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例]"测量周长"教学版段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周长是--生:围物体一周的长度.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认识比》一课的知识点多而碎,教学起来容易给人散、繁的感觉。但"比"的知识的重要性又毋庸赘言。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以鲜活的情境丰富教学内容,以知识架构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片断一】师:同学们,看过芭蕾舞吗?生:看过。师:芭蕾舞是一种高雅的舞台艺术,现在就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芭蕾舞。(课件出示芭蕾舞视频片断)师:感觉怎样?生:很好看……师: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老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实录 上节课我们利用光盘跟电视机里的老师和同学初读了课文,学习了字词,大家学得很认真。这节课,我们继续和电视机里的老师和同学学习。师:同学们好!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好!生:大家好!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生:(齐)灰雀。师:先请大家读读这些词语!我们一起来读。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也来读一读!  相似文献   

4.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生齐读课题《黄山奇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生齐说:天下第一奇山。)以"四绝"闻名于世,有——(生齐说:奇松、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古诗词欣赏方法。2.学习运用比较法学习同类诗歌。3.体会两首诗中不同的离别之情。一、课前导入师:我想了解一个情况,同学们的家长有出差经历的请举手。我采访一下你,你的妈妈出差多还是爸爸?生:我们家爸爸出差多。师:他最远出差到了哪里?去了多长时间?生:他最远去了常德,走了半个月。师:我再采访一下你,你的家长最远去了哪里?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实录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钱学森》。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课文内容吗?(生:记得。)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用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饱含感情地具体叙事 ,在叙事中说真话、吐真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领悟表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都深受感动。我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哪些内容表达的?生读课文 ,回答问题。师板书。这些事例 ,怎样叙述才能表达感情呢?这就是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一)领悟作者具体叙事表达感情的方法。1.同学们快速默读3~6小节 ,用自己的话概括教学国语的情景。生默读 ,概括。如果用这两句话概括叙述这件事 ,能不能表达…  相似文献   

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滨小 城》中写海滨的那一部分,请同学们 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生:第一步是熟读课文,第二步 是领会文章内容,第三步是想象画 面,最后一步是语言描述。 师:这节课,我们根据文中写“小 城”一段的特点,用另外一种方法来 学习。先请同学们自己弄清写小城这 部分共有几个自然段。(生看书找出) 师:请同学们思考每个自然段分 别介绍了小城的什么地方? 生:第四自然段讲小城的庭院, 第五自然段介绍小城的公园,第六自 然段讲小城的街道。 师:这三个自然段,具体讲了各 个地方的哪些具体内容呢?请同学们 注意:要读懂一段话,先要读懂一段 话里的每个句子。我们先看第四自然 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  相似文献   

9.
一、创造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如吴传姿老师执教《第一场雪》第二课时:师: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揭示来制定。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三四两段,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怎样学懂课文的。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雪中美丽景色。师:“瑞雪兆丰年”怎么回事知道吗?生:知道,课文里告诉我们了。师:我们总结出第一个学习目标:“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雪后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小黑板出示)师:同学们看课文思考练习2,想一想第二个目标是什么?生:知道作者对第一场雪怀有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知道…  相似文献   

10.
【教学案例】《小珊迪》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小珊迪》,大致了解了小珊迪的为人。谁来说说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生答)师:课文中的"我"是当事人,一开始并不了解小珊迪的为人,文中有一段话写了他第一次与小珊迪接触后内心对小珊迪的评价,你能找出来吗?  相似文献   

11.
课堂回放《苏州园林》教学实录一、预习导学师:同学们好!非常高兴,今天和我们八年级13班的同学一起学习《苏州园林》,尤其是今天还有来自全国的老师们,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客人的到来。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叶圣陶和苏州园林渊源的故事。(略)二、整体感知师:叶圣陶曾经说过:"说明文是说明白的艺术。"请同学们结合课前的预习思考:课文总的说明白了什么?能否分别用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来表述一下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生:艺术画。师:一个字呢?生:画。师:还有谁说说?最好用文中的词语。生:图画美。师:三个字,还有没有?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应邀在重庆市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分会第二届年会上作现场授课《可爱的草塘》。这是一篇老课文,但我老课新教,把新课标倡导的人文关怀的精神渗透于教学的始终,使这堂课获得了成功。下面呈现的是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断。【案例分析】片断一(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学习《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呢?我想先听听同学们的意见。生:可以从题目入手。生:可以从重点段入手。生:可以从重点句入手。生:可以从重点词入手。生:可以从问题入手。师:假如我们从重点句入手的话,那你认为可以选择哪些重点句呢?我还想听听同学们的…  相似文献   

