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扬州     
提起扬州,人们容易想到隋炀帝南下观赏琼花。隋炀帝似乎成了扬州的宿命。从隋炀帝杨广到清朝乾隆帝,无论正史野史以及民间传说,不乏皇帝们下江南的记载。他们为何不畏旅途劳顿而频频莅临维扬呢?因为有一条大运河。  相似文献   

2.
杨广(隋炀帝)以军事手段辅以文化战略抚定了江南,并以江南为基地实施了夺宫计划,在登基后又为发展和控制江南作了许多努力,最后欲避难于江南再图天下不成而亡。考察杨广与江南的关系,江南是杨广的政治生命所在,杨广是隋唐时期“南朝化”的重要人物。尽管由于统治失策,杨广经营江南最终归于失败但在一定意义上仍可以说,他是西魏、北周以来第一个走出关中本位、具有开放意识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江南政治、经济发展,促成了以南北人才之争为特色的“三国鼎立”局面。曹操南伐刺激了江东、荆州文化教育事业的长足进展,把一批江南人才推向南北争夺的政治舞台。以诸葛亮、庞统和周瑜、鲁肃为代表的荆州人才和江东的人才群体,就成了当时“得之以定天下”的英雄。但由于江南人才“性情相契”,保守割据的政治意识和狭隘的宗族色彩相当浓厚;江东和蜀汉统治者也没有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调整和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内部争斗和人才政策的失误,三国纷争最后归于北方的司马氏统一。  相似文献   

4.
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在近代湖南形成了油军、戊戌、辛亥、一师等多个人才群体。青年毛泽东的成长和思想的转变,正是由于受近代湖南各人才群体直接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五、四出征巡隋炀帝在位期间,曾巡塞北、下江南、略河右、征辽东,前后亲巡十次。十次出巡多为前人和当代学者所厚非,或曰其“好大喜功”,或曰其“劳民伤财,诚无可取”;或曰其“旨在游玩”。我认为这种评论是不客观的,隋炀帝在西巡河右时曾说过“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他鄙夷“江东诸帝多传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的陋习(《通  相似文献   

6.
近代湖南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后产生了五大人才群体:一是清嘉,道年间以陶澍,贺长龄,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经世派人才群体;二是清咸,同年间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为代表的湘军人才群体;三是清光绪年间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才群体;四是清光绪末年到民国初年以黄兴,宋教仁,蔡锷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五是“五四”运动之后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近代湖南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原因有四:一是特定的地域环境,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兴起创造了客观条件;二是湖湘化的历史传承,氤氲相继,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养料;三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与动荡的社会局势,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兴起提供了机遇;四是湘籍人才之间的相互帮带,扶植和举茬形成人才链,是造成近代湖南人才群体出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人才与人才群体的关系值得很好探讨和研究.科学技术史反复表明,人才群体对人才成长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形成的人才群体.这种人才群体人数并不多,成员也可以不固定,却是人才荟萃之所.他们往往是一些富有创造精神的、思想活跃的年轻人,追求科学真理是他们共同的愿望和最大的乐趣.这种充满活力、亲密无间的群体,正是孕育新秀和形成学派的沃土.  相似文献   

8.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后,针对江南孙吴旧地士人群体,采取了经济上保留、政治上排斥的做法,使得江南士人群体普遍对西晋政权持观望态度。然而,出于保留家族声望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孙吴旧地士人群体于太康末年前后掀起入洛的高潮。这一行为出现的前提是江南士人群体对儒学的自我反思,与此同时出现的则是南北方不同士人群体及其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人才中存在着知识、能力的差别,因而也就有了类别和层次的不同。在人才中,普遍地存在着成团、成块、成群的现象,即人才群现象。其中同一个时期的许多人才,有着基本相同的思想和实践活动,有着公认的领袖人物和一定的组织形式,从而形成人才群体。人才群体并不是经常出现的,它既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需要的产物;又是文化思想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作为文化与信息传播者的编辑群体必须优化结构,形成合理的老、中、青三结合的年龄结构,知识与能力互补、各种人才合理配置的智能结构和能带来强大凝聚力的心理结构,才能使编辑群体有强大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江南文人群体是诗性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其成熟过程,曾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其一是魏晋六朝时期,代表人物是士人群体,他们的出现使得城市文化精神有了一个重要的载体,而政治伦理束缚也有了被挣脱的可能,江南文化整体得以摆脱单一原始的状态;其二是晚唐至五代的词人群体,他们使江南城市文化的诗性气质变成了一种持久稳定的精神脉络。这两个阶段不仅奠定了今后江南城市文化发展的主体,也形成了江南诗性文人精神的源流。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定都金陵导致了江南政治秩序的失范、士人经济社会地位的失落以及传统科举取士制的中断和仕途升迁的狭窄,引发了江南士人群体的迅速分化。  相似文献   

