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势必会给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一定的冲击,使体育课程文化陷入冲突与融合、民族化与国际化、以及课程价值文化的同一与分裂的困局.体育课程应当更好地发展、完善、壮大自身,从容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使之顺应变革需求.  相似文献   

2.
现代客家建构,是对没有历史和记忆、不能形成认同的文化全球化的反抗,目的是建立起客家人的文化认同,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据属于自身的文化地位。国内客家的认同更多地烙印上了经济目的,是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吸引海外投资而进行的一场全民性客家建构。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发现和建构,对于凝聚客家人的文化认同,推动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体育全球化是国际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文化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这一进程中,体育的西方化倾向却是当今体育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从而导致西方体育文化在国际体育中的霸权地位不断强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他国家和民族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对此,要清醒地认识到体育全球化并不等于体育西方化,应在保持本民族体育自主独立性的基础上,反对西方体育霸权,以积极的态度吸收世界体育先进的文化因子,融入到世界体育发展进程中.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认同与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个民族都在借助体育文化来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弘扬自己的民族精神,以期形成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认同。但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却在全球化背景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当前,如何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关系,达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认同,从而进一步探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道路是摆在当前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问题是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冲突都与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侨华人处在明显的差异语境中,因此他们必定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认同问题的存在。提出研究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的设想:首先必须自觉地将它放在全球化的视野当中;其次要探讨华侨华人的"多重文化认同",包括生物族群的身份认同、社区和国家政治身份的认同、语言的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以及价值和文化取向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展开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发生、文化认同的构成要素等相关基本问题的研究,并辅之以具体分析和实证性考察。  相似文献   

6.
《哪吒传奇》通过对三足金乌和夸父追日神话等民间传统予以吸纳并重新建构,以达到抵御外国动画影响的目的。在当下的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语境中,民间传统被视为巩固民族文化根基、弘扬民族传统美德、重建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与"五四"时期民俗学的兴起相比,这一复兴与重构的民主特性并不明显;而其自觉地将民间传统作为文化商品来赢得消费市场的文化策略,也与18、19世纪欧洲大陆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热情有差异。在这一重构过程中,竞争、抵制与吸收、接纳并存,可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并非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7.
康军标 《华章》2007,(3):63-63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加速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将对我国体育文化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学校体育应该有选择地借鉴与吸收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价值,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进程地不断深化以及在全球化时代背景的深刻影响下,中西体育文化的价值冲突日益显著,并为人们所普遍关注。文章攫取了中西方体育文化进行对比,从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的差异性进行阐述,指出中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苏绍会 《考试周刊》2007,(39):79-80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会使世界各国进一步了解中国、促进东西体育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将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高校体育文化应该有选择地借鉴与吸收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价值,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贵州石门坎因一场苗文化复兴运动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其三个阶段的体育文化有着不同的形态面相,不同的面相标示着石门坎苗族社会资本变量的不同,而支配诸多变化的不变因素却是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把石门坎体育与苗族历史、复兴尝试和认同实现内在地结合起来,使石门坎体育呈现出有别于其他体育活动的独特内涵,这为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认同上的建构提供了独特而现实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激荡使90后的大学生容易陷入身份认同危机。顺应全球化语境,培养大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实质上是构建一种基于尊重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多元文化认同与适应。承认不同文化的普同特性是培养大学生全球化意识的基础;建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广泛的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文化安全是保障,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认同感是指个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政治身份,并产生归属感。新形势下各种浪潮对我国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培养带来了极大影响,这决定了新时期国家认同感培养应处于动态的平衡:既基于传统的培养,又寻求政治诉求以及面向全球化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an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done in an all-white, rural middle school,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tudents’ experience with and interpret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implemented with a hope of providing more global/international contents to the curriculum.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se students interpreted other cultures introduced by the program in relation to their own culture and their own identity formation. The process of local ‘othering’ within the student school community was analogous to that of the students’ collective ‘othering’ of unfamiliar non-US cultures. The idea of US-centrism based on US consumer culture became the main standard against which the ‘otherness’ of different cultures were measured. The findings show how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 of global others derive from both the everyday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on in local home cultures and defense of national culture.  相似文献   

14.
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衍生物,全球化大潮的激荡于化的发展或许是件好事,华夏化自古以来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骄人魅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她始终与外族化不隔绝对立,而是在与外族化的交融中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品质。而今,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如何展现华夏化的风采并高扬中国的旗帜?在眼花缭乱的这“主义”那“方法”的“前”“后”翻“新”面前持守学发展的理性?发扬原有的人精神传统,适度吸收西方人精神的合理成分,使人、自然、科技、社会彼此之间达到新的和合乃是必由之路,学的生存是一种对话的生存,固“我”之本后方能与外族进行对话,用外来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激活自己,从而进行现代的理论创新。这种理性精神应该是新世纪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文章用文化人类学与文化生态学观点分析了当下全球的民族文化生态,从而得出:文化的“全球化“正趋于美国化、单一化的结论.并指出霍米.巴巴的本土世界主义和少数族化的“混杂性“翻译观点虽然有可能实现各族群文化的多元生态发展与圆融,但也有其不足,从而得出各种文化形态都有其生存理由与发展空间,彼此间应共存与互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商业广告所处理的信息主要为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日益趋同。虽然各国文化具有各自的民族性,但是人类本身以及赖以生存的一切外部条件都存在着共性,这种共性就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共识。不同文化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和相通性是翻译中可能并且应该采用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商业广告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行为,广告的“ACCA”的功能要求广告的译文必须接近读者,以读者为中心。  相似文献   

17.
文化全球化能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会对各民族语言文化造成冲击和威胁。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教育,肩负着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应成为英语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课程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西方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自觉性,从而实现英语教育与文化自觉的统一,使多元文化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The fish becomes aware of the water in which it swims” is a metaphor that represents Yuli’s revelatory journey about the hidden power of culture in her personal identity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practice. While engaging in a critical auto/ethnographic inquiry into her lived experience as a science teacher in Indonesian and Australian schools, she came to understand the powerful role of culture in shaping her teaching identity. Yuli realised that she is a product of cultural hybridity resulting from interactions of very different cultures—Javanese, Bimanese, Indonesian and Australian. Traditionally, Javanese and Indonesian cultures do not permit direct criticism of others. This influenced strongly the way she had learned to interact with students and caused her to be very sensitive to others. During this inquiry she learned the value of engaging students in open discourse and overt caring, and came to realise that teachers bringing their own cultures to the classroom can be both a source of power and a problem. In this journey, Yuli came to understand the hegemonic power of culture in her teaching identity, and envisioned how to empower herself as a good teacher educator of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相似文献   

19.
丰富多彩的语言不仅有自身一套完整的体系,而且还和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语言、文化和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整体。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人类群体体现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语言环境更有不同的语言内涵。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全球化的产物,全球文化既有趋同、一体的一面,也有差异、多元的一面,是“全球性与在地性的对立统一”。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教育,一方面要进行跨文化的国际教育,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对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觉性,牢固民族文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