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本《张仲景五脏论》校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敦煌藏经洞复出的汉文遗卷《张仲景五脏论》共有四件,除斯5614号存“英伦博物馆”外,其它三卷均藏“巴黎国民图书馆”,分别为伯2115、2378、2755号。卷斯5614(以下简称S),开始为“占书”,中间是《张仲景五脏论》,书题:“五脏论一卷,张仲景撰”,后续《平脉略例一卷》。《张仲景五脏论》,凡83行,每行大多21-23字,计1443字。卷前60行,下方部分残损,全卷字迹了草,多有错别字,颇似习稿。伯2115(以下简称P)纸背:卷首“五脏论一卷,张仲景撰”,凡108行,每行大多16-20字,计1837字。书写整洁、字体雄健,带有隋风。卷尾“五脏论一卷”移行接续“平脉略例一卷”。伯2378(以下简称P_1)纸背:起自P第70行“草巧”,仅残存46  相似文献   

2.
《五脏论》,是我国古代以脏象为主要内容的一类医书.隋唐《经籍志》,录有书目:《宋史·艺文志》里.首次录有题名张仲景的《五脏论》一卷,另有托名神农、黄帝、耆婆等的多种《五脏论》,惜均已散佚.敦煌遗书S.5614的第7至10页为张仲景《五脏论》残卷(以下简称"残卷").笔者据缩微胶卷初步简析如下.残卷墨笔抄写,共83行,约1440余字.右下角残缺,余尚清晰可辨.卷首题"《五脏论》一卷,张仲景撰".正文不分段,全文均用"、"号标点.残卷为隋唐时所作,托名张仲景以自重.根据:1、文中"耆婆童子"及"四大五常,假合成身"的记述,是古印度医学传入我国的内容,也见于唐代的《千金方》、《外台秘要要》等书.耆婆是外来语译音,耆婆童子相传是印度名医,《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引《千  相似文献   

3.
敦煌写本《茶酒论》应为七个写本,而非学界一直认为的六个;四个写本抄有作者姓名,但作者姓名的写法不一致;结合唐代茶文化发展状况,《茶酒论》的创作时间或可推定为800-805年之间。从传写特征看,《茶酒论》写本是民间一些有文化的底层人士,出于个人喜爱,随手抄写,留为自用。  相似文献   

4.
孔子去世后,七十子之徒开始大规模讲习孔子语录,这一活动有利于孔子言论的汇集。先秦时期《论语》文本是写本与诵本同时并存的。定州简本是据诵本《论语》而形成的抄本,它不仅作为汉代《论语》最早的传本,同时也开启今文系统。也就是说,汉代《论语》传本的今文系统是沿承先秦时期的诵本传统,其发展轨迹是由简本而齐《论》与鲁《论》。古《论》则属于先秦时期的写本。因此,汉代《论语》传本虽不止三《论》,但其它传本难以超越古《论》及由简本衍生的齐《论》、鲁《论》。"张侯论"基于鲁《论》而对齐《论》"择善而从",可看作是向简本的回归。郑玄以《古》校《鲁》,是想融汇写本与诵本,但只选择鲁《论》而遗弃齐《论》,所以难以臻于完满。真正能够融汇写本与诵本而向先秦《论语》祖本回归的是何晏本,它能够集三《论》之长,所以成为今本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5.
英藏敦煌文献“S6082”是一件珍贵的唐写本残卷,内地尚未见有专题性研究,已有的题称和识读多有未当。残卷漫漶严重,其主体部分为两条相对完整的“《诗》论”问答,与《〈毛诗正义〉序》《诗谱序》关系密切,皆本于《毛诗序》,是唐代明经科“分经修业”制度之产物,当与“明二经”之目下“二中经”相对应。属问答结构相对完整的明经私试策文本,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后秦鸠摩罗什翻译《大智度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典籍.其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大乘佛教的各个方面.被喻为“佛教百科全书”。对中国佛教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是历来中国佛教各宗派所依用援引的重要论典。然而由于历代辗转翻刻.传世本《大智度论》亦颇有讹误脱衍之处.本文将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智度论》写本与《大正藏》本相对勘.订正了《大正藏》本的部分讹误,同时指出了敦煌本的巨大学术价值。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1988年岁首,每读姜亮夫先生《敦煌学论文集》,至于夜深漏尽。该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汪洋恣肆,博大精深;末学荒落。难以窥其涯埃。《敦煌本毛诗传笺校录》录阮刻于上:校其异文于下。“所据皆巴黎藏本,凡七卷。”即《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伯希和劫经录》所注录也。首列《叙录》:其目录为:《唐写本毛诗诂训传郑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敦煌发现的《三国志》写本残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片山章雄  季忠平 《文教资料》2000,(3):137-149,157
1991年日本的《东海史学》第 26号,登载了片山章雄先生的《吐鲁番、敦煌发现的〈三国志〉写本残卷》一文。该文全面介绍了已知的所有《三国志》写本的存在、发表及研究的情况。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在该文发表之前,尚未发现对所有《三国志》写本进行集中介绍的文章。这是因为,过去的学者有的只了解一部分写本而不知道另一部分的存在;有的虽然对某些写本进行了探讨,但所公布的原始资料并不完全相同。这一切表明,对所有的写本残卷的情况加以介绍,对有关研究史加以整理,实有必要。因此该文的发表对于人们全面了解掌握有关《三国志》写本的信息有着重要的意义。据吴金华教授介绍,该文综述的6种写本中,为中国学者熟知的是3号和4号写本残卷;至于5号和6号写本残卷,虽然已为一部分学者所瞩目,但对它们的研究和利用并不充分;而1号与2号写本残卷在中国尚鲜为人知。因此该文对于今后《三国志》的整理研究,尤其是对古写本残卷作全面的探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许是因为作者所见的写本影印件字迹不太清楚的原因,文中说到的“标点本一四六四页第三行的‘乞赦其一等之罪’的’赦’宇,写本的第十六行作‘可’”,据吴金华先生说,残卷的原文不是“可”而是“丐”()。但瑕不掩瑜,此  相似文献   