13.
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隋炀帝及其同时代的十几个皇帝的行事功过进行分类比较分析,隋炀帝不仅不是昏庸之主且很有气魄才能,他主观上想成圣王之业,却以好大喜功、不尊重子民起码生存权利,虐用民力、超越历史限度走向了的反面,“帝王若竭生民力,大业沙崩固不难。”为求一已之功,炀帝以连续不断的急政、苛政形成系统的大规模暴政,成为独夫民贼千古暴君。  相似文献   

14.
刘莉 《天中学刊》2023,(1):62-67
隋炀帝十分重视神秘文化,对其持一种既利用又控制防范的态度。在有关隋炀帝的文学作品中,神秘文化主题得到进一步渲染,使得隋炀帝故事充满了神秘与宿命色彩。隋唐五代的隋炀帝故事多借相人术为新皇登基做舆论准备;宋元时期的隋炀帝故事借世俗化的梦征指责隋炀帝必将因失德身死国亡;明清时期的隋炀帝故事则在批判隋炀帝的同时,借助轮回果报观念凸显了“情”的可贵。  相似文献   

15.
江南佛教在中国佛教向海外弘传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最显和最典型的即是江南佛教对日本佛教的影响。日本佛教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三个时期里,日本佛教宗派的形成、教理教义的变革、新宗派的兴起等都与江南佛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从616年7月隋炀帝南幸江都,至618年3月8江都宫变被杀,其间不到20个月。炀帝靠江都而兴,又归江都而亡,历史似乎在捉弄这位不可一世的风流天子,深入探讨一下南幸江都的原因、性质和后果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应该是有意义的。一南进江出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南达江都是由于杨布在人民急需吃息的时候作出了征辽的错误决策,造成了“普天之7莫非优价,左右之人皆为故国”的局面,引发了阶级矛盾的总爆发,形成了抗投反过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大起义,加剧了关陇和江南两个集团的矛盾,促进了统治阶级的公开分裂,动摇了边地少数民族对陌王朝的信仰,…  相似文献   

17.
从人才是档案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关键出发,通过分析个体智能素质及经过有机结合形成优化群体,探讨了提高智能素质和优化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建都金陵曾吸引江南士绅群体参与政权建设,其知识分子政策有经验也有失误,对太平天国运动进程产生相当影响。主要经验有:人才意识与制度化的动员方式、物质保障的优先性、基层政权的开放性、文化政策演绎中的灵活性。政策失误表现在:宗教意识形态与文化政策实践中的偏差、政治透明的相对性、人才引进平等精神的变异、小农意识浓厚及造血功能的缺失等。  相似文献   

19.
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的形成,始于清道光时期的陶澍。陶澍对近代湖南人才,不仅有发现和培养之功,而且有荐举和提拔之德。近代湖南人才大多团结在陶澍的周围,在思想上深受陶澍的影响,并多在陶澍所主改的江南地区活动,事业上的成功,也都得到了陶澍的支持和帮助。因此,陶澍是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的核心和领袖。  相似文献   

20.
合理的人才结构是指人才群体高效组合、人才潜能高效发挥、人才资源高效配置的一种有机组合形式,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才结构决定着人才系统整体功能的有机发挥,决定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效能。专业、知识、智能、年龄、心理素质等差异的人才个体要有效地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能量大、效益高、关系融洽和谐、技能互补的高素质人才群体,必须有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才个体效能发挥的调节机制和手段。新世纪将世界经济牵引进知识经济的崭新领域,并导致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与变革,这必将给人才结构的调整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