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按照动作发生学观点及其“元动作”概念的动作层次结构分析方法,对跑跳类田径技能的“元动作”结构和动作学习的类属同化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认为动作的同构性和学习的类比,不仅是动作学习同化的理论基础,也是田径跑跳类技能学习类比迁移发生的前提条件,并以此提出了跑跳类田径动作技能学习的三种类属同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从动作概念结构入手,以太极拳作为实验动作,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分析实验组与控制组主、客体动作概念学习结果,证明主、客体动作概念的获得途径不同;证明客体动作概念的学习有助于主体动作概念的学习,主体动作概念的学习对客体动作概念的学习作用不明显;检验了动作概念结构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构建动作学习的同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崇高 《体育科学》2001,21(3):80-80
依据动作的发生学观点与动作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对人类动作技能的性质及其动作学习的同化模式进行层次结构分析 ,按照美国学者哈罗 (A .J.Harrow )与辛普森 (E.J.Simpson)的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体系 ,将人的先天遗传性动作、固有的基本基础动作看作后天习得性复杂动作技能的发生与发展起点 ,将简单反射性动作、固有基本基础动作和个体原有动作经验看成是未来的新的动作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或“动作的动作”,并依此提出了“元动作”的概念。实验观察 :作者假设在动作学习活动中总是伴随着一系列元认知活动 ,即伴随着对动作学习的学…  相似文献   

4.
动作系统的结构及其发展过程中相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动作系统结构的定义和含义、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分类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动作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对动作系统结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辨证关系如整合与分解、稳定与变异、有序与无序、随意性控制与自动化控制、稳固与提高、共性与个体差异、进化与退化等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期为动作学习与运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动作协调能力属性及其相关定义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从动作协调的运动学特征,生理心理学实质以及动作协调能力与运动技能的关系方面对人体动作协调能力的本质属性及其相关定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动作协调能力是运动个体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的综合体现。从概念上讲,协调能力是运动技能的下位概念。从包容关系上看,运动技能包含着协调能力因素,但从因果关系上看,协调能力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因此不能把协调能力与运动技能相互混淆,更不能把协调错误的理解为一般体能素质,因而建议使用“协调能力”这一概念更能反映动作协调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6.
概念是人们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与关系。借助于概念,可以把人们的思维活动带往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教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知识的掌握,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因此,认真按照概念形成的规律去指导学生掌握、积累、整理和应用科学概念,无疑是各科教学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之一,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教学中的动作概念与动作表象不同。动作表象只是反映动作的外表形式,而动作概念则是反映动作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完成动作必须遵循的规律。例如,教学生学习“推铅球”动作,动作表象所能给予学生的是持球、滑步、蹬地、转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讨论了动作系统的结构,首次提出动作系统的“框架结构”、“微观结构”、“主从结构”和“超稳定结构”的理论。并从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力学等学科角度运用控制论观点较详细地阐述了动作系统的组成和各动作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还将动作系统结构的理论作为体育教学、训练的生物力学原理结合教学、训练实践描述了多种应用原则。文章最后希望,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工作者应重视该原理的应用价值,借以完善教育和训练体系,提高其质量。  相似文献   

8.
对青少年运动员实施动作概念教学,符合青少年运动员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利于培养他们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知评价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专项技术动作的教学中,教练员以动作要领代替动作概念教学的方法,落后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思维发展水平,不利于青少年运动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体育绘图,是体育教师需要的一种特殊板书能力。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运用黑板快速画出各种直观、形象、生动的动作技术简图进行讲解分析,不仅从形式上丰富了直观教法的内容,而且还使得教学方法活泼生动、别有情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形象的体育图示,在学习过程中更易接受和理解技术结构和动作要领,并且有利于学生回忆和复习、强化所学过的动作内容,从而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田径的各个项目,从画图的角度观察分析,主要特点是,人体除动作的开始和结  相似文献   