9.
伯希和3271号写本《论语集解》的性质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伯希和3271号写本《论语集解》的性质及意义李方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唐人写本《论语》约有80余件,共分白文《论语》、郑玄《论语注》、何晏《论语集解》及皇侃《论语义疏》讲经提纲①四类。其中伯3271号写本(图版竟、贰),《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敦煌宝藏》...  相似文献   

10.
杨明照先生被誉为“龙学泰斗”,他的《文心雕龙》“校注四书”在“龙学”界享有盛誉。杨明照对《文心雕龙》的文字校勘较早地运用了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其中与唐写本相涉篇目多据以迻校,复奠以按断。他在对自身“校注”系列的不断增补和修订中,对唐写本的运用也愈加充分,创获颇多,在“龙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潘重规、林其锬等人都在各自对唐写本进行整理的全校本中多次援用杨校,杨明照在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校勘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敦煌藏经洞出土《大智度论》写卷多为千年以前古写本,保存了《大智度论》的原始语言面貌,对辞书编纂、修订以及汉语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利用敦煌本《大智度论》对《汉语大词典》书证始见例做了提前,对孤证词条做了增补。  相似文献   

12.
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然时值连年战火,书成而流传民间。魏晋名医王叔和,历尽艰辛,收集整理,撰次"仲景遗论"为《张仲景(药)方》,自此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源头,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其卓越的贡献,如清医学家徐灵胎所言:"不有叔和,焉有仲景。"  相似文献   

13.
史圣:西汉历史学家司马光,自幼读书,博闻强记,著有《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圣。草圣:人称汉朝书法家张芝是“草圣”,他擅长草书,对章草(旧隶的草体)造诣更深。医圣:汉末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勤奋学习古人治病经验,博采众长,写出著名的《伤寒杂病论》一书,这本书被后代医学家视为必读经典,张仲景也就成了“医圣”。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写作学理论专著。其中《神思》篇是创作论的首篇,文中的“神与物游”、“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意——思——言”等观点对于当代写作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敦煌写本《圆明论》现有S.6184(英藏)、P.3664(法藏)、北7254(北图藏)、石井光雄旧藏本(日藏)、Дх.00696(俄藏)、傅斯年图书馆藏第188106号(傅图藏)等6份写卷。本研究以现存敦煌本《圆明论》诸写卷录校为基础,并基于《圆明论》写本与校本的梳理而展开讨论,以期对《圆明论》写本分类、内容解读以及归属判释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兹以敦煌藏经洞出土《大智度论》写本为对校本,以南宋《资福藏》本、元《普宁藏》本、明《永乐北藏》本、日本石山寺本、日本正仓院圣语藏本五种为参校本,与《大正藏》本相对勘,订正了《大正藏》本的讹误之处,凸显了敦煌写本的校勘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太公家教》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敦煌遗书中,存有《太公家教》三十六个写本之多。这是唐宋之际广为流行的童蒙读物之一,是我国可贵的教育史料。我国老一代敦煌学家——王国维、王重民、向达诸先生曾对《太公家教》有所注意和研究,但是他们也有忽略和未及深论的地方。这里,笔者不揣浅陋,试从写本年代、成书时代、书名与作者等几个方面谈一点看法。一、写本年代《太公家教》写本年代,前人未及细考。但是,三十六个敦煌写本《太公家教》中卷后有年代题记的总计九个。这为我们考证《太公家教》写本年代,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敦煌古写本《诗经》残卷,字句与今本间有不同。勘校异文、或能发古义之沉潜,或以正今本之脱讹,片玉零珠,弥足珍贵。兹于校释中撮其精华,撰为札记。“故詠歌之”“谁之詠号”《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永歌,写本P.4634 B卷作“詠歌”。按,写本是。“永、詠”经籍通用,然二字实有别。《说文》:“永,水长也。”引而申之,凡长均谓之永。《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永言者,长言也,此当作“永”。“声依永”之“永”,阮元校勘记谓:“古本此句作詠,上句不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论《诗》之文既多,却鲜有论者。本文从“考《诗》”和“解《诗》”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观照。总结出其论《诗》的基本原则是“依经”“尊圣”,这就造成了他论《诗》的一大失误。但此中的怨刺之意,劝诫之志却成为其诗学的精神支柱,也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权衡大小制、历代医籍药衡不变从小制、桂枝汤为例的古方用药剂量三方面,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药物衡制量值进行了考查与研究。研究证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当时的古方用药权衡量值为1两=13. 75克,显示中医古方药物衡值演变与中国古代度量衡变迁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