确立,为了商品的交换和赋税的征收,各诸候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十分重视度量街的制造和管理,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度量街制度日趋完备和统一。在战国时期一些度量衡器物上,可以看到这种演变的趋势。下面以衡制为例:战国时期秦国的衡制。《汉书·律历志》载:1石=4钧=120斤,1斤=16两,1两=24铢。根据西安高  相似文献   

9.
谈我国古代度量衡的逐渐精确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不准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述及了中国古代度量衡方法与用具的发明,历代政府、人民争取度量衡方法用具准确、测量精确所做的各种努力,使度量衡方法与用器在一定时期里、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准确。然而因度量衡方法与用器自身缺欠,社会的、人为的原因所致,古代度量衡没能永久的、全方位、真正的做到准确,测量精确,而是准确与不准确并存,这种状况影响了人们的思维、语言、写作,成为忽视和淡化数量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素描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加强默写能力的培养。历代的中国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以默写法作为感知观照自然物象的一种手段加以普遍地运用。西方的艺术家特别是后期印象派之前的艺术家,所使用的方法便是对物写生。  相似文献   

11.
"鸡卵"、"鸡子"、"鸡蛋"的产生与发展经过了历时替换过程。先秦两汉,"鸡卵"、"鸡子"使用都很少。汉末到唐初,"鸡子"使用渐多,在口语性较强的作品中,"鸡卵"被替换较为明显。由于固定短语使用的延续性,晚唐到元代史书中"鸡卵"使用仍较多。"鸡蛋"一词在元代产生,但用例很少;"鸡子"则在清代产生了新义。元、明尤其是清代以后,"鸡蛋"占优势并最终完成历时替换,"鸡卵"、"鸡子"只在部分方言中使用。  相似文献   

12.
南朝咏物诗创作非常活跃,特点是"赋以体物",这种为咏物而咏物的形式审美是文学自为性理念的显性表征。追求形式审美的咏物诗人扭转了两汉以来诗教与言志的他律传统,从自身形式因素积极开拓诗歌意义,体现文学"自为"的发展变化,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汉语中表“倒仆”义的主要动词的考察,考察了它们由古到今的演变过程。先秦时期表“倒仆”义的词繁复多样,其中“颠”的使用率稍高;战国末期开始活跃的“僵”和“仆”,进入两汉成为表“倒仆”义动词的常用词;汉代出现的“倒”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频率激增,替代“僵”和“仆”成为表“倒仆”义的主导词。这样的情况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陵有无石刻雕塑,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历史文献中的诸多记载、秦勒石成风的社会风尚以及秦人日趋成熟的雕塑技艺来看,秦始皇陵有石雕应确实无疑。之所以今天在陵前看不到这些石雕,应是在楚汉相争之际和汉人"过秦"思想的影响下,毁于历代的兵火和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15.
从先秦到汉初的儒道名家及许多子书几乎都要论及道,尽管对道的定义不同,但都把“道”做为重要的概念,基础概念,韩婴也承袭了这一传统。不止如此,他还把“道”(及德)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概念,试图用以统摄方方面面的问题。一方面,他拉开群生万物与“道”的距离,使道成为纯粹抽象物,接近天道;另一方面,又以“道之行”思想打通了形上之道与形下之道、天道与地道、人道之间的隔闽和屏障,从而在一条独特的路径上建立涵盖统摄诸家的道(德)论。  相似文献   

16.
秦国时商鞅实行"异子之科"对家庭模式进行控制。然而随着王朝更替,加之诸多因素的影响,虽有"汉承秦制"之说,但西汉初就开始逐渐改变秦国的"异子之科",经东汉发展,最终于曹魏时期正式废除了"异子之科",而建立了一种相对成熟的"同居"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同居的范围、户籍关系、财产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各个时期显现着不同特点。而这个演变过程的发生,也有着深刻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元代,汉蒙两族接触密切,不少蒙语词渗入汉语。"站"自元代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与古汉语固有词"驿"交织使用。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元、明、清三代官方驿站制度用语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影响,发现官方制度用语对文学作品用语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相对而言,文学作品用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稳定性,而官方制度用语随着朝代的更替变动性强。  相似文献   

18.
传说早在秦汉之际,客家原乡(赣闽粤边区)即已流行石古信仰习俗。从石古原型的象征意象、记忆和文化渊源来看,客家原乡传承至今的石古信仰习俗,与百越文化、畲民文化乃至禹夏先民的石母崇拜一脉相承,其原型是中华初民心灵中的以大山石壁洞穴为象征的"大母神"。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商鞅方升、新莽嘉量容积与“容如黄钟”的讨论,探析了律与度量衡的关系及黄钟律之争的原因.认为秦汉量升,其量相同;“秬黍为法”,“容如黄钟”.度律量衡,先尺次律,再量后衡,相因而生.即先“以黍累尺”为度制之本,次“以尺定律”,并因九相关而成古律尺、古黄钟及律尺、黄钟;再“以律(管)度容”,即以黄钟律管之长为尺长基准,定制量器;后“以容立重”生权衡.而“九九八十一、宫”的黄钟之争,其原因是由于历代有不同基准的尺型,采用何尺型量测和认定古代容器更是争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张大千书法因其强烈的个性特色被誉为"大千体","大千体"受清末民初碑学书法实践的深刻影响。碑学书法的意趣与大千情性契合。张大千接受碑学书法的影响当在拜师曾熙、李瑞清以后。其拜师曾熙、李瑞清学习书法,动因较复杂,且时间均在1919年。张大千研习碑学书法经历了三个阶段:直接取法曾李二师阶段;遍临"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阶段;由博及专,以《瘗鹤铭》、《石门铭》为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千体"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