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师资管理改革的核心是大力提高教师素质,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是建立创新的师资管理模式。对师资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创新模式的构建以及创新组织的管理等进行研究,可以为地方师范院校在师资管理方面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也可以为地方师范院校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不断发展、不断壮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推动地方师范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师范教育转型的时期,地方型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调整地方型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建构以"培养人—培养教师—培养幼儿教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幼教师资,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地方师范院校在积极探索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对创新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涉及内部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通过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就地方师范院校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师专业化和实践教学上如何跟进,提出几点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教师教育创新的新路子,凸显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复合型师资培养质量,本文就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5.
以中等职业学校来源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调查分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旨在分析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培养的优势与不足,并据此提出提高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进一步强化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突出办学特色;改善生源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提高"双师"素质;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的出台,意在扭转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学非所用"的就业现状,而承担培养基础教育教师任务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更应该在遵循上述理念的基础上,找寻一条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教师教育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新型培养模式。"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学校转型提供改革良策。肩负培养基础教育美育任务的音乐学科,在贯彻实施"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音乐工作者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当代教师教育制度和师范院校的专业正在发生显著的转型,其实质是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平。西北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改革中,以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为核心,在教师培养体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积极构建具备时代特征、符合现代教师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师范院校探索了多种多样的教师教育模式,对教师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教师职业标准来划分,可以分为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初中教师教育模式和高中教师教育模式;按师范院校的层次特征,可分为传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模式、地方新建本科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模式和师范专科学校教师教育模式。此外,还可从教师培养年限、教师培养"开放—封闭"以及课程模块组合的角度来对我国教师教育模式进行分类分析。  相似文献   

9.
实践能力偏低,已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明显“弱项”,增强师范生的教育创新意识和教学实践能力,是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和职业人格,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师教育全程教学实践培养体系,通过全程化、系统化、多样化的操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形成学生的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不足是地方师范院校普遍性的问题.打造特色,错位发展,是地方师范院校科学发展道路,是提高办学质量的一种战略选择.在打造特色中,应立足地方,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契合度.要充分发挥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提升培养培训水平,在教师职业专业化培养培训和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方面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为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全国多地区、多形式、多层次的区域性教师教育联盟不断成立和深入发展。构建协同、共生、共赢的区域性教师教育发展机制和共建模式。区域性教师教育联盟与中小学合作主要有校—地合作模式、校—校合作模式、校—所合作模式等。通过构建区域性教师教育联盟,能够进一步促进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模式创新、资源研发、实习实践、技能提升等领域,广泛合作,各展所长、协同创新、互相支持。共同促进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共同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调整变革,普通师范院校同非师范院校的竞争日益加剧。面对生存发展空间遭遇挤压,普通师范院校应弘扬传统优势,彰显自身科类特色,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基础教育师资。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和调整完善,我们提出的"两全一双"(全科教育+全程实践+双向互动)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师范生专业成长,引领带动了属地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普通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建设的互促双赢。  相似文献   

13.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的良好局面",要"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这些目标和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点出了地方普通师范院校(以下简称"地方师院")的短板,即生源质量不理想和课程设置不当,为地方师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师范院校正面临着发展模式的转变,即内涵式发展。其含义为是指以教师的提高追求学生的提高,以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并以质量提高为标志的新型发展模式。师范院校内涵发展起因于顺应形势积极转变、师资生源格局变化、挖掘优势谋求发展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四个方面。而要真正推动师范院校的内涵发展需转变师范教师的教育理念;创新师范教师的工作风格;创建师范教师集体。  相似文献   

15.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教育关系到教师高质量发展。21世纪以来,“师范教育”一词被“教师教育”替代、将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这三大事件都是着眼于教师高质量发展。教师教育联结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教育“基点”与高等教育“龙头”。基于基础教育“基点”的教师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基础教育能否“搞得越扎实”、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点,从而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作为高等教育“龙头”的教师教育就在于引领与创生:引领意义包括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教师发展的方向,以及在“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中起主导作用;创生意义则在于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蕴含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这三大要义。在新的形势下,师范院校要守正创新,即扬师范院校的师范之长守教师教育之正,补师范院校的学科之短创教师教育之新。  相似文献   

16.
非师范院校是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发展教师教育的潜在优势。如何发挥综合优势,探索新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推动教师专业化健康发展,是非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在转型中的困惑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方师范院校向综合化转型主要表现在办学目标、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在综合化进程中,教师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到教师教育资源的分占、教师教育学术性的弱化、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期盼、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等困惑,这正是发展过程中综合化和教师教育教育理念的博弈。地方师范院校内部势必在教师教育理论、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等方面寻求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基于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要义。师范院校的课堂教学要紧跟基础教育变革趋势,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变革课堂教学形式,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教师始终要以产出导向、以质量为标准,推动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  相似文献   

19.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事业发展的不变主题。嘉应学院把握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出多学科交叉培养、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为地方培养"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和企业"定单式"培养人才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学院:师范院校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策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开放化的格局使师范院校不得不走综合化的道路,以赢得竞争的优势。但如何在推进自身综合化进程的同时.保持和弘扬教师教育之特色,是师范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师范院校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探求新的发展思路,即以“师范大学设立教师教育学院”的模式为突破口,从四个方面简要构想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和质量提高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