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对我国建国以来国内外理论界有关康有为《大同书》的研究从四个方面作了系统综述。1.关于《大同书》成书年代问题的研究;2.关于《大同书》所描写的大同社会的社会性质的研究;3.关于《大同书》的基本思想及其社会作用的研究;4.关于康有为《大同书》和中国近代化道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的《大同书》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期形成的大同思想,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糅进了他的政治构想,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远景,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社会构想是资产阶段维新派从事资本主义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高政治纲领,它给资产阶段维新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对于维新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设想的“大同”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社会,这是研究康有为的《大同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但与对《大同书》的评价有关,而且也与对康有为的评价有关.汤志钧同志在《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一文中说:“我在《再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论康有为〈大同书〉的思想实质》(见《历史研究》一九五九年第八、十一号)中指出,《大同书》是康有为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年避居印度时所撰,《大同书》中所说的  相似文献   

4.
常峰 《考试周刊》2007,(45):160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我国乃至世界有史以来最杰出、最详尽的空想社会主义杰作之一。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也是全世界人民灾难深重的曲折反映,同时也是人类关于未来社会前景的一种最美丽、最大胆的设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这一思想时往往侧重于对《大同书》的研究和解读,而忽视了对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尤其是康有为早期著作中相关思想内容的发掘,因此造成的不良后果至少有两个方面:一、让人感觉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只是伴随《大同书》的诞生而出现的,它很可能是一种孤立或偶然的现象;二、对《大同书》的基本思想及其社会作用的评价众说纷纭,乃至出现一些很不客观甚至歪曲的见解。本文拟从康有为早期的几部代表作入手,深入挖掘其中的核心信息,以此来揭示其大同思想的产生根源和发展轨迹。期盼此举能有助于学界同仁对这一思想在认识上进一步升华,从而对其作出相对理性和准确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妇女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的《大同书》是系统阐述其对现实社会认识及对未来社会构想的一本政治理论专著。书中体现了康有为关于妇女伦理、妇女解放的思想主张,如禁止缠足、婚姻自主、男妇平等、出入自由等。这对后来的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而发生的人类社会生活组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它还是基本的生产或经济单位。家庭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对家庭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对杜会的一种认识.康有为在《大同书》中阐述的有关家庭问题的思想与主张是其大同社会理想的重要内容之一。1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有关家庭问题的论述,主要是围绕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产生、弊害以及未来的命运等一系列问题展示的.关于个体家庭的产生,康有为认为,夫妇之间的婚姻关系是家房产生的前提,家庭是由夫妇、父子所组成,“夫家者,合夫妇、父子而…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的“大同之学”代表作为《大同书》.《大同书》成书过程很长,自1887年著《人类公理》,康氏几经修改,至1919年《大同书》单行本出版,前后长达30余年.康有为的“大同之学”早在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已基本成型,并向学生宣讲,梁启超等一众学生深受影响.1897年梁启超在长沙时务学堂宣传激进革命思想,实受康有为大同学说的感召;受梁启超的激进思想鼓吹,不少青年学子投身革命,实亦是康有为大同宣传的间接影响.所以,无论主观是否愿意,康氏的大同思想在辛亥革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虽然康有为一贯主张君宪和保皇,但在那个波谲云诡的乱世,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由其主观意愿决定的.他未曾想到,相当一部分徒子徒孙,虽然受其思想指引,却挣脱樊篱,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辛亥革命最终爆发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大同理想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揉进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民众,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图画。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进行探讨:康有为大同理想的核心——“仁爱”;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实质——“平等”以及康有为大同理想的终极——《大同书》及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从公车上书开始便走上了漫长的探索国家兴盛之路,他所作的《大同书》便体现出他对未来中国社会的构想。同时《大同书》中也隐含了中国政治改革的必由之路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大胆预测。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从公车上书开始便走上了漫长的探索国家兴盛之路,他所作的《大同书》便体现出他对未来中国社会的构想.同时《大同书》中也隐含了中国政治改革的必由之路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大胆预测.  相似文献   

11.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个重要思想资源。从古代到近代,大同社会理想一直是中华民族长期追求的梦想目标。大同社会理想对毛泽东社会理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的社会理想主要受到康有为《大同书》的重大影响,在—些方面与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表现出某种历史相似性,同时,这种影响在毛泽东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表达了丰富的佛教义理,其中般若性空是作者佛学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作品中许多回目和诗词所包含的佛教含义、行文中出现的大量谈空的诗句、作者对悟空师父的选择以及作品中《心经》内容大量出现的原因等多个方面,对作者般若性空的佛学思想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解析。  相似文献   

13.
杨仁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复兴中国近代佛教的杰出人物,对近现代代佛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杨仁山走上佛教之路的主客观原因,提出杨氏毕生虔诚信佛是个人际遇、家乡文化和社会历史等综合原因所致,并且还认为他的佛学思想的是受到其家乡九华山佛教文化和徽文化中的理学的深刻影响,以及直接渊源于佛教典籍《大乘起信论》。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是一位近代教育家,在《大同书》及其它著述言论中将教育与国富民强的社会政治结合起来,教师的作用及要求,选择与培养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力等作为新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受到了充分的关注,他的观点对当今教师教育仍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传世史料和敦煌文书,通过研究《净心诫观法》中的一些问题,来证明道宣思想中从西北到东南的佛学传统。道宣生活在隋唐之际,目睹了全国一统之后佛教文化和社会的种种变化,对于南北朝长期南北分裂所产生的佛教传统的不同也深有体会,所以这种政治分裂导致的佛教传统南北地域之分在道宣的佛学思想中也有所彰显,文章利用梳理道宣佛教思想之渊源,分析了道宣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佛教传统之地域性。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 ,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 ,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 ,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 ,“没看过佛经” ,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 ,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后 ,游历欧美的经历 ,使康有为思想发生了变化。《大同书》正是这一时期所撰的著作。康有为向往美国、瑞士式的联邦制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他没有勇气和能力说明怎样才能走到“大同”世界。他的现实目标 ,还是小康即君主立宪制。革命形势不断发展 ,但康有为仍然坚持改良主义 ,甚至发表“公开信” ,称“只可立宪 ,不可革命”。因此 ,《大同书》的思想实质仍是立宪保皇 ,反对革命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针对人口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引导,将大同社会的教育分为前后衔接的五阶段;他提倡五育并重,德育为先。康有为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本主义和新伦理主义的色彩,具有深远的人口学和教育学意义,对于我们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仍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的《大同书》是基主要社会政治思想──大同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全面阐述,它的基本精神是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它的基本原则有“天下为公”的公有原则、“人人平等”的人权原则、“去苦求乐”的人道原则,这三大原则之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复杂的近代中国产生了复杂的大同思想。《大同书》描绘了美妙无比的理想蓝图,但只是个不能实现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20.
戊戌前后是晚清知识人心灵秩序从崩溃到重建的转折期,佛学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对这一时段知识人佛学兴趣的高涨、政治文化思潮与佛教思想的交涉、儒学内在调整过程中的儒佛关系均有翔实的记录。从《日记》中亦可考见:就思想的形上超越层面而言,在"哲学"学科最初构建的晚清时期,佛学与中国古代心性之学、西方哲学心理学传统结合,造就了佛学色彩浓厚的,以"心物图式"为核心的"新世界观";就思想的社会政治层面而言,春秋公羊学是今文经学的中坚,也是戊戌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日记》对知识界中流行的"三教三世"、"未来净土"等论题有较丰富的记载,由此可见,佛学对清末公羊春秋学的渗入,佛学丰富了维新派政治变革的理论内涵,强化了他们人类精神自我救赎的政治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