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前后大鼠跟腱末端区细胞凋亡情况的变化,探讨火针治疗末端病的作用机理,为末端病的火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电击跳跃法"建立大鼠跟腱末端病模型,施以火针治疗,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1)1次火针治疗后,治疗组大鼠末端区主要在跟腱、纤维软骨区、腱围这三个部位的AI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降低;(2)经4次火针治疗后,跟腱、纤维软骨区、腱骨关节面软骨、腱围的AI明显低于对照组;(3)4次火针治疗后在跟腱、纤维软骨区、腱骨关节面软骨、腱围的AI明显低于1次火针治疗组。结论(1)8周的"电击跳跃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跟腱末端病模型。(2)1次火针治疗可以减少末端区的细胞凋亡和修复已凋亡的细胞。(3)4次火针治疗不仅使末端区的凋亡细胞得到修复,而且加速了整个末端区组织和结构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正> 一、髌尖末端病的手法治疗维持人体直立、行走、跑跳的主要肌肉之一股四头肌,在股前下行经髌骨延长为髌腱止于胫骨粗隆,股四头肌中只有股直肌的腱纤维在表层止于髌上极,其它腱纤维越过髌骨而延续形成髌腱。髌骨下的髌尖与髌腱在结构上曲绵域教授有所论述,他通过研究认为髌腱附的髌尖处其连接结构为骨组织(髌骨)—钙化软骨层—潮线—纤维软骨带—腱纤维,此种“末端装置”比较坚固。髌骨在膝关节的伸屈运动中有特殊作用,它通过加长四头肌力臂协助伸膝,还增加了髌腱与股骨髁承受压力的应力得以较好分布,髌腱才能承接四头肌强大拉力,来担起运动对膝关节需求的功能。然  相似文献   

3.
膑骨周围有六种腱病,它们的病理学、临床学及病情分度与训练安排大同小异。其中膑腱腱病和支持带腱病较多见,故重点描述膑腱腱病。病理学肉眼所见:多数病例病变部位的腱及腱围呈黄竭色,腱围充血,水肿,增厚,与膑腱有明显的粘连。在粘连部可见横行的血管侵入。膑腱本身变粗变硬。切开时可见到三种变化:1.玻璃样变,腱纤维融合透明,最常见;2.脂肪组织侵入;3.腱中有钙化组织。显微镜下所见:1.膑尖腱止点(膑腱附丽区)变化:①髓腔多有纤维变,有的髓腔开放;  相似文献   

4.
张林  沈勇伟  齐红梅 《体育科研》2013,34(2):35-37-44
以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材料,采用电刺激跳跃法建立末端病大鼠跟腱损伤模型.通过动态观察造模后末端病大鼠跟腱修复过程中胶原Ⅰ和胶原Ⅲ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的变化,探讨胶原在末端病大鼠跟腱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显示:(1)在末端病大鼠跟腱修复过程中胶原Ⅰ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和蛋白含量的变化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规律,表明胶原Ⅰ在跟腱早期修复过程中被抑制,(2)胶原Ⅲ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和蛋白含量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特点,提示胶原Ⅲ在跟腱修复的早期阶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修复的前7d效果非常明显:(3)末端病大鼠跟腱修复初期胶原Ⅰ合成被抑制和胶原Ⅲ含量的增加,表明胶原Ⅲ能代偿被抑制合成的胶原Ⅰ,积极参与肌腱的再生,直至胶原Ⅰ代谢被激活后,两者共同促进肌腱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末端病是肌腱、韧带、关节囊纤维层在骨上附着部分的劳损性挛性疾病,是运动员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率高,而且治疗较困难。目前大多采用药物封闭、中药外敷、理疗和推拿等治疗方法,但疗效均不甚理想。国内有人曾在动物实验中,采用不同的药物局封,注入腱或纤维软骨区内,最终都导致组织的损伤、变性和无菌性炎症,即使无任何刺激的生理盐水,也造成针剌性创伤。唯独使用针灸用的毫针针刺时则无损伤,就是经过多达12次的刺激,也未发现有任何组织损伤。笔者在门诊工作中,使用电针加红外线对22例早期末端病进行了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与分析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力学特征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规律,为髌腱末端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名运动员为实验对象,(正常对照组10名,髌腱末端病组10名),分别进行膝关节力量和sEMG的测试,比较与分析膝关节屈肌力矩、伸肌力矩和股四头肌sEMG的变化;结果:1)在等长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PT明显小于对照组、F/E比值明显大于对照组;2)在等速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PT明显小于对照组,并随着运动角速度增加而变化显著;3)末端病组iEMG的VM/VL比值在等长运动和等速运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肌与伸肌的力量差距较为突出,存在股内侧肌活动低下和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薛丽卿     
髌骨劳损是指髌骨软骨软化症和髌骨张腱末端病的统称。这两种伤虽然发病的部位不同,但他们都是劳损性疾病,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存在。髌骨劳损多半是慢性损伤,膝部长期遭受微细磨损而致,少部分是急性损伤而诱发此伤,使组织细胞代谢发生肿胀、粘连、出血,使软骨变性,发生龟裂、纤维化、软化、增生、剥离等退行性改变。髌骨劳损始发于篮球、排球、跳跃、投掷项目的运动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体育教师长期从事体育工作参加各种运动较多,下肢的运动损伤较多,本文特对江苏省、陕西省5所院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以求了解体育教师膝部损伤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髌骨劳损是指髌骨软骨软化症和髌骨张腱末端病的统称。这两种伤虽然发病的部位不同,但他们都是劳损性疾病,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存在。髌骨劳损多半是慢性损伤,膝部长期遭受微细磨损而致,少部分是急性损伤而诱发此伤,使组织细胞代谢发生肿胀、粘连、出血,使软骨变性,发生龟裂、纤维化、软化、增生、剥离等退行性改变。髌骨劳损始发于篮球、排球、跳跃、投掷项目的运动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体育教师长期从事体育工作参加各种运动较多,下肢的运动损伤较多,本文特对江苏省、陕西省5所院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以求了解体育教师膝部…  相似文献   

