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类生活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开发与改造力度加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日益升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人地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2.
一、加强地理素养教育的意义1.地理学科之属性与发展决定了地理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地理课是中学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学科。地理教育还肩负着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的育人导向功能的重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届国际地理学会的主题,就可  相似文献   

3.
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当前,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由于人类在人地关系上的无知、缺乏自觉的环境意识,使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环境问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人类利益又不损害环境的地理行为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光磊 《红领巾》2005,(5):126-127,134
道家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其主要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等.对道家经典中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7,(10)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众多学科,对地理教育教学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但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还要有科学的持续发展观;懂得人类发展是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  相似文献   

6.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主要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生存的能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这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须选择.地理教育要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以"人--自然(资源与环境)--发展"这样一条主线去组织教学."可持续发展"、"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将作为新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系统观、发展观和生态观,为园本课程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方向。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构建园本课程,课程体系应呈现出"同心圆"结构,课程资源应具有丰富的"生长点",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课程环境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吴文达 《考试周刊》2008,(20):121-122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是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门科学。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  相似文献   

10.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环境问题日趋恶化,对人类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探讨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和对学生乃至全民进行环境教育,已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从全球和...  相似文献   

11.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地理区域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②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问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③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人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④深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发展生态化趋势对德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化发展趋势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维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此 ,应该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经济道德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观、环境价值观 ;经济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生产观和生态消费观 ;科技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整体科学观和生态技术观  相似文献   

13.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地球科学》是小学教师进修大专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 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大气环境知识,海洋环境知识,陆地环境知识,以及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等。课程主要阐明它们的基本概论,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反映正确的人地关系,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以使学员对地球科学的有关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为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危机呈现多元化的21世纪,科学发展观彻底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困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发展,突破了人类道德责任的"时空"界限,构建起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代内道德责任观与代际道德责任观,深刻突显出发展伦理与环境智慧之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科学与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所有这些都是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观点,即“环境支持”观。这种环境支持观把自然环境视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支持主体,它要求从接受自然环境作为支持主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通过人类的自觉行为来建立人与自然的真正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使自然环境的持续优化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持续优化发展同步。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从教育、法制、科技与经济三个途径着手,将“环境支持”理论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是人类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如今,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类求生存带来诸多忧虑、困惑、担心和烦恼。保护环境,势在必行,而环境保护有赖于公众的参与,公众的参与与否及其程度又取决于他们生态意识的有无、强弱。教育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它们学会用科学的环境观、发展观和环保实践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科学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和教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以其思想性、地理性、实用性、时代性、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荨众多学科,对地理教育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对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但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还要有正确的持续发展观;懂得人类发展是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客家风水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我观以及和谐整体的环境观,把个体视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把自然界(现实环境)视为人类的朋友,而不是人类崇拜或者征服的对象。客家风水文化的这种整体和谐的环境观有助于人们学会如何更好地作自然的朋友,营造健康快乐的心理环境;研究它对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的挖掘以及当代环境心理、生态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