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职高学生由于在以前很少得到老师的赏识,也不会赏识自己,因此养成了一种自卑心理,在写作中表现为弱者。写完作文,别人还没看,自己先来一个自我否定:“呀。我写的是什么呀?这怎么能拿给别人看呢?”因此,要让他们学会赏识自己,相信自己的作文最棒。这样,他们才会有兴趣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首先要教会学生敏锐地感知生活,开启作文的丰富源泉。当前,他们处于人生的花季,虽然生活相对单调紧张,但校园活动、师生交流和社会影响总在其…  相似文献   

2.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欣赏、赞赏,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使作用对象在心理上产生愉快的感觉,从而大大提高其学习、工作的效率,取得好的成果。有“美国哲学、心理学之父”之称的哈佛大学教授威廉&;#183;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质的期望.是得到别人的赏识。”一语道破天机。道出了人的天性.人性渴望赏识。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在赏识中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教育工作中的赏识就是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具有勇于进取的信心,增强不断进取的动力。学生,不管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智商如何,他们对得到肯定的渴求,对成功的期盼却是相同的。追求成功是人本能的需要,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被教师赏识.如同教师普遍希望得到校领导的赏识一样。  相似文献   

4.
姜艳  张杰 《黑河教育》2010,(3):34-34
所谓赏识,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是一种普通而又神奇的方法。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认可,学生也无例外,他们更是希望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可。在别人的赏识中,学生能够更加强烈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赏识学生要出于一份爱心,流露一份真情,表现一份关心,体现一份热情和理智。在大力推进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快乐,赏识能使人树立自信心,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夸赞,会带给学生动力,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着用赏识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科学先进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推动体验,体验走向成功。”赏识对于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可以使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赏识教育理念可应用于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教学。因为,赏识性的言行带给学生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是一种向上的自信,其根本意义就在于卸掉了压在孩子们心上的自卑的巨石,提升了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得更好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需要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发现,一个没有受过赏识和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赏识和激励后,其能力是赏识和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当今课程理念的改变.应试教育转变成了素质教育。教学呼唤新的课堂:新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和谐进步、轻松愉悦的课堂。在发育发展的中学阶段.学生更需要成人的关爱、呵护和引导。教师是扮演帮助学生成长的主要角色.应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建构健全人格。凸现真我的风采,给学生的信任、肯定和赏识。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开启人的心智,能使人的灵感涌动,使学生的智慧进发出耀眼的火花。  相似文献   

9.
夏良浩 《考试周刊》2011,(36):227-227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十几年的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赏识教育”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周弘说得好:“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相似文献   

10.
无心理距离教学就是师生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地交流与融合,不受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束缚,消除考与学彼此间长期形成的心理距离,在心理上形成和谐、统一、共振的教学模式。一、赏识学生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作为教师,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你的学生,你都要真诚、慷慨地赞美、欣赏每一个学生,不仅是那些有能力又勤奋的学生需要赏识,那些能力稍弱又不很勤奋的学生更需要赏识,因为赏识可以使他们更勤奋更上进更能发挥其优势。有一次,在讲完三角函数以后,有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tg60°…  相似文献   

11.
陈欣 《教书育人》2008,(2):33-34
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善于赏识学生.何谓赏识?就是对学生言行、举止、所作所为予以肯定、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赏识的本质是爱.赏识要求教师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让他们坚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挖掘出他们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和阐述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加以赏识.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入赏识性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欣赏、赞赏,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教育”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周弘用20年时间探索提出的。周弘运用赏识教育使自己的聋哑女儿周婷婷不仅开口说话,而且成为留美博士。赏识教育于是风靡全国乃至世界,改变了无数孩子和家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身心的去爱每一个学生。”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通过观察和接触,我发现周围有很多教师把关爱、赏识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然而他们当中的不少教师却忽视了后进生,冷落了后进生。  相似文献   

15.
美国心理学家成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如果人生没有花,世上没有爱,那将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世界?”所以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真心的去赏识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这样说过:“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们乐意接受,并使我们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快乐成长呢?——那就是赏识教育。我任教对几年中,班上的一件小事令我记忆犹新,使我认识到赏识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一次给一个班的学生做辅导,学生说出了这么一句歇后语:被老师表扬———千年等一回。惊讶之后问其原因,学生说他们的老师只知道批评人,成天都板着脸,见谁做得不好就批评谁一顿,没见他表扬学生一次,哪怕他们做得再好。也许学生说的这种现象并不是普遍的,但至少向我们喻示着一个信息:学生渴望被表扬,学生希望被赏识。被他人赏识、被别人赞美其实是每一个人的希望。它能让我们感受自我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假如我们的勤恳工作不能得到应有的肯定,那么,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将会慢慢丧失,对工作的厌恶则会一天天增长。学生学习也是…  相似文献   

18.
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教育能满足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此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那么,班主任应该怎样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呢?  相似文献   

19.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寻找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去鼓励。当别人把你的学生看“扁”的时候,你千万要把他们看“圆”。学会赏识,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以赏识的目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犯错”中发现优点,捕捉闪光点,精心设计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赏识,这也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社会化的需要之一。能否得到尊重和赏识会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有时甚至会成为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小学生的这种渴望更为强烈。“赏识”不仅是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动力,有时也会成为影响其一生前途与命运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地位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