9.
运动训练对大鼠海马CA3区VEGF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大鼠海马CA3区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跑台训练方式建立运动训练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显示海马CA3区VEGF的表达。结果在海马CA3区内,可以明显观察到神经元间有VEGF阳性表达,其阳性表达为疲劳运动组>有氧运动组>安静对照组,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强度疲劳运动可促使海马CA3区毛细血管显著性增生,而有氧运动大鼠海马CA3区毛细血管增生则出现下降趋势,推测不同强度运动大鼠海马CA3区VEGF的阳性表达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项韧带囊肿”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机对84例各型颈椎病患者及118名初三学生进行抽查,发现在颈椎下段“项韧带囊肿”的出现率分别为89.6%和75.9%,并对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项韧带囊肿”进行活组织病理组织检验,证实“项韧带囊肿”是以局部变性增生、异位骨化、软骨化为主的慢性炎性过程,类似末端病的病理。提出“项韧带囊肿”可以作为诊断颈椎病的一个体征,并提示对颈椎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沈勇伟  张林 《体育科研》2013,34(2):42-44
以末端病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低功率激光照射其跟腱,观察低功率激光对末端病大鼠跟腱组织中蛋白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低功率激光对末端病跟腱损伤后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低功率激光照射促进蛋白多糖的合成,调节细胞外基质,减少疤痕形成,蛋白多糖与胶原共同促进跟腱愈合,提高跟腱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12.
BMP-2在不同运动方式中的表达及对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完善纵跳运动模型,探讨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骨密度及股骨软骨组织骨形成蛋白-2(BMP-2)mRNA表达的影响,分析BMP-2影响骨代谢和骨密度的作用机理,进一步研究运动影响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内在调控机制,为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将18只SD雄性大鼠随即分为安静组、游泳组和纵跳组。8周后,运用双能X线扫描仪检测所有大鼠股骨、椎骨的骨量、骨密度;运用RT-PCR半定量技术检测大鼠股骨软骨组织内BMP-2mRNA表达水平,并通过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计算出每个样本BMP-2的光密度值及其与对应内参GAPDH的光密度值的比值。结果:大鼠股骨骨密度的比较:纵跳组与安静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明显高于后者;游泳组与安静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大鼠椎骨骨密度的比较:游泳组与安静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纵跳组与安静组相比有明显性差异(P<0.05)。股骨软骨组织BMP-2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纵跳组与安静组相比有显著升高(P<0.01);游泳组与安静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纵跳组与游泳组相比增高的趋势明显。结论:1)运动可以引起BMP-2的升高,且纵跳运动比游泳运动在影响BMP-2的表达方面效果明显。2)运动能有效促进骨生长,股骨、椎骨骨密度明显升高。与游泳组相比,纵跳运动模式对股骨骨密度的影响更大。3)运动引起的骨代谢变化与局部细胞因子对骨组织的影响有关。机体可以将来自肌肉牵拉及重力的负荷转化为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骨的生成代谢。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电刺激前脑内侧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观察运动疲劳大鼠纹状体(striatum,STR)神经元诱发放电变化特征,揭示黑质(substantia nigra,SN)-STR多巴胺(dipamine,DA)能神经通路对运动疲劳调控的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ontrol group,CG)和运动疲劳组(fatigue group,FG),每组16只,建立递增负荷运动疲劳模型。电刺激大鼠MFB并微量注射多巴胺Ⅰ型受体(D1 dopamine receptor,D1DR)拮抗剂氟哌啶醇(HAL),采用玻璃微电极观察运动疲劳对SN-STR神经通路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运动疲劳后,诱发大鼠STR神经元产生最大兴奋性反应的刺激频率较CG明显增大(P<0.05),抑制性反应单位比例增多,HAL对抑制性反应单位有敏感的阻断作用。结论运动疲劳后,STR诱发放电的频率达到最大值的刺激阈强度增加,SNc区的DA能神经系统主要通过D2DR的作用对STR的电活动进行调节,提示SN-STR DA能神经通路参与了运动疲劳的中枢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Mechanography during the vertical jump may enhance screening and determining mechanistic causes underlying physical performance changes. Utility of jump mechanography for evaluation is limited by scant test-retest reliability data on force-time variable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eight jump execution variables assessed from mechanography. Thirty-two women (mean±SD: age 20.8 ± 1.3 yr) and 16 men (age 22.1 ± 1.9 yr) attended a familiarization session and two testing sessions, all one week apart. Participants performed two variations of the squat jump with squat depth self-selected and controlled using a goniometer to 80º knee flexion. Test-retest reliability was quantified as the systematic error (using effect size between jumps), random error (using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and test-retest correlations (using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verall, jump execution variables demonstrated acceptable reliability, evidenced by small systematic errors (mean±95%CI: 0.2 ± 0.07), moderate random errors (mean±95%CI: 17.8 ± 3.7%), and very strong test-retest correlations (range: 0.73–0.97). Differences in random errors between controlled and self-selected protocols were negligible (mean±95%CI: 1.3 ± 2.3%). Jump execution variables demonstrated acceptable reliability, with no meaningfu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trolled and self-selected jump protocols. To simplify testing, a self-selected jump protocol can be used to assess force-time variables with negligible impact on measurement error.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动物训练模型,观察不同强度的跳跃训练对大鼠腓肠肌纤维类型影响。选取成年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快速力量训练组、力量耐力训练组。分别在训练第6周、8周、10周、12周分批宰杀。取大鼠腓肠肌做ATPase染色,观察肌纤维类型变化。结果表明大鼠在较长时间和较大强度的跳跃训练后,腓肠肌的Ⅱ型肌纤维数密度和面密度都有显著的增加。小强度的跳跃训练没有引起Ⅱ型肌纤维类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最近对膝的研究中发现,在组织学上腱和关节软骨结构的愈合比腱与骨愈合要快。通过以兔子作为实验对象来探索,用自身软骨作为介质来重建纤维软骨骨腱联合区域并加速骨腱联合的愈合在生物学上的可能性。自身纤维软骨(自身身半月板)和秀明软骨(关节软骨)被用来作为介质修复骨腱联合,术后第8个星期我们观察到,使用纤维软骨和透明软骨为修复肌腱接点比单纯的骨腱愈合要修复的更快更好,并且没有退行性改变。通过使用safranino染色法评价其蛋白多糖基质可以看出,介质软骨基质类似于骨腱接点处正常的纤维软骨基质。  相似文献   

