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使得人类环境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所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任务。环境保护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确定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是人类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如今,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类求生存带来诸多忧虑、困惑、担心和烦恼。保护环境,势在必行,而环境保护有赖于公众的参与,公众的参与与否及其程度又取决于他们生态意识的有无、强弱。教育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它们学会用科学的环境观、发展观和环保实践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师院校应制订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教学大纲,教师则应挖掘环境教育内容,利用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环境道德观念,以使全国公民自觉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当前,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由于人类在人地关系上的无知、缺乏自觉的环境意识,使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环境问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人类利益又不损害环境的地理行为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吴文达 《考试周刊》2008,(20):121-122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是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当前存在的一系列令人忧虑的环境问题,诸如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沙尘暴、泥石流、厄尔尼诺现象等,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生态观念,已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常言道"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这是生物教师肩负的使命。最切实可行的是,就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上生物教学优  相似文献   

7.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是当前社会永恒的主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优先考虑环境教育的内容,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环境、热爱环境,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提高保护和改善环境意识,形成一定的环境观、科学观、价值观。因此,懂得珍惜资源,懂得尊重自然,维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和重视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柴淑霞 《考试周刊》2012,(45):120-12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重点介绍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环境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取环境知识.形成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的环境素质教育活动.最终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质量观。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环境公德。  相似文献   

9.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地理区域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②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问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③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人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④深  相似文献   

10.
一、“环境保护”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环境保护”模块的设计注重“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在高中地理的各个模块中,本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资源观的重要依托内容,也是课标“课程性质”中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单列“环境保护”选修模块,是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7,(10)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众多学科,对地理教育教学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但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还要有科学的持续发展观;懂得人类发展是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  相似文献   

12.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科学与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所有这些都是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环境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知识经济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并由此丰富和发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推动了人类环境观的新发展。新的环境观不仅包括环境系统观、环境承载力观、人地协调观、环境道德观,而且包括环境产业观、环境效益观、环境开放观和环境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带来了一系列令人忧虑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让每一个中学生了解人类对环境破坏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探索上海崇明县大公中学(202100)顾志超一、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刻不容缓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是环境世纪;许多有识之士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环境教...  相似文献   

16.
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科学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观点,即“环境支持”观。这种环境支持观把自然环境视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支持主体,它要求从接受自然环境作为支持主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通过人类的自觉行为来建立人与自然的真正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使自然环境的持续优化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持续优化发展同步。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从教育、法制、科技与经济三个途径着手,将“环境支持”理论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地球是人类繁衍不息的场所,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类的一切活动与环境息息相关。一方面既要适应环境,另一方面又会影响环境。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都要求人类要善待地球,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无论是大气污染还是水污染或者是固体废弃物污染,都会危害人的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学以致用,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下,通过各种环境保护资料和调查研究,切实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体会环境污染的危害,使学生自觉做环境保护的卫士和环保的志愿宣传者,使环保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20.
环境是人类及其所有生物生存的场所。但是,人类活动却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荒漠化、全球气候异常等,以及由此导致的野生生物物种的快速消亡等。环境问题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环境,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国家环保局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环境意识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及其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和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笔者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作了一些探索,以下是笔者的初浅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