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反学校文化是当前大学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反学校文化行为,只有揭示其产生根源,才能治标治本。出现大学生反学校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同伴群体的压力、社会价值观的偏差等。  相似文献   

2.
反学校文化是与校园主流文化相悖的文化现象。目前在我国大学校园中广泛存在并发展,对大学生的生存状态有较大的消极负面影响,而且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政府和大学生都应积极审视,抑制反学校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静 《教师》2012,(32):8-8
本文在界定大学生反学校文化概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反学校文化的成因,并就应对反学校文化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遏制反学校文化的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反学校文化是当前客观存在的校园亚文化现象,既是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也可能对大学生社会化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消除大学生反学校文化的不良现象、合理建构学生亚文化,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与社会变迁加速形成“文化反哺”类似,网络时代到来后又出现了精神文化变化速度快于物质文化的“反文化堕距”现象.在“反文化堕距”现象的作用下,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压缩在同一时空,人们的社会期望、参照群体都会高于现实的社会地位和所属群体,这种现象对经常上网的大学生影响尤其明显.通过提出“反文化堕距”的概念,以消费为切入点,探讨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大学生的角色冲突,为新生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虚拟空间,大学生体验另类角色导致奇异型消费,认同上移而超额消费,参照群体超越现实发展阶段引起焦虑型消费.在现实空间,大学生是消费的转嫁者、非职业者和学生等角色.虚拟与现实空间不同的角色规范和扮演实践,使大学生产生了角色冲突.在构建平和理性的社会前提下,学校回归公益性,提高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和撷取能力,才能使他们形成合理的认同,正确地锚定参考群体,使期望与现实基本契合,消除“反文化堕距”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社会性别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做了探讨,主要有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性别意识教育的缺失、社会性别教育环境的缺失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等。藉此,面对这些现实中的客观情况,本文提出了完善社会性别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对策,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理论让人们从社会意义方面重新认识性别,而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法有助于调整以往受刻板的性别模式规约的社会关系,并优化其秩序。鉴于学校教育与性别文化建构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针对阻碍大学生树立社会性别意识的因素,提出了在文学与文化教学中培养与形成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加快,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价值,需要从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化进程问题入手,探讨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社会规范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价值,通过学校体育在教学、文化与竞赛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有效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造成冲击,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令学校德育陷入困境。本文从社会的转型变化、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大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四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德育困境的原因,并提出建设社会新风尚、改革高校德育、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等解决德育困境问题的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引领社会思潮、提升国民素质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深度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作用.文章论述了红色文化,尤其是贵州的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方面的意义,并且从政府、家庭、学校、个人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用红色文化来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反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反学校文化是学生中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着的中学生之中。中学生反学校文化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中学生之所以反学校文化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反学校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学者对反学校文化的研究大致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内容和特点是折射西方社会阶级和教育在社会中作用的一面镜子,它既反映了西方反学校文化研究的阶级性,也反映了不同时期西方反学校文化研究的特色以及不同研究对象反学校文化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3.
国内关于学生反学校文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都处在萌芽状态,研究者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初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成因进行了微观研究,论证了学生反学校文化的条件。学生反学校文化与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态度、组织形式、教学时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室的物理环境等都有密切关系。只要教师正面引导,可以缓解学生的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近些年的新兴研究课题。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当前高校在读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职业规划不主动、角色冲突不自信、自我探索不全面、职业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及成因,并分别从女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更加突出。在短时间宏观经济状况无法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从个体行动出发,以大学生求职行为为研究对象,在理性选择理论框架内,探讨大学生求职者在目标确定、资本积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有目的、有效率的求职活动提出建议。大学生求职者并非原子化的个体,其行为决策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结构地位、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政府部门、学校及家庭也应围绕支持、帮助大学生求职者理性就业做出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教师反学校文化是一种教师亚文化形态。本文基于社会学的整体论,初步辨析了构成教师反学校文化的若干要素,即教师反学校文化的性质、结构、功能、表现方式等,并进一步从若干视角出发,分析了教师反学校文化的表现类型,初步揭示了若干当前我国教师反学校文化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反学校文化"作为"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混乱、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和网络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影响等是"反学校文化"产生的原因.我们应从加大监管力度、从改变学校制度单一化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八手来应对此类现象.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理论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其培育路径为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给女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建构新型的社会性别文化,改善女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开展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园课桌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桌文化作为一种校园亚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大学校园中。文章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从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文化解读。课桌文化的内容大体包括学习、生活、爱情、交际和其他等五方面。其出现的原因除了匿名效应外还与社会、学校、同辈群体、大学生自身等因素密切相关。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传播理论、功能主义理论以及阐释人类学理论等分析课桌文化,认为课桌文化是文化传播的必然结果,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宣泄等文化功能,具有大学生群体认同的私密空间等标示意义。必须正确认识并采取其他方式取代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直接在人的基本素质层面影响国民尤其是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转型期的中国,大学生诚信缺失这一社会问题的存在内容和状况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具体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分析。针对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高校应着力于从文化和道德层面促进建立大学生的诚信体系,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大学生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