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种敏感信息共享隐私保护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波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3):116-120
通过对敏感信息共享中的隐私威胁分析,探讨敏感信息共享的隐私保护技术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敏感信息共享隐私保护框架,该框架可实现隐私访问策略的形式化表示以及基于语义的信息匿名化计算。最后,对实现该框架的关键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体是一种具有知识表达与推理能力的知识组织和管理工具。由于信息消费知识存在分散、异构、缺乏语义支持的问题,基于本体的知识服务可实现基于内容的访问、异构信息语义层的集成和互操作,达到知识共享和重用的目的。为了实现用户的信息消费效益,利用知识语义本体的技术来论述知识共享理论,推动本体技术在解决用户信息消费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从信息消费的视角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推进均等化服务;从知识的分散性阐述了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设计,以及用户消费知识缺口的挖掘与利用办法;构建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需要完善信息消费管理机制和规避信息消费风险。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构建用户画像的流程及如何根据用户画像设置风险预警,建议档案馆基于用户画像,构建以保护用户隐私为基础的服务理念、以数据为导向的反馈优化机制、以技术为支撑的创新策略迭代机制,从而组合成共享平台安全策略,实现档案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共享范围的扩大和共享程度的提高,知识安全逐渐上升为组织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知识传播作为知识链的关键环节,对安全的需求尤为突出。从知识需求者和知识提供者互动的角度出发,以信任为中心讨论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结合传统信息安全的访问控制技术、信任评价机制、隐私保护数据挖掘技术构建组织知识传播安全模型,并简要阐述相关技术实现策略,以期对组织知识管理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基于信息共享中信息隐私保护的重要意义,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信息共享系统的四层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共享中信息隐私保护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以期待为采取针对性的信息隐私保护技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构建大数据环境下的档案与图书情报信息集成服务机制,研究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聚焦信息机构大学科知识集成问题,构建信息集成服务的新环境是理论创新的需要;聚焦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协同问题,构建信息集成服务的新模式是现实发展的需要;聚焦信息机构大数据公共获取分析引擎问题,构建信息集成服务的新系统是实现机制研究的最佳实践。成果有利于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和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档案增值服务和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对网上异构档案数据库信息共享和开发利用仍处于低水平实践,其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现异构档案信息整合与检索涉及诸多方法和技术上的困难,首先研究基于语义的档案信息整合、基于XML EAD的异构档案信息组织及其本体方法的应用,然后研究档案信息检索的平台异构性和语义异构性,语义异构性包括字段映射、数据去重、缩略词统一等,分别给出解决方案。结论是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质量,能够促进我国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针对我国科研工作者获取国外学术信息过程中涉及的隐私保护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对策与防范策略,并探讨大数据与区块链隐私保护技术及其实现隐私保护的可行策略。[方法/过程] 通过对国外学术数据库平台网站的访问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发现这些数据库平台除了在其自身网站中插入收集用户信息的脚本外,还存在使用第三方平台脚本对用户信息进行实时收集的情况,并对此结果进行分析,挖掘其关联性。[结果/结论] 通过大数据技术,科研用户访问国外学术数据库信息可为数据库商及其合作伙伴或政府机构所获取利用,致使科研用户的隐私信息发生泄露的风险,从而导致个人安全问题、财务问题,甚至国家安全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保证档案敏感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和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然需要对档案数据库中的敏感信息保护开展实证研究。针对档案数据库中的敏感信息保护问题,尤其是公开档案信息的敏感数据挖掘威胁,分析档案信息的特征和保护需求,引入敏感元组及其密度的概念,提出以保护档案敏感元组为核心的应对数据挖掘威胁的基本思路,构建档案敏感信息保护的实现框架,探讨基于敏感元组的档案数据库中敏感信息匿名化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0.
社群信息学包含的三个独立工作空间——信息技术空间、知识空间、信息共享空间,与数字时代环境下档案工作者在处理人、技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致力于信息的形成与共享,实现信息权利与公平方面具有较大的契合性.基于社群信息学空间视角拓展档案工作空间,文章提出四种方式:社群外部知识空间构建——应用社群战略,拓展服务空间;社群内部知识空间构建——聚焦边缘社群,行使档案权利;社群技术空间构建——创建虚拟社群,创新服务模式;社群信息共享空间构建——全人类社群观,保存人类记忆.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立足个馆,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以系统布局和科学规划为出发点,强调以整体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来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完备保障,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建设原则、结构理论、资源补充、资源组织、资源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当是: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应采取的多项对策,进而提出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曹燕红 《兰台世界》2020,(5):95-97,100
分析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力图执行一种科学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理念。通过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健全档案资源共享保障机制、拓展档案资源共享方式等方面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进一步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计算是当前信息领域的一个热点.自问世以来,它以超强的计算能力和低成本、高安全性等特性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阶段,将其应用于档案信息资源服务领域,构建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本质上来讲,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是一种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它...  相似文献   

15.
在万物互联时代,边缘计算的出现弥补云计算的不足,将影响智慧档案馆建设的模式。本文从边缘计算的概念及发展历史出发,阐释边缘计算的特点,在总结智慧档案馆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智慧档案馆建设引入边缘计算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智慧档案馆建设的“云边模式”,分析数字档案馆模式由“个体模式”向“云模式”再向“云边模式”的演进过程。最后分析智慧档案馆发展边缘计算需要解决的边缘计算部署、信息安全与用户隐私、多源异构平台数据共享等问题,以期建设更加智慧的智慧档案馆。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公平正义理论与信息权利冲突理论,对信息权利的法理基础进行详细论述,并对信息权利集合中的信息表达权、信息传播权、信息获取权、知情权、隐私权等子权利的权利限度表现给予详细阐述,此外,认为信息权利边界的确定方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立法时界定,二是立法后界定。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在为各行各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档案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档案工作结合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在通过拓宽档案收集工作的渠道、扩大档案宣传工作、促进档案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改善档案信息提供利用的方式等方面的革新与完善,推动了“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时代,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文章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发展机遇、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价值和意义、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历史档案网络存取原则及其实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调查历史档案开放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论证了历史档案实施网络存取的必要性,深入分析了建设历史档案网络共享系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且引入开放存取理念,构建了基于OAI-PMH的我国历史档案共享框架。  相似文献   

20.
Digital archives are a popular way for archivists to provide access to their important collections, but they also creat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private information within these collections to be disseminated widely and without consent.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of collections of the recent past, which often include materials and testimonies from living individuals. This paper draws on interview data collected from 13 archivists at four institutions that created digital archives of Civil Rights Movement-era materials. Despite clear professional obligations to protect individual privacy, the author found that archivists relied on open-access policies to justify their projects and digitisation labour itsel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