17.
耐力训练对SD大鼠氧化应激及MAPK~(ERK1/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对运动,氧化应激及MAPK信号系统的关系做深入研究,以期从分子生物的角度阐明它们之间的联系机制.研究方法:选用健康雌性SD大鼠,自制动物运动跑台,将选出大鼠随机分安静组(对照组),耐力训练组,急性运动组.运动后即刻处死,取左腿腓肠肌,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羟胺法测定SOD活性,硫代巴比妥法测MDA含量,放免法测血清雌二醇含量,RT-PCR测ERK1/2mRNA表达.结果:6周训练后,急性运动组有少量线粒体出现肿胀和空泡状;急性运动组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大鼠SOD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运动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耐力训练组和急性运动组大鼠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和急性组大鼠ERK1/2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中等强度耐力训练后机体氧化还原系统达到平衡,线粒体基本没有破坏,雌激素水平没有变化,中等强度运动本身可能发挥抗氧化剂作用;2)耐力训练和急性运动均可激活ERK1/2信号通路,但两者之间ERK1/2mRNA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ERK1/2基因表达不受运动强度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教学实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跳远起跳技术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运用目标"俯角板起跳"练习的教学新方法.结果表明:运用目标"俯角板"起跳练习,能有效改进学生在跳远时的起跳技术及提高学生的起跳能力,在跳远教学中具有实际的可行性与推广性.  相似文献   

19.
运用实验法,比较电针刺激肢体穴位和综合穴位的不同效果。结果显示:综合穴位刺激相对于肢体穴位,400m跑后血乳酸、肌力、30m跑、立定跳远等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电针刺激运动员综合穴位消除肌肉急性疲劳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