13.
<正>《最后一课》教学结束后,我们班进行了一次班会,主题是在和平环境下怎样体现我们爱国主义。讨论内容包括:1.在散学队伍里的小弗朗士,后来想做些什么呢?2.今天该怎样来表现我们的爱国主义?下面是班会课过程纪要。师:同学们,韩麦尔先生说"散学了,——你们走吧!","散学"跟"放学"有区别吗?生:有区别。"放学"指停止学习,开始休息。"散学"指解散学习,可以自由活动了。生:不对。字典上说,"放学"指"在一定时间停止学  相似文献   

14.
沈喜瑞 《考试周刊》2016,(13):73-74
<正>一、激情导入师:今天,老师将与同学们一同上一节复习课。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本学期所学知识中哪部分的内容最困难?生:应用题部分(绝大部分同学)。师:数学应用题部分内容确实很困难,但是老师告诉大家,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不是困难的懦夫,老师相信你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勇敢地战胜困难。你们说是不是?生:是!(齐声说)分析:老师言语和蔼、态度可亲。如"一同、大家、我们"等  相似文献   

15.
秦勇 《陕西教育》2004,(5):34-34
师:同学们,力学部分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两章内容,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我将做一些动作并且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学们回答对应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好吗? 生:(齐声)好! 师:(拿出一根弹簧,将其拉伸)这个物理现象是什么,说明什么物理原理? 生:弹簧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拉长,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相似文献   

16.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看公安机关破案的影片吗?生:喜欢。师:你们看过哪些呢?生:《公安局长》。生:《任长霞》。生:《重案六组》。生:《名侦探柯南》。师:真了不起!看过这么多的破案的影片。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破案的录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荣誉》中的利用指纹破案的一段。)师:看过录象你知道警察叔叔是利用什么来破案的?生:指纹。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有关指纹的一些问题。[评析:通过利用指纹破案的录象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研究指纹的兴趣,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二、初步观察指纹师:…  相似文献   

17.
正一、导入学习,明确挑战师:(出示:第七单元集中识字)同学们,读完今天的课题,你觉得这节课与以往的语文课有什么不同?生:今天的语文课只学习字词。生:今天这节课将集中学习一个单元的字词。师:是的,你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有信心用一节课的时间学完本单元的大部分字词吗?生:有。师:你们认为这节课可以怎么  相似文献   

18.
正我校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所选的课题是《倒数的认识》。三位执教老师都精心设计了导入环节,迥异的思路带来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引起了笔者对如何准确把握教学起点的重新思考。【教学片断】片断A师: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瞧!"吴",上下倒一倒,就变成了"吞"。"杏"上下倒一倒,就变成了"呆"。师:数学上的数字有这种现象吗?生1:"6"倒回来是"9"。师:真有趣!生2:"8"倒回来还是"8"。师:观察得真仔细呀!生3:我还发现"1"倒回来还是"1","0"倒回来还是  相似文献   

19.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江保卫战》,请齐读课题。生:大江保卫战。师:让我们通过文字再次走近1998年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去经历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去感受人民子弟兵与洪水决战的动人情景。  相似文献   

20.
【片断一】做好铺垫,自主发现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字娃娃?生:……师:能从小到大说吗?生:(异口同声)0,1,2,3,4,5……20。师:20里面有几个十?生:20里面有2个十。师:2个十是多少?生:2个十是20。师:非常正确,今天继续学习认数。【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一方面,从学生喜爱的数字娃娃入手,通过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字娃娃",要求学生有序地从0数到20,不仅勾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激活了原有的认知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