10.
一、教师如何正确判断学生的技术动作 (一)教师必须对合理技术有一个正确的概念 例如,在短跑途中跑教学中,教师应了解途中跑时应有的躯干姿势、用力顺序、后蹬角度、摆腿结构、脚落地的方法、摆臂的方向和幅度等各项规格。当然,田径运动的项目较多,技术动作各不相同,尤其在田径运动飞跃发展、技术要求不断变化的今天,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积极钻研,努力掌握运动技术的规律,提高分辨学生动作正确与错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A test of motor stage theory was conducted to screen cross-sectionally for the existence of “horizontal structure” among motor sequences within four movement components of overarm throwing and overarm striking for force. A total of 58 male subjects were filmed performing five trials of each task.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movement component sequence levels as assessed by Roberton's Component Category Checklist for the Overarm Throw and Langendorfer's Component Category Checklist for Overarm Strik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quences within the components of trunk, humerus, forearm-racquet actions was warranted and that intertask comparisons of motor sequences were best represented by combinations of stage models proposed by Wohlwill (1973). The observed movement commonalities in the present data were consistent with constructs in both Piagetian developmental stage theory and Schmidt's schema theory in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相似文献   

12.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在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解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13.
Motor testing in education has gained in relevance in light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educational systems (Köller & Baumert, 2012). The purpose of this systematic review was to identify studies using motor tests i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aged 4 to 12 years and to synthetize information about the qualit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st instruments us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910 records identified by a search of nine databases yielded 144 papers reporting motor testing in primary school age children, including 25 articles reporting on the quality of 20 test instruments. In the selected articles, tests grounded on the constructs of “motor abilities” and/or “motor skills” are the most frequent and are mostly used for monitoring purposes or for impact research. Tests based on the construct “motor competencies” have become popular only recently, being relevant for educational motor testing due to their curricular validity. The test instrumen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owards their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to different extents. However, for several test instruments factorial validity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and more validation studies are needed to improve their psychometric quality especially if used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相似文献   

14.
“健康中国”战略明确了我国在大众健康保障问题上,将以“治病为中心”转为“健康为中心”,“体医融合”则是保障大众健康的有效途径。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医融合”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正是我国“体医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医院健康指导中心”、“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等模式已初具成型;同时也存在相关政策法规缺失,体育与医疗部门协作不足,专业体医人才的缺失,配套实体产业的迟滞等问题;由此提出:创建“体医融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体医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探索多渠道的“体医融合”模式,优化体育与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等符合国情的“体医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促进“体医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并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研究"先行组织者"策略在《运动生物力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如何利用先行组织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使学生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法、"5W1H"分析法及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作为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运用该教学策略的探索,"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为该课程学习提供理论指导,细化理论可为课程设计提供有效方法,对高校体育教育成效提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并以协同学理论为研究工具,研究分析了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同时找出现代体育教学发展的促进因子。研究认为:在子系统之间,体育教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协同”和“竞争”,体育教学组织系统与外界因素的“协同”与“竞争”是其发展的外在推动力,序参量的“协同”与“竞争”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郊初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方法进行分析,以足球教学为例,通过实践调查研究的方法,探究适合于城郊初中学生的足球学习模式,持续提升足球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进步。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at supporting the specificity of learning hypothesis, when aiming was based on internal cues, as directing the hand toward a “self-defined” target location. Participants practiced modest (20 trials) or intensive (720 trials) training with visual and proprioceptive information or proprioceptive information only. Pretests and posttests were performed in sensory conditions that did or did not match the training condi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dynamic visual cues played a dominant ro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ask, and an intensive practice resulted in increased accuracy of kinesthetic information and efferent mechanisms of motor responses. Thes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with regard to motor learning conceptions and training as a function of the task constraints.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致力于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资源,有效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在此目标指引下,体育类院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运动心理学是体育类高校体育运动类专业的本科骨干课程。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有追求身心成长和能力发展的倾向,但需要环境提供持续的营养和支持。基于此,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立足于对学生个体特征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分析,紧紧围绕如何满足其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来设计并实践激发和内化学生协同吸收专业知识和思政资源的动机环境,在具体教改中实现了5个方面的经验:以生为本,精心引入与专业深度融合的思政资源来激发动机的教学内容上的“精”;“师”是基础,着力构建专业教师团队确保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上的“专”;问号课堂,“问”出融会贯通专业知识和思政资源的教学过程上的“问”;活学活用,构建问题情境促进思政资源内化的教学设计上的“活”;知行合一,做中学,磨砺意志深度夯实思政教育的教学手段上的“实”。另外,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还需注意完善教师全员育人的教学理念、着重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打造多部门协同合作的“育人共同体”,以构建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